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瘀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病证。因为气血与人体的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内经》说“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说明气血乃是人体生命之根本。而气血之间的关系又十分密切,血气同源,血气互根,无血则气不生,无气则血不长。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血充沛调达,则人体健康。《内经》称之为“五脏安定,血脉和,精神乃君”。如果相反则“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瘀血就是气血不和中的重要一项。瘀血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能引起各种病证,如“心痹者,脉不和”,“血凝于肤者痹”,“血凝于足者为厥”,“血凝于脉者为泣”等。
一、瘀血的原因
引起瘀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寒邪
《灵枢经·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
2、热邪
热为阳邪,热邪盛则迫血妄行,《伤寒论》中“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宜桃核承气汤”,说明了热邪结于下焦,停而为瘀,引起的症状与治法。
3、离经之血
为瘀血,即各种出血,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证论》“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分离)绝而不合”,所以离经之血,无论清凝鲜黑,应以去瘀为先。说明出血后及时祛瘀的重要性。
4、跌打损伤
实际上也是由于外伤引起的血液离经,与吐衄不同,此乃平人出血,故急则止血,然后有瘀血者祛瘀,陈旧性出血者祛瘀为主,即瘀血留连于肌肤经络之间者宜祛瘀。
5、情志引起,如气滞血瘀。
6、久病
大病后脱发。发为血之余,瘀血在上焦,阻塞经络,血不能养发所致。
二、瘀血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
辨证时要抓住以下要点:
1、瘀斑
血流不畅或血不循经,血液外溢均可发生瘀点、瘀斑。最常见于皮肤、黏膜、舌、唇、指甲等,一般的颜色、大小、部位常与瘀血程度有关。颜色可分为紫、黯紫、紫红等种,瘀点、瘀斑特别需要注意观察它的变化过程,与病情、治疗的关系,称之为动态观察。
2、疼痛
血流不畅或外溢均造成阻塞不通。“不通则痛”,疼痛是瘀血的主要症状,瘀血的疼痛特点是痛有定处,时间长或反复发作,部位相对的比较固定;疼痛程度与瘀血程度有关系,多数疼痛比较重,而且拒按。严重者呈刀割样、压榨性、撕裂样的疼痛,轻者痛如针刺样,或胀感,或闷痛。
3、肿块
瘀血积聚于皮肤、经络、内脏形成“癥瘕积聚”,这种肿块有实质性的,如肝脾肿大、肿瘤,也有是气血积聚的如腹水。
4、瘀血的其他表现
如①白斑;②肌肤甲错;③红斑、结节;④运动障碍;⑤精神症状(蓄血发狂);⑥月经不调;⑦发热;⑧麻木;⑨昏迷;⑩痹痛;⑪痈;⑫风疹等多种多样。因此,诊断与治疗瘀血时需要密切结合病人具体表现,抓住重点,首先要考虑瘀血的轻重、部位、夹杂症,然后才能立法处方。
三、瘀血治法
活血化瘀药物按其临床作用可分为三类。
1、活血破瘀类
此类重点在“破”字上,为瘀血之重剂,作用强烈,应用于病人重度瘀血(疼痛重,瘀点、瘀斑明显,或有痞块者)体质较壮,或用一般活血药效果不好的病人。某些病人体质虽弱,而瘀血重者,可与补气药同用。
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大剂量)、穿山甲、王不留行、大黄、水蛭、虻虫、䗪虫、蜂房、血竭、昆布、海藻。
2、活血化瘀类
这是最常用的活血化瘀治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瘀血。凡见各种瘀血,一般体质均可应用。如有其他兼证,可以与理气、疏肝、补气等配合应用。
常用药物:川芎、赤芍、红花(小剂量)、五灵脂、蒲黄、桃仁(小剂量)、茜草、苏木、乳香、没药、降香、山楂、郁金、益母草、姜黄、牛膝、紫草、泽兰。
3、养血活血类
此法活血而又养血,祛瘀而不伤正,可用于血虚而又有瘀血的病例。
常用药物:丹参、当归、鸡血藤、人参、黄芪。
