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的优势疗法是啥?

脐疗(属外治法)是指将中药直接打成粉或制成膏药后,贴敷于患者肚脐,或外配艾灸(热敷)的一种疗法。它是药灸的一种延伸,但因其施术位置的特殊性,加之患儿神阙及脐周经络感知灵敏,已逐渐成为小儿常见疾病的优势疗法。对于诸多对内服药物尚不耐受、口服汤药困难或内科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儿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而又简便的绿色疗法。

但就临证疗效而言,不建议直接将中药打成粉末贴敷于肚脐,因此法亦类似于散剂的使用,忽视了高温煎煮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且量效上不尽如人意。此外,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也发现:直接打粉贴敷者,多不显效;制膏贴敷者,常有奇效。

小儿脐疗取效的另外两个关键在于:①中药的应用依旧不离六经辨证;②外配温灸。

脐疗之所以如此神奇,不仅仅是“神阙”的效果,其左右各旁开半寸还有“肓俞”镇守,一灸双鸟,效果自然非凡。传统中医认为,“肓”和“三焦”密不可分。清代唐宗海在《医经精义》里也强调过:“肓俞,肓膜之要会在此也,入于肾,上络心,循喉咙,挟舌本。”这说明三焦网膜的中心处就是“肓俞”,而其背后的膀胱经、身前的肾经都在通过“肓俞”给这层网膜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凡虚劳引起的各种不适均可选用“肓俞”。

脐(即神阙穴)位于腹部中央,是人体最重要的经穴之一,为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医学界曾有人用“黄金定律”来测量人体并惊奇地发现:从肚脐到脚底的长度与从肚脐到头顶的长度的比值恰好是0.618。等言之,肚脐恰好位于人体的“黄金点”上,是调节人体的最佳作用点。

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脐带是联系胎儿与母体的营养通路,也是胎儿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通道。胎儿出生后,脐动静脉的作用虽被体循环所替代,但与全身各处的联系仍未完全退化,脐部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分布有丰富的静脉网,浅部与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深部与腹壁上下静脉相连,腹壁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所以脐可以通过旺盛的血液循环与全身沟通。

同时,脐部皮肤也有特别之处,表皮角质最薄,屏障功能最弱,并且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与筋膜、腹膜直接相连,所以脐与其他部位相比,药物更易穿透脐部皮肤并可迅速弥散入血通达全身。

附:脐疗的相关操作及注意事项

①一般宜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

②脐孔内常有污垢,进行脐疗前,一般应先用酒精或碘伏棉球对脐部进行常规消毒,以免发生感染。

③敷料填满肚脐后,使用PU膜防水贴进行封固,之后将点燃艾炷的艾灸罐,用罐套包好置于肚脐上进行艾灸,艾灸时间以60~90分钟为宜。

④艾灸后,继续留置脐内敷料;留置满6~12小时后,可以将脐中敷料取出,并用温开水进行清洗;最后用酒精或碘伏棉球对脐部进行二次消毒。间隔1~2天,可重复进行脐疗。

⑤小儿脐部皮肤娇嫩,脐疗时间较长或次数较多时,宜先在脐部涂一层凡士林后再进行脐疗,可避免脐部皮肤起泡。如若脐部出现水疱,轻者可自行吸收,较大者可用消毒针具将其挑破并进行消毒处理,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透气,不建议贴敷创可贴、涂抹药膏,待其结痂自愈即可。

⑥相较于传统中医内科口服中药的治疗方式,脐疗简便、即时、稳妥且易于接受。但限于部分患儿“神阙”的敏感程度有限、病理稳态较为顽固,透皮吸收的量效发挥与实质药效的作用产出不甚理想;同时临床诸多急危重症的治疗,脐疗相比汤剂往往缓不济急或力有不逮。故脐疗的最大优势在于慢性长期保健与调理。倘若脐疗效果不明显或病属急危重症或沉疴痼疾,建议首选内服汤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