从“内伤肾元”角度及“补肾固元”法论治老年外阴瘙痒症

瘙痒症指临床上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的皮肤病[1],以瘙痒剧烈,搔抓后引起抓痕、血痂、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为临床特征[2],分全身性瘙痒症和局限性瘙痒症。局限性瘙痒症包括肛门瘙痒症、外阴(阴囊、女阴)瘙痒症等。瘙痒症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病,老年人尤多[1];其中老年外阴瘙痒症更是常见,而且治疗颇为棘手。近年临证体验发现从“内伤肾元”角度认识老年性外阴瘙痒症,采用“补肾固元”法及地黄饮子等方剂加减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内伤肾元”是老年外阴瘙痒症的主要病因

1.1老年外阴瘙痒症多是内伤虚损而非外感实邪

中医学对于瘙痒的辨证有着丰富的经验,一般认为急性瘙痒多由外风导致;慢性瘙痒可由寒、湿、痰、瘀、虫淫、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等因素导致[3]。老年外阴瘙痒症,包括阴囊瘙痒症和女阴瘙痒症,多属于慢性瘙痒。其中阴囊瘙痒症古人称之为绣球风、肾囊风等,一般认为病因多属肝经湿热、风邪外袭[4];女阴瘙痒症称之为阴痒,一般认为其病因多数肝经湿热或肝肾阴虚等[5]。虽然此类疾病,多以“风”命名,如“绣球风”、“肾囊风”,但并不是外感风邪之后的急性过程,以散风之法也并不奏效。患者虽局部瘙痒剧烈,坐立不安,情绪急躁,平素身体壮实,声高气粗,看似实证,但遍用清热、凉血、利湿、解毒、疏肝等祛邪之法而无效。究其原因,患者内伤耗损,气血、阴阳衰少,不能濡养皮肤是发病的基础;一时性的虚阳外越、虚火上炎,则是造成阵发剧痒、情绪急躁、声高气粗的病机。此种表象看似外感实邪、风邪侵袭、气火有余之证,实为内伤虚损致病,也就是所谓的“至虚有盛候”。所以治疗慢性老年性外阴瘙痒症必须关注内伤问题。

1.2肾元亏虚在老年外阴瘙痒症中作用突出

对于老年瘙痒症,以往也认识到虚损的病因病机,但多从后天入手,从“血虚”论治,如辨证为血虚风燥、血虚肝旺等,即血虚之体外感风邪或肝风内动,多采用养血疏风、养血熄风或疏肝和血等治法,用当归饮子[2、3]、养血润肤饮、四物汤[6]、柴胡疏肝散[7]等治疗,以达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临床确有一定疗效。但人之衰老,源自生长壮老已的先天设定,年老之虚,在于先天。人身之根本在于肾,肾之阴阳为生命之源,老年人由于年高久病,除了肝血亏虚会导致瘙痒外,肾元亏虚致病者更为常见,而且较之肝血虚更为严重。并且中医理论认为,不仅“肝经绕阴器”、而且“肾开窍于二阴”,男子阴囊、女子外阴皆为肾的延续,睾丸又有“外肾”之说,所以针对老年外阴瘙痒,治肝无效之时,先天肾元亏虚较之后天气血不足影响更大。

这里涉及的“肾元”一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肾元”即为“肾中元气”。如《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言“人之寿夭不齐何欤?曰:元气盛衰不同耳。夫人有生之初,先生二肾,号曰命门,元气之所司,性命之所系焉。是故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此一定之理也”。二,“肾元”包括肾中元阴、元阳;阴阳源自肾元。如 《医门棒喝·虚损论》 中言“夫阴阳之气,禀于肾元;生化之权,操乎脾胃。故肾元亏损,禀质不足者,全赖脾胃生化以滋培”。《灵素节注类编·阴阳脏腑总论》言:“然三焦气化,本于肾元之阴阳,若肾元衰,则三焦无权”。《灵素节注类编·外感内伤总论》“阴阳根于肾元,气血生自脾胃。故伤气血者,调补脾胃尚易;伤阴阳者,培其肾元为难”。所以“肾元”是肾中元真之气,来源于先天禀赋,依赖于后天脾胃充养,包括肾中元阴和肾中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老年外阴瘙痒是肾中元气水平的下降,可以出现肾阴虚、肾阳虚以及肾阴阳两虚等证型,不是单纯的肾精亏虚或肾气不足,所以使用“肾元”一词更为准确。

