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先生治疗肺炎经验
胡老治疗肺炎所用都是《伤寒论》六经辨证和经方,且疗效确切,说明中医在古代已有治疗肺炎的经验。也就是说,如果真正掌握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方证,就能有效地治疗肺炎。胡希恕先生认为中医与西医治病的不同,西医是针对病因治疗,肺炎是细菌感染,用对其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则疗效肯定。但有的肺炎不能明确是何种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用抗生素治疗就带有盲目性,故临床上治疗无效者,为数也不少。中医是依据症状特点来治病,症状是病邪与正气相争在人体的反映,分析症状所得出的证,是中医治疗处方的依据。依证处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实践过程,经过几代、几十代、几年、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反复实践,终于总结出了有效的辨证论治规律和有效方药。古代的《伊尹汤液经》、《伤寒论》等是主要成书之一,其主要内容是讲辨证与处方用药。
中医古代没有肺炎这一病名,但类似病症是有的,如发热、咳嗽等,中医治疗肺炎不是用一方一药,而是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症状来用药。用一方一药治不好肺炎。有的杂志报道用某方药治疗肺炎疗效云云,其主导思想仍是抗生素治疗框框,其方法值得商榷。
胡老认为肺炎常见的大青龙汤方证,其证的特点是外寒夹饮的太阳表热与阳明里热盛同时并见,所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行饮兼清里热。方中的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大枣辛温发汗解表行水,生石膏辛寒清里热,诸药配伍共起辛凉清热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把热病以病因归纳为风寒或风热,治疗用药则分为辛温或辛凉,于是有人认为《伤寒论》缺乏辛凉清热药物,这是没学透《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和未能理解其方药功能的表现。
胡老特别指出:辛凉解表只是定了一个大法,并没有进一步辨清具体的方证,因此治疗用药偏于盲目,过度解表使津液大伤,造成汗出热不退或更甚。把肺炎的发热分为风寒、风热所致是片面的,即使得知是风寒或风热,也要看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不论是风寒或还是风热,都可能在人体产生或热、或寒、或虚、或实、或表、或里的症状,分析这些症状所应归属的方证,才能明确当用方药。故胡老特别强调,中医治病辨证论治,不但要辨六经八纲、脏腑阴阳,更要辨方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也就是说,治病不能只有治疗大法如辛温发汗、辛凉清热、清阳明热、宣肺化痰……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对证的方药。也就是说,辨方证比辨治疗大法更重要。对此历代医家早有认识,如方有执研究《伤寒论》曾强调“守一法,不如守一方”,即是强调辨方证。从胡老治疗肺炎的经验可看出,中医看似简单,但做到真正掌握,必须在继承上下工夫和必须在临床上反复体验,方能成为一个较高明的中医。
肺炎是急性病,正气与邪气相争剧烈,症状变化多端,适应治疗的方药也就多变,临床常见的方证如下:
麻黄汤方证:
初起症状很像感冒,主症:发热,胸闷气粗,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身痛,口中和,舌苔薄白,脉浮紧。此时病属太阳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方药: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一钱。
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更宜致汗。杏仁配麻黄辛温发汗定喘甘草缓急益中和胃,故治肺炎属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痛而喘闷者。本方证出现很短暂,但能抓住这个方证时机及时用药,可有利于退烧,缩短肺炎病程。应该说明的是,这里所说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是与其他药相对而言,实际发汗力并不大,即使与桂枝、杏仁同用也不出多大汗。这一点在麻黄汤煎服法说明可看出,即“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一些人因对麻黄功能的误解,而不敢正确用其药,更不敢用麻黄汤治疗肺炎,甚是遗憾。
大青龙汤方证:
主症:发热恶寒、身痛身重,无汗出而烦躁,舌苔白,脉浮紧。方药:麻黄六钱,桂枝二钱,杏仁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至四两。
此方证比较多见,可见于发病的第一天及一周内,甚至一周后。此方证的特点是,外寒夹饮的太阳表证与阳热盛的阳明里证同时并见,故治疗时发汗、清热并举。当里热重时重用生石膏。
