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针临床应用医案
何时可首选“老十针”?
“老十针”的适用范围很广,主要用于胃肠病的治疗,也可选用治疗其它病证。
概括地说,对于一切胃肠病证不论其虚实寒热,都可以首选“老十针”。治虚寒证时,可针后加灸。
例如:胃脘痛、腹痛、呕吐、腹泻、食滞、便秘以及胃下垂等。从临床实践来看,基本上包括西医所谓的胃炎、胃痉挛、溃疡病、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等症。2
配合选用“老十针”的情况
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生化之源,所以调理胃肠关系人体气血之充和与否。
因此,对于气分病、血分病以及由于气虚血滞所引起的病证,通过调整理脾胃,使之后天化生有源,气血疏通。
再者,“老十针”方以中脘、足三里为主,中脘主调中州,足三里百病皆治,所以此方也可用于其他病证。
例如,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特别是对于半身不遂兼见脾胃呆滞、二便失调等证候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往往加用“老十针”以作辅助之用。
如果患者恢复较好,也可以用“老十针”来收功,直到完全恢复为止。
对于半身不遂、肢体消瘦、瘦软无力的患者,本着“治痿独取阳明”之理,也可选用加“老十针”,以提高疗效。
属于素体气血两虚、食纳不佳、脾胃不和、甚或夜寐不安、易醒、惊悸者,包括西医所说的神经衰弱、慢性病的恢复阶段,在治疗期间加用“老十针”,能改善体质状况,协同镇静安神。
月经不调,多属气血为病。“老十针”中的上脘、中脘、下脘与气海均为任脉腧穴,而中脘又为胃之募,故有“任脉隶属于阳明”之说。
所以,对于气血不足、月经量少、血虚经闭以及更年期综合征,见有脾胃运化虚弱等证者,在原治疗期间均可选加“老十针”。
通过治“阳明”以调冲任,实属巧妙之用。
癫痫者也可在原治疗期间加用“老十针”,且以中脘、内关为主穴,特别是对于饭后容易发病、发作时呕吐严重,常配合选用。
其中,对于内关的针刺深度要求比较浅,一般均为五分左右。
“老十针”的加减变化情况
王乐亭先生临床应用“老十针”,有时也根据病情而随证加减。
一、去上脘、下脘加章门(双)
“老十针”又称“老实针”。“十”与“实”音相似而含义有别,“老实针”的“实”字有“实脾”之意。
章门,足厥阴肝经腧穴,脾之募,脏之会,脾阴藏于此,又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之会,功能为舒肝理气。肝气条达,脾胃因和,肝脾(胃)协调,生化源源不息。
一般认为气以“通”为补,血以“活”为补,所以加章门之意在于调肝脾、疏气血以实脾益气。
“老实针”的意思是根据《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的方意而衍出的。
因此,“老实针”适用于肝胃不和所引起的病证,例如肝郁气滞、肝气横逆犯胃以致胃脘胀满、两胁疼痛、恶心呕吐或胃痛吞酸等证。
方以中脘、章门、足三里为主穴,共奏疏肝理气、升清降浊、补中益气之效。
更主要的是适用于素体虚弱、中阳不足、劳倦过度、将息失宜等虚弱证候。以中脘、章门、足三里为主穴,中脘加灸以温中散寒,章门舒肝益脾,全方共奏补中益气、温中散寒以期扶正固本之效。
二、“老十针”加关元、三阴交
补中益气、温中散寒、调理胃肠,适用于脾胃虚寒,或寒邪直中,或过食生冷以致寒盛腹痛。
以中脘、足三里为主穴,取中脘壮胃气而散寒邪;足三里以引胃气下行,降浊导滞,佐上脘、下脘,安胃健脾;天枢消导腹中浊气;气海振奋下焦阳气;(灸)关元以温散寒邪;三阴交,实乃补肝脾肾三经。
此在经循行皆通过腹部,疏通肝脾肾三经,通则不痛。
三、“老十针”加内庭
补中益气,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停滞、胃肠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气机阻滞,以致脘腹作痛、恶心、嗳腐或痛必泄泻、泻后痛减等证。
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荥穴,功能为通降胃气、和肠化滞,配合“老十针”有加强消食导滞之功。
四、“老十针”去上脘、下脘、内关,加关元、曲骨、三阴交
此法适用于血滞经闭或实证痛经。
方中曲骨为任脉腧穴,功能补肾壮阳、止带利尿;三阴交功能调理脾胃,分利湿热;配合关元、气海调理任脉,理气和血。
全方共奏健脾补肾、活血行气止痛之功。
老十针,针观天下,7分钟
综上所述,王乐亭先生总结出的“老十针”,充分反映了他治疗肠胃病的独特经验,归纳叙述如下:
一、治其本、以胃为先
中医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所谓“本”,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又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说,标与本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为用,然而在不同的情况下,标、本也会互相变化。
因此,在具体情况下,“本”也有其特定的含义。
一般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济后天,后天养先天,两者相互为用。
