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教学的诸多怪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的发展环境逐渐萎缩,让人不胜唏嘘。在当下,我们的医疗水平虽然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中医的水平却呈现出衰退的趋势。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或许没有足够的高度去直指问题的要害,但我想就一些中医学子观点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首先,我理解他们对中医学在当今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感到担忧。然而,我认为他们将现代医学与西方医学混淆了。现代医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体系,它包括了中医和西医的诸多元素。然而,西医源于西方,有着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不少人认为,中医发展的障碍在于流派众多、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在交流中取得进步,因此部分中医人开始以方证为思路,欲通过方证对应的方式建立标准。这种观点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幻想,因为历史上思想最繁荣的时期是诸子百家,新中国成立后也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方针,建立统一的标准只会开历史倒车。

中医流派难以交流的原因不是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因为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或是因为自己缺乏足够的基础、存在偏见。叶天士拜了十七个老师,但每个老师的思想都不完全一致。叶天士是温病大家,在其医案中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医学流派。每个真正的大家一定是全面的,无论在学术上还是治疗上。优秀的医生不应该有定见。

之前有人认为内经与伤寒论无关,但这些人没有完整读过内经却敢断言内经为谬论,这是可笑的。中医绵延数千年,一生都很难学习完全,部分人藏不藏私对中医发展没有太大关系。


其次,有些中医学子认为中医理论具有神秘色彩,而这是否定了中医的科学性。然而,我反倒认为这是对中医理论的一种误解。中医理论是基于古代哲学的理论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它从人体的整体出发,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部分人认为,缺乏优秀的教师指导是中医学习中的一大问题。不仅学生难以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而且老师也不愿意倾囊相授。我曾与一位国医大师的导医进行交流,她告诉我,多年来有很多社会人士和院校学生前来跟诊学习,但真正能学到本事的却是凤毛麟角,多数人只是来刷存在感。

在院校学生中,有一部分人每天非常忙碌,追逐各种讲座,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跟师学习,但最终获得的只是自我感动的道德优越感。关于老师不愿意讲的问题,除了确实存在部分老师因为忙碌或者珍惜自己的知识而不愿分享的情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基础是否扎实,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曾经历过学校强制每个学生去分配跟诊学习,结果让我大开眼界。有些学生跟诊学习摸脉,竟然把手放到尺侧,令人尴尬不已;有的学生在诊室外放声音刷短视频,最后还躺在沙发上睡着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师不讲解就完全学不到吗?老师在开药的时候难道不让你看见吗?更进一步说,你在观察的时候是否善于思考?如果一天的门诊结束,你觉得老师的诊断、处方、用药都完全正确,那今天可以说你是白来了。

更深入地讲,我们无法跟随医术高超的老师学习,能不能从病人身上学习呢?在实习期间,我曾主动要求换到急诊科,在病房的时候也从病人身上吸取了大量经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我想没有几个医院会拦着自己学校的学生去学习。再换角度讲,我的一个同学,曾在四川某地级市,挨家挨户地拜访民间中医,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位老大夫跟师学习。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如果没有又何谈没有好老师教你?与此相类似的是,有很多同学希望参加共读某本书的活动,从初衷来看是很好的,但也恰恰说明很多中医学子阅读量很少,总希望有人带着来学。中医是终身学习的职业,自主学习是必须要培养的能力。


最后,我认为中医学子应该更积极地参与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应用。虽然中医和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它们并非水火不容。相反,中医在某些领域的治疗效果确实优于西医,比如在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中医就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我认为将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是最好的方法。

很多人觉得院校课程分布不尽合理,该如何巧妙地分配中西医学课程呢?对于普通人来说,首先应该做好人生规划,若你一心向往体制内的生活,那么就埋头苦读,争取保研或考研的机会。我曾有一位师妹,成绩优异,在我们学院一直名列前茅,她曾向我倾诉,羡慕我能阅读《伤寒论》以及其他众多典籍,而她自己则必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材上,以确保自己的成绩能够保研(需要指出的是,我校保研名额较少,全学院排名前十才有机会)。当然,在课上专注于西方医学的学习,毕业后在体制内规培,同样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西医医生,为人们解除病痛。然而,中医院医生的西医水平往往不尽如人意,就像西医开具中成药一样,因此,在课堂上和临床上认真学习西方医学,你也可以脱颖而出。

若你对中医怀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就选择你真正想要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想成绩出众,又想在中医学方面出类拔萃,确实困难重重。回顾我的学生时代,中医课程我主要靠自学,或购买书籍或图书馆借阅,而西医课程则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我是一名文科生,学习西医知识对我而言比较困难)。偶有机会听优秀的中医老师授课,我便倍加珍惜,课后还会与老师交流心得。本科阶段是人生中一段宝贵的时光,有大量的时间供你广泛阅读,学校的图书馆也有丰富的资源供你学习。至于具体的阅读方法、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书目等经验,未来我将与大家分享。

总之,我认为中医学子应该理性看待中医的发展现状,并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尽管中医在现代社会中面临困境,但只要我们秉持着科学的态度和开放的精神,将中医和西医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医就一定能够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