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思维的特征

空灵生动,才能不死板

要做到思维灵活,就需要拥有包容万物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能力。中国的学问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它像大地一样,绵延不断,接纳万物,滋养万物。这使得它具备了土地的特质,而人类也属于这片土地。女娲用泥土创造人类,上帝也是用泥土塑造人类,这便是隐喻。

佛洛依德小时候洗澡时,从身上搓出许多泥垢,他好奇地问母亲这是为什么?他母亲说:“孩子,因为人是上帝用土做的啊。”这个回答让小小的佛洛依德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佛洛依德的母亲真是个伟大的教育家,她善于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如果她直接解释说这是灰尘、污垢、皮肤角质层代谢的产物等,就会把一个问题看得太实在了。她的诗意回答激发了孩子无穷的想象力,这就是空灵的表现,如同泥土的绵软。

想象一下,“深山藏古刹”这个题目该如何描绘有?人可能会画高耸的山和藏在山旮旯里的古庙,这只是下品;有人可能会画山、云雾和树丛间露出一些屋脊和飞檐,这勉强算是及格;而有人可能会画山、飞瀑流泉下,有一位老和尚来挑水,却没有直接画出古刹,这才能算得上是上品。这也表现出了空灵的意境,提示我们在很多地方,不能过于拘泥于细节,否则就会像板结的土一样无法滋养万物。

兼容并包:中医是没有围墙的

土地的胸怀无比宽广,具有无限的包容性,能够接纳世间万物。你扔垃圾到地上,实际上是把它送进了土的怀抱。大地从未拒绝过任何事物,总是敞开双臂接纳。最终,所有物质都被大地巧妙地转化,融入了它的怀抱。这种包容性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特征,即对任何事物都能接纳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现在,世界上许多民族依然保留着各自的民族服饰,但中国人却并非如此。清朝的服饰、民国的中山装、现代的各类服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人更换着装,展现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融合。思想文化上同样如此,佛教源自印度,但中国人却能兼容并蓄,汲取其精华,将其发展为中国的一门独特学问。它已与道家、儒家的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彼此之间难以分离。

中医更是典型的兼容并包。中医体系没有围墙,只要是合理的说法、对治病有帮助的方法,都能被其容纳。在具体医家身上,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叶天士跟从过十七位老师,他们都不满足于自身的技艺,包容各类方法。因此,拘泥于门派并非明智之举。

如今,很多人自称是道医、佛医、禅医、易医等,他们与中医不同,这是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但他们言外之意是你所不懂的,也暗示着他们对你的理解可能同样有限。这是缺乏包容性的表现,实际上成为了拒绝交流的一种手段。

为何部分人拒绝交流呢?因为他们学识浅薄,没有值得交流的内容。因此,我们作为中医的传承者,必须拥有兼容并包的思想,抛弃门派之见,摒弃排斥异己的冲动。

学医一定要越学越平和

为何如今投身中医学习的人如潮水般涌现?许多人或是由于自身及家人朋友的健康状况不佳,受到了深深的触动,深感生命的宝贵,认为健康应由自己把握,而医学知识的匮乏与医生的治疗判断无法给予他们充足的信心。因此,很多人带着这样的初衷,踏上了中医学习之旅。这样的初衷无可厚非,但却容易在初学之时就带有过于强烈的情绪。从一开始,他们的心中就充满了强烈的情绪,以至于看到其他的医生就感到不顺眼,轻易地将对方归为庸医之流。而当他们自己掌握了一些医术,尤其是治疗过几个病症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他们的脾气就会变得更加暴躁,急切地用自己所学去批判他人。

如今媒体高度发达,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迎合这种心态的人和事物就。如同佛家所说的“末法之世,邪师说法”,佛法逐渐衰微之时,会出现一些邪师以吸引信众。同样,中医没落的时候,也会出现大量的“邪师”以吸引信众。他们往往以否定西医为开场白,将医院形容为屠宰场;而在否定西医之后,他们又会在中医界内部进行批判,不断缩小范围,直至将所有的医家都否定,最后以自己掌握的“圣人真传”自居,让人们误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医者。听他们的讲座,会让人觉得非常有动力,甚至会觉得自己找到了世界上唯一的明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心态往往会使人越学越偏执,越来越无法容纳他人的意见。

学中医应该越学越平和,不能越学脾气越大。平和是土的一大特征,很多中药炒过之后还要摊在地上出出火毒,使其性质平和。而平和,也是中医的一个本质特征。中医追求人体平和的状态,也就是没有病痛。中医用药也要平和,尽量用平和药解决大病,这才能体现出医者的仁心与高超技艺。

做人也应该平和。如果一个中医总是怒气冲冲的,那么他在做人方面就没有达到平和的境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期待他能拥有更高的医术和修养吗?中医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它是一个立体的存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不平和的时候,他的医学水平很难达到一个相应的境界。因此可以说,字如其人,医也如其人。学医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追求平和的过程。如果越学越平和,越能容纳他人的意见,越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从中得到快乐,那么就可以说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否则的话,恐怕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和改进!

中医最终能囊括西医的一切成果

中医并不排斥西医,相反,西医的检测方法为中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解剖学的研究也为中医提供了很多启示。在明朝初年,有“衷中参西派”,包括张锡纯、何廉臣等名医,他们虽然参照了西医的很多观点,但却很好地将西医的理论融入到中医体系中。张锡纯先生在其著作《本草》中详细介绍了西药的功效和应用,同时中药处方中也包含了阿司匹林等西医药物,只要中医思想在其中统领全局,它依然属于中医的范畴。

尽管现代学术界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他们对西医的认识已经过时了,这体现了时代的局限性,但他们的中医造诣却是无人敢否认的。在他们身上展现了当时中医的包容性,这种精神最为可贵。后来的所谓“中西医结合”以及中医院校的教育方式,中医被纳入西医体系,这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然而,在此过程中,中医逐渐失去自信和包容性。但我坚信,最终依然是中医包容西医,西方医学的一切成果都将融入中医博大的体系之中,为中医所用。这个过程将是长期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