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针灸实操性技巧基本失传了
针灸的原有地位与衰落原因
针灸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治疗方法,在中医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里讨论针灸的篇幅是非常大的,对大方脉、中药治病探讨得很少,一共只有13张方子。有一种说法,最早的中医是起源于道家的修炼及养生家们认识发明出来的治疗体系,人体有“精、气、神”三宝,一般的治疗都是在“精”的范畴,比如说普通的用药、手术、按摩,但是针灸它是可以调气,也可以调神的,所以相对来说它的层次比较高。
但是从中医的理论体系产生以来,大方脉和针灸这两个主要的治疗方法发展就不平衡,尤其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问世后,中药治疗发展得非常好,针灸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发展远远不如大方脉;另外,影响中医发展的还有另外一支学说,就是中医的伤科,它使用的是一些手法复位,最主要的理念就是筋出槽、骨错缝,骨折或外伤的时候外敷中药、配合手法,内服中药、外用小夹板,恢复得非常快,现在西医做手术,要打钢钎,上螺丝进去,把骨头固定起来,以后还要再把钢钎拿出来,那中医伤科把骨头对好固定以后,用药让它长好,是非常先进的。
大方脉的兴起,使得针灸的使用越来越少,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是古代针灸使用的针具都是非常粗的,因为当时的工艺差,针具很粗的话,刺下来就很痛,痛的话大家就怕;第二是儒家的传统文化非常保守,比如“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一个男医生在女生身上扎针揣穴,把衣服脱了,这都非常不方便;第三是古代中华文化主要在黄河流域发展,甘肃陕西这些地区冬天比较寒冷,取暖设施不像现在这么便利,扎针不方便,当然,后来中华文化从黄河流域传到长江流域就稍微暖和一点;还有因为扎针很大程度上是有不安全因素的,碰上胆大的医生,用的针很粗,把人扎坏或者大出血甚至出现一些危险情况,相对来说还是很容易见到,这点跟中药不太一样,有毒的药大家都知道如何炮制,尽量可以避免,但是一根针下去以后,就很难掌握……这些因素都阻碍了针灸的发展。
大方脉像破门而入,针灸恰似透过迷宫
如果让我比喻大方脉和针灸的话,我认为大方脉治病有点像前面有一堵墙,你在找门儿,一旦找着门以后,你就可以从外面进到这个屋子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方脉治病通过辨证论治、遣方用药,辨证辨对了,用药后病人马上就会有效果,就印证了你的辨证是对的、遣方用药是对的,要是辨证辨错了,你的遣方用药病人是没有效果的。举个简单例子,如果这个病人是个桂枝汤证,你给开了大承气汤,一点效果都没有。那么这个就有点像一堵墙,你要是没找到门的话,是一点都进不去的,不能够透过这个墙,如果找到门,你就能进去了,这就成功了。所以这个疾病就像是树立在大方脉医生前面的一堵墙,大方脉的治疗是找到这个切入口,找到这个门,破门而入的一个过程。
但是针灸不是这样,医生更像是穿过一个迷宫。迷宫与墙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都能进得去,有的进入了三步五步以后就被顶回来了,有的进入七步八步被顶回来了,有的进入十几步也会被顶回来。这个迷宫有一个特点,只有一个道路是对的,你从这儿进去一直能够透过迷宫出来,到达你所要去的地方,如果这个路不对的话,不管你进去多久,在里头转了多长时间,总是进不到里面。
在大方脉和针灸两者之间的差别这么大的情况下,针灸这个行业的人容易犯一个错误,而这个错误就是一种误解——“我一针扎下去,病人有效了,就说明我的治疗方法是对的”。就好比这个迷宫,我一旦走进去,进门了没有碰到墙,那就说明我的治疗是对的?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要是迷宫的话,最主要的还是要透过这个墙,这个墙是很厚的。
大方脉先难后易,而针灸先易后难
用另外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学大方脉的人,是哭着进去,笑着出来,最初学的时候好像是漫无边际,找不到一丝一毫出路,一旦做到一定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也就是开始难、后面容易的这么一个过程。而针灸正好与其相反,“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先易后难,就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刚开始好像很容易,开始病人好像会有点效果,越扎越走不下去了。所以,钻到迷宫里以后,好像是你进去透过了,实际上迟早走不下去的,因为迷宫最终也是会碰到墙。
只有一个方法能够让你透过迷宫完全走出去,这个方法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的很清楚,“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扎针的大法一定要“得气”,一定要“气至而有效”,如果没有“得气”的话,效果就很差;又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意思是扎针刚开始容易掌握,但是很难精,低劣的医生死守形迹,而高明的医生则能根据病情的变化加以针治。
针灸操作性技巧基本失传
针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理论性,比如说全身有多少个穴位,有多少条经脉,经脉的循行路线,以及针具的使用等等,这些内容是相对不变的,就像踢足球,规则是不变的,你不能抱着球跑、不能手抓着球,有多少个人、球门多大、这个场地多大、多长时间、这个是不变的;另外一部分内容,就是操作技巧,这是一些实践性的东西,书本上是没有办法记载的,相对比较灵活,就好比踢足球的技巧,那些东西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而且是千变万化的。你只是知道足球的规则,这球有多大,多少人踢……知道这些规则不见得能赢球,每个踢球的人都知道这些规则,难就难在这个踢球的技巧上。
我们说针灸在操作技巧方面基本上是失传了,但是理论性的内容还在,现在针灸教学也主要是教给大家理论性的东西,实操性的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失传了,保留下来的就是星星之火,非常少,这是针灸要做精非常难的一个原因。
在清朝的时候,道光皇帝在皇宫里把针灸科给废了,以前历代皇家都有医学部门,大方脉、针灸、妇儿科等等都是并列的,针灸在清朝里给废了,主要是从安全的角度考量,因为满人入关的时候杀了很多汉人,他们怕汉人报复,要是开个方子,你用的药有毒,还有抓药、熬药好几个环节专人把关,一般不会害到皇帝,但是针灸就不一样了,在医生扎针以前,你是不知道他怎么做的,他一根针下去是很容易害到你的,没有办法防范,所以皇帝就怕了。
太医院把针灸取缔以后,其他的大臣们也都去效仿,主流的达官贵人们都不用,那么民间老百姓用的就更少,所以民间的针灸也就逐渐的越来越弱了,这对针灸发展就是致命打击,操作性的技巧也丢失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