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灸治疗阳虚型高血压

  高血压是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长期高血压会造成动脉血管壁的损伤,导致平滑肌细胞增生,进而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高血压发生心、脑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控制高血压的根本目标就是降低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目前口服药物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方法,但大部分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且普遍存在依从性差、费用高、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缺点。诸多证据表明,艾灸不仅可以调节血压[2],也可以改善机体的脂质代谢,进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3-4]。混元灸是在隔物灸基础上改良的创新灸法,将生姜碾碎制饼,其上铺艾绒,选穴施灸,其具有培补元气、补虚温里的作用。本文观察混元灸治疗阳虚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灸科和内科的60例阳虚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本研究拟初步探索混元灸对该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SPSS 20.0软件,随机生成数字流水号01-06,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1:1比例分为混元灸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本研究经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件号:KYKS-2020110)。

二、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1.诊断标准:(1)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1]: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当下用于颈动脉斑块最简便准确的诊断方法,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血管超声检查指南》[5]定位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1 cm处,后壁的内中膜厚度≥0.9 mm。(3)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高血压辨证标准,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阳虚型辨证标准。主证:头晕头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次证:神疲乏力,胸闷气短,大便溏薄,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

2.纳入标准。(1)符合阳虚型高血压的标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9 mm;(2)年龄范围:50~75岁,可识别并记录文字者;(3)病情稳定,可配合者;(4)患者及其家属对本项研究的处理措施表示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3.排除标准。(1)出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或严重合并症者;(2)人格障碍者、精神异常者、智力或思维异常及其他沟通交流障碍者;(3)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4)拟施灸部位有创伤、感染等情况,不适合操作者。

4.脱落标准。(1)对混元灸疗法无法耐受者;(2)对混元灸疗法过敏者;(3)无法遵循研究方案进行操作者;(4)干预时间未达到整个研究的2/3或以上的病例;(5)自动退出临床研究者。

5.剔除标准。(1)操作过程中出现皮肤水泡、烫伤等严重反应者;(2)病情恶化需要紧急处理者。

三、治疗方法

1.对照组。选用临床研究和循证证据最丰富的钙通道阻滞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390,规格:5 mg×7片/盒),口服,每次5 mg,每日1次,共服用8周。

  2.混元灸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混元灸治疗。施灸部位:关元穴,双侧足三里、阴陵泉穴。操作方法:将2层均为20 cm×20 cm的医用纱布做成高1.5 cm、直径约10 cm的圆形布袋,固定好两端,备用。将新鲜生姜清洗干净沥干水分后用榨汁机粉碎,去掉多余的生姜汁,将其放入备好的圆形布袋内,压紧,制成饼状。艾绒铺在圆形的生姜饼上方,厚度约1~2 cm。将制好的混元灸灸饼的中心对准施灸部位或穴位,点燃艾绒,待艾绒燃尽,取出艾灰,再添加艾绒,重新点燃,反复加艾绒3次,待艾绒燃标,施灸完毕。取穴标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名称与定位》(GB 12346-2006)[7]。每日1次,每次施灸加绒3次,约40 min,每周5次,共施灸8周。

  四、疗效观察

1.中医体质疗效。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8]标准进行体质评分,选择判定为阳虚体质的患者。(1)阳虚体质亚量表条目包括:①您手脚发凉吗?②您腰膝部、背部或胃脘部怕冷吗?③您感到怕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吗?④在对风扇、夏天的冷空调、冬天的寒冷方面,您比一般人耐受性更差么?⑤您比别人容易患感冒吗?⑥您怕吃(喝)凉的东西或吃(喝)凉的东西会感到不舒服吗?⑦您进食凉或吃(喝)凉的食物后,容易拉肚子、腹泻吗?每个条目按照“总是”“经常”“有时”“很少”“没有(或不)”,分别计5分、4分、3分、2分、1分。(2)计分方法分为以下2种:①原始分数:各个条目分数相加=原始分数;②转化分数:0~100分,转化分数=(原始分-7)/28×100。