小柴胡加石膏汤方证:
主症: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或纳差恶心,咳嗽胸疼,舌苔白腻或黄,脉弦细数。方药:柴胡八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炙甘草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钱,生石膏一两半至四两。
此方证多见于肺炎2~3天至一周左右,多呈现三阳合病之证,故治疗重在和解少阳兼以清阳明。针对寒热往来,用大剂柴胡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无疑是和解少阳的要药,但《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告诉我们,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内却。补中滋液,增强胃气,实是祛邪的要着。故本方中用人参(党参)、大枣、甘草、生姜、半夏温中健胃。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若咳嗽胸疼明显者,加桔梗、杏仁。若口渴、心烦明显者,加竹叶、麦门冬,或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大柴胡加石膏汤方证:
主症:寒热往来,口苦烦躁,咽干口渴,胸胁苦满,心下痞硬拒按,大便干燥,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数。方药:柴胡八钱,黄芩三钱,生姜三钱,大黄二钱,白芍三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钱,积实四钱,生石膏一两半至四两。
此方证多见于肺炎3~4天,更多见于强行发汗而热不退者。与前方相比,同是三阳合病,此是阳明里实热明显者。病初传少阳,势须人参、生姜、甘草等补中益气,既防邪侵入里,又助正祛邪于外。但已并于阳明,则须大黄兼攻里,人参之补,甘草之缓反非所宜,故去之。又因里热明显而再加生石膏。若再见口渴甚者,可更加麦门冬、干地黄。若大便秘结甚者,加芒硝四钱冲服。
大承气汤方证:
主症:潮热汗出,身痛,身重,不恶寒,腹胀满,短气,喘息,大便秘结,腹痛拒按,烦躁口渴,昼夜思睡,甚则神昏语,舌苔白厚干燥或黄褐,舌质红,脉沉弦滑数。方药:大黄四钱,厚朴六钱,枳实三钱,芒硝六钱(分两煎分冲)。
本方证多见于肺炎2~3日后,此为阳明里实热证,老年人更为多见肺炎呈现本方证,实热已达一定程度,又非此方不能救治。故当遇本方证时千万不能迟疑,要当机立断处方用药,要知不当用而用和当用而不用,均足以误人性命,关键所在须辨清方证。
应该说明的是,以上所列是肺炎常见的方证,因人体质的不同和感邪的不同,肺炎在各个时期的症状也就不同,所见方证也就很多,不但可见到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射干麻黄汤等三阳方证,而且还可见到麻黄附子细辛汤、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三阴方证。临床实践中必须心中有数,对肺炎患者出现的各种方证,能及时适证用药,才能真正做到用中药治好肺炎。
胡希恕先生验案
例1 张某,女,51岁。初诊日期1964年9月25日:近几天因搬家劳累感疲乏无力,昨晚又感发热、恶寒,经急诊拍片诊为右上肺大叶性肺炎,因青霉素过敏而求中医治疗。今日仍身热、身痛、无汗、恶寒、口干、心烦、胸闷,时咳而胸痛,舌苔白根腻,脉浮紧。胡老辨证太阳阳明合病,与大青龙汤:麻黄六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三两
结果:上药服一煎,汗出热退,尚余咳嗽,吐黄白痰,据证与半夏厚朴汤加减,调理一周而愈。
按:肺炎出现大青龙汤证者是非常多见的,用大青龙汤治疗疗效显著惜患者先找西医,不好才再找中医,而证候已变为他证。医者应当知有是证,用是方。
例2吴某,男,22岁,住院病案号54。初诊日期 1959年12月15日:发热恶寒二天,伴头痛、咽痛、咳嗽、胸痛胸闷,经X线检查:右肺下叶非典型肺炎。既往有肝炎、肺结核、肠结核史。常有胁痛、乏力、便塘、盗汗。前医先以辛凉解表(桑叶、银花、连翘、薄荷、羌活、豆鼓等)一剂,服后汗出热不退,仍继用辛凉解表,急煎服,高烧、自汗、头痛、咳嗽、胸闷、恶风、胁痛诸症加重。血常规检查!白细胞8100,中性70%。14日静脉输液用抗生素,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4C,并见鼻煽、头汗出。又与麻杏石甘汤加栀子等,服三分之一量至夜11时出现心悸、肢凉。因请胡老会诊。胡老据:晨起体温 38.2C,下午在39C以上,呈往来寒热,并见口苦,咽干,目眩、头晕、盗汗、汗出如洗不恶寒,苔黄,舌红,脉弦细数,认为证属表已解,连续发汗解表,大伤津液,邪传少阳阳明。治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柴胡五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二两。
结果:上药服一剂,后半夜即入睡,未作寒热及盗汗。16 日仍头晕、咳嗽痰多带血。上方加生牡蛎五钱,服一剂。17日诸症消,体温正常。12月 22日X线检查:肺部阴影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