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一针”平扫法治疗头颈部疾病经验

“三风”是指风府、风池、翳风三个穴位,分属于督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三条经脉网罗头颈及面部,三穴均有疏风、通络、开窍醒神、聪头明目之功效。应用长针透刺可同时刺激到三个“风”穴,故名“三风一针”平扫法。此方法可有效改善头颈、颌面部血液循环。

2. “三风一针”法的理论基础

病机特性

头颈部疾患多与风邪有关。风袭于上,或为头晕目眩,或为头痛耳鸣,或为失眠多梦,或为颈项强直,或为面部诸疾等。

经络特性

“三风”穴分属于督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三条经脉网罗头颈及面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三风穴对头面部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腧穴特性

风府为督脉、阳维脉、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既可疏散外风,又能平熄内风,醒脑开窍,为治疗一切风邪所致疾病的常用穴。

风池为足少阳经穴,为手、足少阳经、阳维、阳跷之会穴,无论外感风邪,还是肝风内动,皆可取之。

翳风穴为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有祛风通络、通窍聪耳、调气降逆、苏厥醒神之功,是治疗风火上攻所致头面部实热证之常用穴。

三穴透刺,可同时振奋三经经气,加强疏风、通络、开窍醒神、聪头明目功效。

病案举例

眩晕

患者,男,37 岁,2014 年8 月20 日初诊。主诉: 眩晕1 年加重4 个月。现病史: 患者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症状,休息后可缓解。4 个月前眩晕症状加重,伴疲乏无力,颈椎MRI 示: C3 -C4、C4 - C5、C5 - C6 颈椎间盘突出。现症见: 眩晕、疲乏无力,有明显焦虑、恐惧感。近2 个月来体重从105 kg 减至90 kg,之后出现厌食、前述症状均加重。血压120 /80 mmHg,舌苔白厚腻,舌质略淡,有齿痕,舌下瘀滞,脉弦滑数。诊断: 眩晕( 风痰上扰为主)。治疗选穴: 百会、大椎、双侧风池、风府、翳风、率谷、颈夹脊、外关、足三里、丰隆、太溪、太冲。“三风”穴用一针平扫法,余穴直刺20 ~ 40 mm,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双侧风府穴处加用电针,留针20 min。针刺后予背部膀胱经拔罐,留罐5 min。每周针刺3次,10 次为1 个疗程。经治1 周后,症状明显缓解,1 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又巩固1 个疗程后随访6 个月未复发。

头痛

患者,女,29 岁,2013 年10 月14 日初诊。主诉: 间断头痛2 年余加重1 个月。现病史: 患者既往有偏头痛病史2 年余,近1 个月来逐渐加重。头痛发作时以全头胀痛为主, 口服止痛药方可止痛。自诉平时心情尚可,偶有食后腹胀,嘈杂。因工作原因经常熬夜,额头痤疮时发,月经正常,大便干,舌暗滞, 苔黄腻, 舌下瘀滞, 脉弦滑。诊断: 偏头痛。治疗选穴: 双侧风池、风府、翳风、头维、外关、合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解溪、内庭、太冲,针刺20 min,双侧风府穴处加用电针,针刺后予背部膀胱经拔罐,留罐5 min。“三风”穴用一针平扫法,余穴直刺20 ~ 40 mm,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每周针刺3 次。针灸治疗1 次后,症状即刻缓解,治疗1 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 年未复发。