2.血压。测量2组患者晨起时的血压值。测量时,患者取坐位,测右上臂血压,统一使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要求血压计、测量位置、测量时间固定。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1)显效:DBP下降幅度达到10 mmHg,降至正常范围内,或DBP未降至正常范围内,其下降幅度达到20 mmHg;(3)有效:DBP下降幅度不足10 mmHg,但降至正常范围内,或DBP未降至正常范围内,其下降幅度达到10 mmHg;(3)无效:DBP未降至正常范围,且其下降幅度不足10 mmHg。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行检测,超声探头频率5.0~12.0 MHz。患者呈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侧颈动脉,超声显像“双线型”图像中的内线即内膜管腔的分界线,外线是中外膜分界线,内线与外线之间的距离即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测3次取平均值。

  五、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混元灸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为(65.17±8.36)岁(范围50~75岁),病程(11.12±3.16)年,伴发病为20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为(63.75±8.67)岁(范围50~75岁),病程(10.32±2.25)年,伴发病为2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二、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2组患者在治疗8周后,混元灸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0,P<0.05)(表1)。

三、2组患者治疗前后降压疗效比较

  混元灸组显效13例(43.3%),有效15例(50.0%),无效2例(6.7%),总有效率93.3%(28/30);对照组显效10例(33.3%),有效14例(46.7%),无效6例(20.0%),总有效率80.0%(24/30)。2组降压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5,P<0.05)。

  四、2组患者中医体质疗效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阳虚质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10,P<0.05)(表2)。

  五、安全性评价

2组患者于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2组阳虚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前后(x±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P
混元灸组301.10±0.100.96±0.15-2.80<0.05
对照组301.09±0.211.06±0.203.00>0.05
t-0.092.00
P>0.09<0.05

2组阳虚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前后

阳虚质量表评分比较(分,x±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P
混元灸组3060.8±4.3617.4±2.1819.90<0.05
对照组3060.3±5.0847.7±6.20-11.25>0.05
t-0.3429.10
P>0.05<0.05


讨  论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景岳全书》曾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揭示本病“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本虚”即人体元阳亏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标实”为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阻塞经络脉道。阳虚体质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偏颇质类型,也是导致诸多基础病的根本原因[9-10],成为近年来体质研究的热点,其主要表现为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等阳气不足的虚寒征象。因此,阳虚是阳虚型高血压病的根本病机。

艾灸对于阳虚体质的治疗作用明显[11-12],不仅可以激活外周感觉神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血压反应,从而调控血压,也可以改善机体脂质代谢,抑制血管炎性反应,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混元灸法是一种根据隔物灸法创新改良的灸法,即将生姜碾碎制饼,其上铺艾绒,在特定部位上施灸以调动人体元气,使元气充沛,经络得通,从而可以调整机体脏腑功能,补虚强壮,抵御外邪的灸法。“混元”意为元气汇聚,《云笈七籖》记载:“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说文解字》中“混”字释义为“丰流也”,意为溪水合流。元,本义指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能够推动人体生长和发育,温煦并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此法标本兼治,通过温补元阳,以推动气血运行,恢复津液正常输布,达到益气活血、祛痰除湿的功效。生姜性温味辛,外用具有温中散寒之功效,生姜与艾灸合用,共助温阳之功。现代研究表明,艾灸效应强弱的关键在于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的激活程度[13]。生姜的一种重要成分——姜酚是TRPV1的有效激动剂[14],这可能是生姜可以加强艾灸疗效的内在机制之一。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中发现,激活TRPV1后可显著降低高脂喂养ApoE-/-小鼠血清hs-CRO、TBF-α及IL-6水平。艾灸激活TRPV1后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15]。关元穴为任脉的要穴,其与元气关系最为密切,具有培元固本、补益元阳之功。《会元针灸学》记载:“关元者,膀胱下口之关窍,关乎元气”。元气为温煦五脏六腑,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关元穴为真元之根,元气之关隘,先天之气海,元阴元阳交关之处,灸之可从阴引阳,调节督脉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组织代谢的作用,改善阳虚体质[16]。足三里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及调理气机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足三里穴可益气扶本,促进气血运行,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现代常用于高血压病的防治[17]。阴陵泉是脾经合穴,具有健脾利湿、通利三焦、益肾的作用。三穴配伍,既益气温阳补虚,又健脾祛湿,标本兼顾。本研究结果表明混元灸法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加速机体新陈代谢,排除体内毒素,在改善患者阳虚体质、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控制患者血压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混元灸是治疗阳虚型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在改善阳虚体质上相比单纯的西药治疗有较大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是,本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较少、缺乏客观评价指标等不足。下一步课题组拟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此规范试验方案,以更加严谨和科学的方法研究混元灸治疗阳虚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