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偏头痛的六块肌肉
偏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博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常见于熬夜、压力较大的人群中。临床上在排除颅内病变时,偏头痛多与附着在枕骨和颞骨乳突区域的肌肉有关,常引起偏头痛的肌肉有以下几块:
1、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锁骨。止于颞骨乳突。其中,胸骨头短缩表现为枕骨嵴至眼眶深处疼痛,并伴有视力模糊、咽部和舌根的疼痛;锁骨头短缩会出现前额、耳内深层和耳后的疼痛。迎风流泪、鼻塞、耳朵疼痛都有可能跟胸锁乳突肌紧张有关系。并且胸锁乳突肌损伤在头痛的患者中是最常见的。在手法松解胸锁乳突肌时,患者常会主诉疼痛放射至颞区。
2、上斜方肌
上斜方肌起自项上线内1/3,C1-C5的项韧带、棘突,止于锁骨外1/3。如果斜方肌损伤会表现为颈后外侧到乳突并颞侧的疼痛。是导致颈源性、紧张性疼痛常被忽视的原因,也可以出现枕部疼痛。上斜方肌紧张多与胸大肌、胸锁乳突肌有关,在治疗时应相结合考虑。
3、头夹肌
头夹肌起自起自项韧带下部和上位胸椎棘突,止于颞骨乳突。如果损伤表现为颈后外侧到乳突并颞侧的疼痛。是导致颈源性或紧张性疼痛,常被忽视的病因。也可以出现后枕部疼痛或者颠顶痛。病人可能主诉一根筋吊到眼睛的疼痛。
4、头半棘肌
头半棘肌起于第3颈椎~第8胸椎关节突,以肌束(而不是腱)向上止于上项线和下项线之间的骨面(项平面)。损伤时表现出从枕后到颞区并至眶上方,也可引起浅筋膜性头痛。
5、枕额肌
枕额肌是枕肌、额肌和帽状腱膜的总称。其损伤后可表现为前额痛,头后痛透过颅骨至眶内眼球后深部痛,偶可感到颞区疼痛。长期皱眉头,或卡压框上神经引起眉棱骨区域疼痛。
6、颞肌
起自颞窝,肌束如扇形向下会聚,通过颧弓的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偏头痛,颞区部位的疼痛,偶尔可扪及动脉搏动感。上牙疼痛。门牙旁边一共四个牙疼痛可能与颞肌有关的。|
上述颈部肌肉在手法松解时往往会有颞区和部分面部区域的放射痛,有时难以解释,会聚理论能更好的理解这种现象。
会聚理论:Kerr和Olafson(2004年)通过实验证明:在猫的高位颈髓(C1、C2),三叉神经与颈部的传入纤维在后角的中部及腹侧会聚。在此解剖通路基础上,可以假设起源于颈部的疼痛扩散至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引起偏侧头痛。Kerr认为非典型面部神痛及其他颅面痛综合征都可用此理论解释。
Bogduk(2001年)认为颈源性头痛的发生是高位颈神经(C1~C3)所支配的结构(寰枕关节、寰枢关节、C2~C3及C3~C4关节突关节及椎间盘、寰椎横韧带及翼状韧带、帽状腱膜、头下斜肌、枕肌、椎前肌肉、胸锁乳突肌、颈后上部肌肉、斜方肌、高位颈髓和后颅窝硬膜、椎动脉、颈内动脉、小关节)发生病损而产生伤害性痛觉信息,通过C1~C3神经传入纤维之间及其与三叉神经传入纤维的中枢会聚,使伤害感受性输入产生紊乱面形成的一种头面部牵涉痛。Biondi(2000年)解释系由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神经元的有序分布,使三叉神经眼支与高位颈神经可发生最大程度的会聚,所以临床上颈源性头痛患者头面部疼痛主要集中在额、颞及眶部,其疼痛程度常常超过起源于颈枕部的疼痛。
面部的感觉区域都来源于三叉神经,故颞侧区域也是三叉神经支配。因此临床中对于偏头痛的治疗除了颈椎,还要加上三叉神经。同时,如果是双侧颞区疼痛,则要考虑连接到肌硬膜桥上的头后小直肌;而如果是经期前偏头痛,又该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