复视

患者,男,31 岁,2013 年11 月20 日初诊。主诉: 双眼复视18 个月加重8 个月。现病史:2013 年5 月因复视1 年加重2 个月就诊于某医院,MRI 示: 颅内占位性病变( CPA 池、桥前池、环池左侧) ; 表皮样囊肿。6 月行左侧CPA 入路肿瘤近全切除术。术后出现左眼小角度麻痹性斜视,视物疲劳,双眼干涩,矫正视力左: 4. 5; 右: 4. 9。左耳听力减退,时有耳鸣如蝉声,缠绵不断,影响正常交流。情绪不稳定, 烦躁, 纳食可, 二便正常。体格检查: 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左眼眼球内偏、外展障碍,余未见异常。舌红苔白腻,脉弦滑。诊断: 复视; 耳鸣。针刺选穴: 百会、双侧风池、风府、翳风、视区、睛明、承泣、球后、耳门、听会、外关、合谷、期门、足三里、丰隆、光明、三阴交、太冲。“三风”穴用一针平扫法,睛明、承泣、球后均避开眼球,直刺15 ~20 mm,余穴直刺20 ~ 40 mm, 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电针双侧风府、视区、足三里。针刺治疗每周3 次,10 次为1 个疗程,每次20 min,针刺后于双侧风池穴注射红花注射液,每穴1 ml。注射后予背腧穴拔罐,留罐5 min。中药治疗: 第1个疗程中药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补阳还五汤为主加减治疗,第2 个疗程开始后渐次配合逍遥散、桃红四物汤等加减, 原方酌加柴胡、茯苓、薄荷、桃仁、红花等药物。第1 个疗程中,每次针刺后双眼视物轻松,清晰度增加,视物疲劳感减轻,但每于第2 天或第3 天复作。治疗3 个月后,复查双眼视野明显改善,左眼斜视亦好转。矫正视力左: 4. 6;右: 4. 9。自诉左耳听力略有好转,左耳接听电话时基本能听清楚,偶有耳鸣。

失眠

患者,男,40 岁,2012 年1 月23 日初诊。主诉: 失眠5 年。现病史: 入睡困难, 醒后不易再睡,梦多。常规服用舒乐安定片,每日2 mg。大便不规律, 腹泻、量少, 时有胁腹胀痛, 纳可, 舌红、苔黄腻、少津,左脉沉弦细,右脉小滑数。诊断: 失眠( 心脾两亏、痰浊上扰)。治疗选穴: 百会、中脘、双侧风池、风府、翳风、太阳、神门、内关、合谷、天枢、足三里、太溪、申脉、照海、太冲。“三风”穴用一针平扫法,余穴直刺20 ~40 mm,施以平补平泻法,双侧风府穴加用电针,留针20 min。针刺后予背部膀胱经拔罐, 留罐5 min。每周针刺3 次,10 次为1 个疗程。每次针刺后即可入眠,1 周后症状略有缓解。治疗2 周后,舒乐安定减至1 mg,后又治疗2 个疗程,彻底停用助眠药,可规律睡眠,胃肠症状基本消失。随访3 个月未复发。

三风一针”法治疗头颈部疾病效果这么好,具体怎么操作呢?

一起看看操作吧。

“三风一针”法的操作

视患者颈部肌肉的薄厚酌情选取3 寸、5 寸或7 寸毫针,临床常用3 寸毫针。

具体针刺方法: 选取3 寸( 0. 30 mm × 75 mm) 毫针,从风府穴进针,针尖向风池、翳风穴方向沿枕骨下缘刺入约2. 5 寸,针身分别经过风府、风池、翳风,捻转得气后留针20 min。

针刺要点: 针刺透刺时不可向颅内方向深刺,保持平刺进针,针尖透达翳风穴皮下,以不刺出皮肤为度。因长针透刺可同时刺激到三个“风”穴,故名“三风一针”平扫法。

治疗偏头痛患者的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风府穴切勿向上针刺过深,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风池穴深层的重要结构为延髓和椎动脉,它们分别位于寰枕关节囊的内侧和外侧。若向内侧针刺过深则有刺中延髓的危险,若向外侧针刺过深则有可能刺中椎动脉。

翳风穴的深层( 超过1. 5 寸以上) 为颈动脉鞘上端,内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所以该穴不宜深刺,以免刺破颈内动、静脉,造成严重的出血。更危险的是刺中迷走神经,引起心跳骤停甚至休克。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