四、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
1、当归
具有养血活血作用,归尾活血作用较弱,归身养血作用较强,味辛散,用量10~15克,以甘肃产的为佳,临床上当归与黄芪配合(当归补血汤)活血补气养血;当归与山萸、枸杞配合,活血而又补血;当归配白芍活血定痛;当归配丹参,养血活血作用均加强;当归配木香、黄连,可治血痢,活血止痛消炎。
2、丹参
活血养血安神。活血作用比当归强,而补血作用与当归类似。以山西、陕西产为佳。加强活血化瘀作用常用川芎、赤芍配合。
3、赤芍
品种多,以山赤芍为好,花色紫红产在内蒙古多伦为最佳,糟皮粉茬,以粗者为好,有的直径达5厘米。京赤芍较差。具有活血柔肝、养阴清热作用,但柔肝作用比白芍弱,活血作用与丹参类似但稍强,比当归强。常与丹参、川芎、当归等活血药同用。在疏肝活血、滋阴活血法中常用。赤芍与连翘配合具有活血解毒作用,治疗各种疖肿。
4、鸡血藤
品种繁多,以广东、云南产为好。色红如血,鲜时切口流红水,具有活血通络,略有补血养血作用。配海风藤、络石藤治疗关节炎;配当归、黄芪治疗各种贫血、血小板减少症。
5、川芎
以四川产为好,故名川芎。辛味比当归强,是血中气药,活血作用强而不破血,理气而不伤气。与其他活血药配合治疗各种瘀血。其上行走窜作用配白芷治疗各种头痛,为最常用的活血药。
6、桃仁
入血分,有活血化瘀作用,量大破血,量小化瘀。桃仁与红花合用作用加强,如桃红四物汤。
7、红花
入汤药用草红花作用较弱,用量加大到15克左右约相当藏红花3克。草红花古代多用于作洗剂,立秋后采摘,碾成红花饼,然后用温黄酒喷洒,手揉干。红花与桃仁配合活血破瘀,其作用比桃仁弱。藏红花作用强,服时以黄酒与水各半炖化后兑入汤剂中服下。
8、三棱与莪术
均为破血药,作用强烈,有人认为三棱作用更强,说有“化血为水”的作用。实际上二者的作用相差不多。合用时作用可以加强,为活血破瘀的主要药物。
9、蒲黄与五灵脂
均为活血化瘀药。蒲黄生用活血化瘀作用比五灵脂强。五灵脂又分为糖灵脂及米灵脂,以前者为好。二药合用作用加强,与桃仁、红花作用类似,但特点为尚有理气止痛功能,对瘀血疼痛明显者用之较好。
10、王不留行与穿山甲
活血破瘀,山甲尚有软坚之功,对瘀血积聚常用这二种药物。配大黄则祛瘀作用更强。
11、大黄
也有活血祛瘀的作用,祛瘀生新常用大黄,如大黄䗪虫丸、化瘀回生丹、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等均有大黄。大黄与其他活血药配合时能加强各种活血药的作用。
12、乳香与没药
活血而又理气止痛,对气滞血瘀者用之较好,活血作用大致与红花、桃仁相仿,缺点为味难服,胃肠功能弱者慎用或减量使用。
五、常用活血化瘀方剂举例
1、七厘散(《良方集腋》)
乳香、没药、红花、血竭、麝香、冰片、朱砂、儿茶。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及其他瘀血疼痛。
2、生化汤(《景岳全书》)
当归、 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主治:产后恶露不净,小腹疼痛。
3、生肌散(《医宗金鉴》)
血竭、乳香、没药、儿茶。
主治:疮口不收。
4、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黄芪、当归、赤芍、川芎、地龙、红花、桃仁。
主治:气虚血滞的四肢麻痹、中风后遗症,肌肉萎缩等。
5、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柴胡、当归、花粉、桃仁、红花、炮山甲、大黄、甘草。
主治:瘀血肿痛,胸胁痛如心绞痛、腹痛。
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生姜、大黄、黄酒。
主治:瘀血在上焦的头痛、脱发、视力减退等。
7、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主治:腹部痞块、瘀血隐痛、小儿疳积等。
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小茴香、干姜、玄胡、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主治:下焦瘀血,如盆腔炎、结肠炎等。
9、失笑散(《局方》)
五灵脂、蒲黄。
主治:心绞痛、肝炎、经闭、产后恶露不净等各种瘀血症。
10、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当归、芍药、 川芎、白术、茯苓、泽泻。
主治:腹中诸痛。
11、桃仁承气汤(《伤寒论》)
桃仁、桂枝、大黄、甘草、芒硝。
主治:下焦蓄血、急腹症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