现代医学治疗老年性瘙痒症有时会用到性激素,如男性患者用丙酸睾酮25mg肌肉注射,每周2次,或服甲基睾酮5mg,一日2次;女性患者可服乙烯雌酚0.5mg,一日2次,或用黄体酮1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1],说明此种瘙痒与性激素相关,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老年瘙痒症与中医学中的“肾元”关系密切。

1.3老年外阴瘙痒多是肾虚阳浮

内伤肾元型老年外阴瘙痒症多见于老年人,一般六十岁以上,多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后遗症等。临床表现为:阴囊或女阴部瘙痒难忍,多为干痒;皮肤干燥,基本无原发皮损和渗出;反复搔抓后可出现继发性皮肤肥厚、粗糙、皲裂破溃以及苔藓样变和少量糜烂渗出。患处局部干涩灼热。瘙痒一般夜间加重,冬夏皆痒,冬季更甚。

其中偏于肾阴虚者,可伴有眩晕耳鸣,五心烦热,急躁易怒,烘热汗出,腰酸腿软,口干不欲饮,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偏于肾阳虚者,可伴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易疲劳,畏寒肢冷,腰膝酸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大便稀甚则五更泻,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肾阴阳两虚者,二者兼而有之。

其具体病机分别为:

肾阴亏虚,水浅龙飞,以致阴虚阳亢,不仅阴液不能滋润濡养皮肤而至瘙痒;而且相火妄动,燥热熏灼肌肤,瘙痒更为剧烈。

肾阳亏虚,水寒龙飞,以致虚阳浮越,不仅精微不足,气化无力,无力滋养、温煦肌肤而瘙痒;而且虚阳外越,元气浮动,则瘙痒更甚。

肾阴阳两虚,则兼有以上肾阴虚、肾阳虚的病机,肌肤既无阴精濡养,又无阳气温煦,以致顽固、剧烈瘙痒。

总之,老年外阴瘙痒症以内伤肾元的主要病因病机,临床有肾阴虚、肾阳虚及肾阴阳两虚的差别,当仔细辨别。

2.补肾固元为老年外阴瘙痒症的治疗原则

鉴于肾元亏虚为老年外阴瘙痒症的主要病因病机,故当以补肾固元、补养肾元之法为主要治则,同时根据其阴阳、水火之偏性,或壮水之主、抑扼相火;或益火之源、潜镇浮阳,以求达到阴平阳秘之作用,可选用地黄饮子、潜阳丹、封髓丹等方药。

地黄饮子出自金代刘完素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原方主治喑痱。其中“喑”是指舌强不能言语,“痱”是指足废不能行走。其证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等。此类病证常见于年老及重病之后,包括脑卒中后出现的言语障碍及肢体活动不利等后遗症等。究其病机,是由于高龄,下元虚衰,肾之阴阳两亏,致使筋骨失养,筋骨痿软无力,甚则足废不能用;同时或虚阳上浮,或阴虚火旺,以至虚风内扰,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而舌强而不能言。

“喑痱”虽然多在脑卒中后发生,属中风病范畴,但同样并非外受风邪,它相当于中医学之“类中风”,而非“(真)中风”。这与老年外阴瘙痒症并不是真的外受风邪是一个道理。二者的病因病机非常相似,都是肾元虚损之内伤病,而并非外感风邪之外感病,故治疗上宜补肾固元为主。

