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的治疗策略
经常有朋友们向我介绍癌症患者治疗后的案例,其中有些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出色。比如结肠癌术后的大叔,经过治疗,他的肚子不再坚硬,晚上也不再感到胀气,安然入眠。今天就诊,他右侧的偏头痛也没有了。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我的医术水平有限,我并不能治愈癌症。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关乎我们如何设定治疗目标。就像这位大叔,我们为他设定了一个合理的目标。我们没有去治疗原发病,也没有去追杀那些癌细胞,我们只是做了一些我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比如改善他的症状以提高他的生活质量,比如提升他的体质以压制癌细胞。具体到这位大叔,他饭后右上腹胀痛严重,睡眠质量差,右侧偏头痛,经常自觉发热(实际体温并不高且他人摸着皮肤也不觉得高)……
在设定了合理的目标后,我们的治疗非常集中且效果显著。今天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症状,晚上左侧卧时,他感觉右侧有下坠感——这其实是手术疤痕的问题。具体检查时,看见缝合刀疤的中段的三针之间张力较大,用解疤针法松解后效果立竿见影。
这个有限目标原则在一开始的时候执行起来并不困难。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医生,最常说的话就是“别这么难受就行了”。然而改善之后,能否不忘初心却很难说。毕竟,人总是希望好上加好,希望能够除恶务尽。我们常说“看看能不能把肿瘤消除掉”,这种愿望非常美好且正当,但现实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愿而改变。以前也有过很多类似的情况发生,包括我曾经经历过的,当症状和体质好转以后,就又继续上化疗或者是用攻邪之力非常霸道的中药。这种做法的愿望是好的,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最后正气耗竭了。
医学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话语权和伦理问题。作为一名在三甲医院工作八年的中医,我见过太多现实案例——如果不全力以赴地使用手术、放化疗、靶向等手段,心中总会留有遗憾。毕竟这种治疗流程是主流,按照这种流程走,无论何时得到何种结果,大家都能接受。尤其是老人得病,儿女们这么做也能算是对得起老人、问心无愧、旁人也不会说三道四。
所以现在的现状是,大多数患者会在治疗的末尾才找到中医寻求帮助,或者在治疗过程中找中医辅助治疗。这个现实状况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也算是当下各方都能妥协接受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