因此,在临床上就出现了“补脾不如补肾”和“补肾不如补脾”两种不同观点。
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只是在临证中从不同的侧面和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所侧重而已。
王乐亭先生在针灸临床上提出“治其本,以胃为先”的观点。
脾(胃)是人体受纳、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物质和维持生命的本源,故为水谷之海,胃气胜则胃纳强,水谷充盈则生化有源,所以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因此“治胃为先”之说,是很有道理的。
在临床上,王乐亭先生经常提醒人们说:“人有病,不治其胃,他指(望)什么活着!”话虽朴实而医理非浅。
二、治未病、预防为主
脾为后天之本,脾与胃表里相配。脾为脏,藏而不泻,胃为腑,泻而不藏。
所以,在“治胃为先”的前提下,王乐亭老医生并未完全忽视脾的作用,经常将“老十针”用于体虚或病后的预防治疗,以及慢性病的善后调理,这些都包含着调理脾胃和养胃实脾的含义。
因此,王老医生提出“老十针”有病可治、无病可防之说。
另外,从“老十针”到“老实针”的演变过程,也体现出王老医生的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
由于脾主思,而思虑又易伤脾;肝主疏泄喜条达,肝气不舒,郁结横逆,易于犯胃;又因“肝为五脏六腑之贼”;
所以,“老十针”去上脘、下脘加章门,突出于疏理肝气、调达肝脾(胃)的特点,实际上体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以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正是由于王乐亭老医生对于脾(胃)的重视,而“脾旺不受邪”,所以,实脾胃者,百病可防之故也。
三、调气血、异病同治
“老十针”首选用于肠胃病,也可以配合使用于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虚损、不寐、心悸、外伤性截瘫、月经不调、癫痫等证。
另外,通过加减,又可使用于肝郁气滞、肝胃不和,寒性腹痛、食滞腹痛以及血滞经闭、实证痛经等,病种包括内、外、妇三科,涉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其共同的道理在于“老十针”能够调理肠胃,也就是调理中州的运化功能和调理气血之故。
人以气血为本,气血不和则为病,气血调和则诸病可愈。
例如半身不遂、外伤性截瘫、癫痫、神经衰弱,同为神经系统疾病,既有中枢、周围神经之分,又有功能性与器质性病变之别。
通过调理气血,均可以达到通经活络、镇静安神的治疗作用。
再如闭经、痛经与更年期综合征,同属内分泌功能失调,但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血失调证型之别。
通过调理气血,也可以达到益气活血、行气活血的治疗作用。
西医诊断虽然不同,然而异病同治。“老十针”应用广泛,稳妥全面,疗效可靠,易于推广。
老十针赞:气海天枢与三脘,足三里穴与内关,调理胃肠老十针,气血元和保平安。
『老十针』的临床妙用
双膝关节凉痛7年案
患者:男
年龄:35岁
主诉:双膝关节凉痛7年,稍遇凉就会凉痛,须用双手摩擦才会舒服些。患者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因近期加重,经人介绍到我处就诊。
治疗:我用刘师兄讲授的「老十针」和「元通月窟」对其治疗。
疗效:治疗当晚患者在户外聊天至十点多,膝关节未有疼痛。
第二天患者复诊,继续前法治疗,留针时患者双脚掌、脚指、脚背具有排汗现象,起针后,患者诉非常舒服,走路时膝关节也不痛了。
温补脾肾,助长高案
患儿:男
年龄:10岁
主诉:长个儿慢,在省儿童医院检查显示骨龄偏大一岁,激素水平异常,医生建议打生长激素,需要20万。
逢暑假,经人介绍,家人陪同孩子来我处就诊。
治疗:「老十针」+太溪,配合中医正骨整脊手法调理。
疗效:共针10次。前两天家长带人来看病反馈说,她儿子暑假2个月长了4公分。家长非常满意。
口腔溃疡伴慢性胃炎案
患者:李某
性别:男
年龄:28岁
主诉:近一个月全身乏力
现病史:全身乏力,面色黯黑,不思饮食,胃疼,口舌生疮。
诊断:口腔溃疡伴慢性胃炎
患者脾胃虚寒,上热下寒,平素食寒凉,任脉不通,堵塞中焦。
治疗:「老十针」加双〔地仓〕。
疗效:治疗5天后,患者口疮消失,胃疼大为好转。共治疗10次,患者痊愈!
腰痛伴「直立性震颤」一年案
患者:周某
性别:女
年龄:68岁
主诉:腰痛伴直立性震颤1年
现病史:腰痛,站立时腿抖不止。
治疗:「解玉枕」,肩井、背俞穴「松解」;
针肾俞,委中,束骨,复溜;
艾灸腰阳关。
疗效:治疗一次,患者腰痛明显减轻。
后为患者交替针「元气四五针」,「元通月窟针法」,「老十针」。
治疗10次后,患者腰痛,腿抖完全消失。
「扁平疣」案
患者:黎某
性别:男
年龄:27岁
初诊日期:2020年7月3日
主诉:被蚊虫叮咬后长一个包,医院手术三个月后,全身扩散,手脚长满大包,伴痒、疼。
现病史:手脚长满大包
诊断:扁平疣
治疗:「元气四五针」和「老十针」交替扎一周
疗效:效果明显。7月18日,患者反馈,手脚上的疣体开始消失,巩固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