地黄饮子由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等组成,有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的功效。该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四味共为君药;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热,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五味子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均为臣药;石菖蒲与远志、茯苓合用,是开窍化痰,交通心肾的常用组合,是为佐药。姜、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全方共奏肾阴阳双补,开窍化痰之功效,适用于肾阴阳两虚之老年外阴瘙痒症患者。临床上若以肾阳虚为主者,可去掉石斛、麦冬、山茱萸、五味子等滋阴药物;若以肾阴虚为主者,可去掉巴戟天、肉苁蓉、附子、官桂等温阳药物,或以引火汤、一贯煎[8]加减使用。

若患者肾阴虚,相火妄动明显,可以合用封髓丹、大补阴丸等;若肾阳虚,虚阳浮越,可合用潜阳丹;肾阴阳两虚,可合用潜阳封髓丹,以增强针对性。

封髓丹出自元许国祯编纂的《御药院方》,由黄柏、砂仁、甘草、(肉苁蓉)等组成,有降心火,益肾水之功效。原治疗肾阴不足,相火妄动之夜梦遗精等病症。现用于治疗一切相火上冲之牙痛、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等[9]。潜阳丹出自清郑钦安《医理真传》,由砂仁、附子、龟板、甘草等组成,有温阳益肾,潜纳浮阳,引火归原之功效。主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之虚痒、口疮、头晕、头痛、脑鸣、咽痛、牙痛、三叉神经痛、失眠等[10-12]。临床上封髓丹与潜阳丹常合方使用,名为“潜阳封髓丹”,有纳气归肾、引火归原、补益三焦、折伏虚火[13、14]之功效。以上三方配合地黄饮子使用,可以起到更好的补肾、潜阳、降火之功效,加强止痒之力。

除以上几方外,如遇瘙痒明显,夜不能寐等,还会再加入生龙骨、生牡蛎、生磁石、生石决明、铁路花等金石介壳之类药物,以达重镇止痒、重镇安神之效;如果偏于阳虚者,还会配合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阳药物,以达温潜浮阳之效。

若患者不方便服汤药,一些中成药,如五子衍宗丸、还少胶囊、知柏地黄丸[15]、大补阴丸、苁蓉益肾胶囊等,亦可辨证选用。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单纯肾虚者少见,更多是兼有其他脏腑虚实盛衰状况,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仔细辨别,随证配伍。

3.病案举隅

3.1杜某某,女,56岁,登记号:151408。初诊:2016年8月5日。主诉:外阴瘙痒6年余。现病史: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外阴瘙痒,时轻时重,无明显季节差异,多次外用及口服中西药物治疗乏效。既往体健。否认药敏史。刻下症见:外阴干痒,夜间明显,搔抓脱屑,情绪烦躁,夜寐不安,时有畏寒,食纳尚可,大便略稀。查体:系统查体未见明显特殊,外阴淡白色色素减退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缓。诊断:女阴瘙痒症?外阴神经性皮炎?外阴白斑?处理:①建议皮肤病理活检明确诊断。②辨证:内伤肾元,阴阳两虚,皮肤失养,治以补肾、温阳、滋阴,予地黄饮子加减:熟地黄10g、巴戟天10g、山茱萸10g、石斛10g、肉苁蓉10g、黑附子5g(先煎)、五味子6g、茯苓6g、麦门冬6g、石菖蒲6g、远志6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沙苑子10g、薄荷5g(后下)、大枣10g,5剂。水煎取汁400ml,分2次于早、晚饭后30-60分钟温服。③0.03%他克莫司软膏外用。二诊:2016年8月10日。药后瘙痒明显减轻,自诉没有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并且初诊次日已经在妇产医院行皮肤病理检查。舌红,苔黄,脉弦缓。上方+盐黄柏10g,7剂,煎服法同前。三诊:2016年8月26日。皮疹基本不痒,白斑明显减轻。查体:外阴淡红斑,较光滑。舌红,苔黄,脉弦紧。(16-8-15)妇产医院病理结果回报:(外阴)皮肤型粘膜组织急、慢性炎症,符合营养不良性病变。治疗有效,停药继续观察。

