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吃错了多少药?

金匮肾气丸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方子,是经方。经方就是中医经典里的方子,是几千年来验证下来确确实实能够保证疗效的方子。经方尤指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的方剂。

经方之外,还有时方,是张仲景之后,随着时代变迁,历代医学家新发明的方子。时方中也有一些好方子,但与经方相比,疗效往往差很多。

金匮肾气丸既然是经方,疗效肯定是确切无疑的。历代名家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为什么现在人用金匮肾气丸往往无效呢?

这要从头说起。金匮要略里面,肾气丸见于《金匮要略》卷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方:“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本方组成: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二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酒送下,一日二次。

显然,这个方子是治疗虚劳病的。所谓虚劳,就是体质非常虚弱,既有功能不足,又有营养不足,即阴阳两虚。所以治疗原则应该是阴阳双补。方子的构成,也充分体现了阴阳双补的思路。

从方药组成上来看,地黄、薯蓣、山茱萸三味药,是补肾阴、填肾精、固肾气的,简而言之是用来补虚的,补充营养的,占了方药的绝大部分比例,显然是主药;茯苓、泽泻、牡丹皮三味药,主要是为了排出体内代谢垃圾的,即针对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的;桂枝和炮附子各一两,分量最少,是用来温阳通经络的。

所以,这个方子是以补肾阴填肾精为主,其中地黄是公认的滋补肾阴的药物,薯蓣兼补肝脾肺肾之阴,山茱萸固摄肾精和元气并柔肝气养肝血。三味同用,剂量又大,重点在于滋阴填精无疑。

但滋阴药难免滋腻碍膈,影响运化,这三味药也难免有此弊端,因此后面少加桂枝附子辛开温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滋阴药物代谢过程中,难免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因而要加强利小便的功能,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同时,本方针对的病机本身就有小便不利的问题,所以方中又加了茯苓、泽泻和丹皮,活血利水兼顾。由此看来,此方配伍精妙绝伦。当然,此方配伍的科学严密,历代医家多有研究和赞誉,不需我来多讲。

由上述简略的分析可见,这是一个滋阴为主的方子,主要针对肾阴虚、肾精不足又有小便不利现象的病机。如果遇到这种病机,使用这个方子,应该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的。

可惜的是,明朝有个很著名的医学家-张景岳,把这个方子给搞反了。按照张景岳的理论,肾阳虚不可以骤补肾阳,否则容易上火,壮火食气,反而消耗了阳气。温阳的最好办法,是补阴为主,少佐温阳,徐徐温之,少火生气,方能达到温阳的目的。他把这个理论,叫做“善补阳者,阴中求阳。”

其实这个说法倒是有依据的,因为内经里就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说法。按照张景岳的说法,这个方子是温阳的方子,而且是最好的温阳方剂,安全保险。按照他的思路,他又发明了一系列的温阳方剂,比如右归丸等等。

张景岳对后世医家的影响非常巨大,所以后世医家温肾阳多按照张景岳的理论,用肾气丸系列。直到现在的中医药大学的教材,还是沿用这个理论。可谓是贻害千古了。

张景岳影响虽然很大,但明清以降,据理反驳者总是层出不穷。比较著名的要数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郑钦安说,伤寒论中,凡遇到阳气虚微,阴寒内盛的病例,基本都要用四逆汤系列,比如干姜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等等,绝没有用肾气丸的先例。

肾气丸既然是张仲景的方剂,仲景的用方技术自在张景岳之上,难道张仲景不知道“阴中求阳”的道理?难道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肾气丸?他为什么不用肾气丸而用四逆汤系列?显然是因为温阳散寒、回阳救逆,四逆汤系列功效确切、效如桴鼓,而肾气丸则毫无价值!

我们知道,火神派的传人,在当今的中国中医界,疗效是有目共睹的,可见郑氏的理论更加接近于仲景原意。由此可知,自从张景岳以降,世医之用肾气丸温阳者,无一不是师法景岳而背离仲景,走上歧途,危害一方!

当然了,我这里并非把张景岳贬低到一无是处!事实上,张景岳生活中明朝,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中医,治病疗效非常好。正因为疗效好,所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对中医经典的参悟,总结出了自身独特的医学理论。

但是,张景岳的理论是跟当时的临床实际相联系的,是跟当时的五运六气相联系的。张景岳本人对五运六气是有深入研究的,所以他的理论并没有跳开中医经典,而只是把经典中的一般规律与当时的临床实际相结合而已。

但是,后世医家,对经典了解不渗透,对五运六气了解更少,而只是片面地接受了张景岳的方剂,没有考虑到五运六气的变化和临床实际的变化,所以同样的方子,张景岳用之有效,但其徒子徒孙用之则无效!这就是墨守成规和教条主义的悲哀!

也有患者反映,吃金匮肾气丸之后,一些阳虚症状减少了。比如原先因为肾阳虚而水湿下注,两条腿浮肿,一按一个坑。吃了一段时间的肾气丸之后,浮肿减轻了。

这种情况的确是有的,因为肾气丸里利水药的成分是有的,所以可以把水湿去掉。但不可能完全去掉,因为肾气丸中滋阴的成分太多,所以会造成更多的湿气。

人体内的水湿是有痰湿水饮等不同的存在形式的。水饮是状态清稀的,痰是最浓稠的。肾气丸虽然把水饮排出了,但是会产生更多的痰湿,痰湿凝结于体内,问题更大更严重。

所以,治病不能简单地看某些个别症状的改变,要综合考虑体质是否有改善,否则,治了标,伤了本,得不偿失。

记住,肾气丸是用来滋肾阴、填肾精的,不是用来温肾阳的。现在中医用肾气丸温肾阳,都是错误的,误治!因此不会有疗效,反而有害健康!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