按语:本例患者病程长达6年,虽然年龄不算太大,但推算为更年期时发病,当责之肾之阴阳失调;加之局部干痒,未见明显渗出等,辨证当属内伤肾元,阴阳两虚,皮肤失养,治以补肾、温阳、滋阴,投以地黄饮子加生龙骨、生牡蛎等重镇安神止痒之品。同时完善皮肤病理活检,除外恶性病变。二诊时患者在未用西药药膏的情况下瘙痒明显减轻,治疗有效,原方加黄柏清相火,盐炒炮制更能入肾。三诊时,瘙痒已愈,前后治疗不过20余日,用药不过10余剂,说明针对此类外阴瘙痒,只要辨证准确,治疗得法,效如桴鼓。

3.2常某某,男,68岁,登记号:130379。初诊:2016年8月15日。主诉:阴囊瘙痒1月余。现病史: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囊瘙痒,无明显皮疹及渗出。发病1周后即至医院就诊,口服、外用药物20余日未见明显疗效。刻下症见:阴囊瘙痒,夜间明显,坐立不安,夜寐差,大便溏稀,每晨3行,食纳差,听力差。既往:体健,1年前丧偶后抑郁常哭泣。药敏史:磺胺类。查体:阴囊淡红,未见明显原发皮损,舌淡,苔黄白,脉弦乏力。诊断:阴囊瘙痒症。辨证:肾阳亏虚,皮肤失养。治以温阳补肾,予地黄饮子加减:熟地黄10g、巴戟天9g、山茱萸9g、石斛9g、黑附子6g(先煎)、五味子6g、茯苓6g、干姜6g、石菖蒲6g、远志6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沙苑子10g、薄荷10g、大枣10g、白蒺藜9g、麦冬10g、盐黄柏10g、砂仁6g,5剂,水煎取汁400ml,分2次于早、晚饭后温服。二诊:2016年8月19日,药后瘙痒减轻,食纳改善,舌淡,苔黄白,脉弦乏力,守方同前7剂,煎服法同前。三诊:2016年8月25日,瘙痒明显减轻,食纳明显改善,眼屎多,舌淡胖,苔根黄,脉弦乏力,上方+白芍12g、龙胆草6g,盐黄柏改15g,5剂,药后随访瘙痒基本消退,停药继续观察。

按语:本例患者虽病程较短、起病较急,治疗也及时,但是效果不佳。患者阴囊瘙痒明显,坐立不宁,夜寐不安看似实证;但大便溏稀、食纳差、听力差、精神抑郁哭泣,舌淡,苔黄白,脉弦乏力等乃是一派阳气虚衰,功能低下的表现。所以辨证为肾阳亏虚,皮肤失养,治以温阳补肾之法,药用地黄饮子、潜阳封髓丹等合方加减。服药两周瘙痒明显减轻。三诊时眼屎较多,肝火较盛,原方加白芍、龙胆草以缓肝清肝。三诊后瘙痒即基本消退。一些病例虽是急性病程,但采用补肾固元法同样有效,这是因为:瘙痒症状虽突然出现,但其内伤虚损的病理基础是长期渐进积累形成的,所以补肾固元才是治本之道。

老年外阴瘙痒症临床并不少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推进,发病人数逐渐增多,而内伤虚损、肾元亏虚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当以“补肾固元”为主要治则,可选用地黄饮子等方剂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临床实践中,还要注意辨别肾阴亏虚、肾阳亏虚以及阴阳两虚等问题,采用补肾阴、补肾阳、阴阳双补等治法。除此之外,还可适度配合潜阳丹、封隋丹以及龙骨、牡蛎、磁石等重镇药物,以起到清相火、敛浮阳、重镇安神止痒等效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