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出体内寒邪的中成药
中医治疗疾病,如同一把锐利的剑,切中要害,斩断病根。若未能深入病源,则犹如隔靴搔痒,无法根治。而寒邪,这个隐藏在许多内外科疾病背后的恶魔,正是我们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当体内的寒邪得以驱散,心脑血管疾病、关节骨痛、皮肤问题、虚劳等疾病也就迎刃而解。
最近时序更迭,气温犹如过山车般不稳定,早晚温差之大,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这种气候最易引发疾病。特别要提的是,对于那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容易出汗、鼻炎以及各类疼痛的人群,他们特别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而感冒。身体健康的人感冒无妨,多喝点水,好好休息就能恢复,然而上述这类人群一旦感冒,可能会引发旧病复发,或加重原有基础病情。
面对这把无形的剑,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防患于未然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添衣保暖,避免在风雨无阻的日子里受寒。同时也要注意饮食调理,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在寒冬来临之前,储备足够的能量,为迎接下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做好准备。
祛寒,不分春夏秋冬,何其重要。夏日炎炎,冬病夏治,正是排寒的最佳时机,若错过了这个节点,寒气便可能潜藏下来,让整个冬天难过。体质偏寒的人,最怕的就是冬天的寒冷。寒,如同冬日的冷风,让人瑟瑟发抖。寒,乃冬日的主气,每逢气温骤降,人们若不注重保暖,就容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汗出当风,也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年轻人常常忽略身体的保养,因此常常因为上述因素而感受寒邪,埋下病根。
寒病分为外寒与内寒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阳虚内寒的体质,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袭人体,若散寒不当,又能损伤人体阳气,导致内寒病证产人生与。自然是统一的,寒邪侵入人体的表现与自然界寒冷、冰冻、凝结的现象相类似。热为阳,寒为阴,所以中医病因学认为寒为阴邪,阴邪主要伤害阳气,侵害脏腑之阳,能影响脏腑、关节、肌肉等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功能的危害。寒有凝结的作用,就像自然界寒冷成冰的特点一样,寒邪积聚会让血凝成瘀,让气滞而不流利。我们不能忽视寒邪的存在,它可能是冬天的常客,也可能是夏日的隐形杀手。我们要时刻注意保暖、防护,避免感受寒邪。只有这样,才能让身体在任何季节都保持健康、舒适。
体寒的表现症状一般有畏寒怕冷、面色暗淡以及精神萎靡的症状。
1、畏寒怕冷:体寒患者由于体内寒气较重,血液循环不畅,当受到外界寒冷刺激时,就会出现畏寒怕冷的症状。
2、面色暗淡:体寒一般说明体内阴性物质偏盛,由于阳气相对不足,可表现为面色暗淡的现象。
3、精神萎靡:阳气对人体有着振奋的作用,阳气不足的情况下,心神无力振奋,会出现精神萎靡的现象。一般的寒邪,用小建中颗粒就足够了,大家千万不要被名字误导,以为小建中颗粒只能建中。小建中颗粒源自《伤寒论》中的名方“小建中汤”,而小建中汤又是根据千古名方“桂枝汤”变化而来,一次有除寒、健中、温里等诸多功效。
小建中颗粒的组成:白芍、大枣、桂枝、炙甘草、生姜、饴糖。它具有温中补虚祛寒,缓急止痛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心悸及腹泻与便秘交替,出虚汗怕风怕凉容易鼻塞,手脚不温比别人容易怕冷,或慢确性诊结为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而见上述症状,也可以使用此药。
方子中的饴糖甘温质润入脾,能益脾气养脾阴,又能温中焦而缓急止痛,润补温中祛寒。桂枝性温能温阳袪寒,因此能安中健胃祛脾胃中寒,能通利血脉问暖手足,能振奋胸阳而治疗心悸。芍药养阴缓肝急,一方面防止温性药物过燥烈,一方面养肝血为祛寒、行血提供物质保炙障甘。草甘平益气,既助饴糖、桂枝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又和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血。生姜温胃,大枣补血,为辅佐用药。
小建中颗粒一方面靠芍药、大枣补血养血,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其实是用桂枝、生姜暖脾胃祛脾胃之寒。上面讲了,寒能伤及脏腑功能,因此寒邪存在脾胃时,人的食欲就差,吃的就少,气血生化没有物质来源,再加上消化吸收也不利,更是雪上加霜,气血无以生化。脾胃强壮了,气血渐渐充足了,在加上桂枝温通血脉振奋胸阳,因此寒邪渐渐消退。
对于严重的陈寒,小建中颗粒的力量恐怕就不足以应对了。陈寒体质的人更怕冷,手脚都像泡在冰水里面一样冰凉。不仅便溏,拉完腿都软,浑身没劲。这时候需要用附子理中丸,由于加入了附子,祛寒的作用相当强大。
附子理中丸是由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等草药组成的。虽然我对现代药厂炮制的制附子持有保留意见,但是附子理中丸依然有着较好的疗效本。着服用方便、安全、有效的原则,对于中医爱好者,我推荐使用附子理中丸成药。
附子和桂枝都有祛寒的作用,但附子的祛寒力量强大,在古代常用于急救,比如今天所谓的心衰、心梗、肾衰等危及病症。对于有阴寒证心绞痛的患者,用附子理中丸搭配通心止痛类成药比单纯用通心止痛成药效果要好的多得多。
附子理中丸中用的是干姜而不是生姜干。姜具有温中通阳、破除寒凝的作用。一大块生姜晒干后才是一小块生姜,因此生姜9克和干姜9克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生姜由于保留的一些挥发物质,因此生姜有一点发汗的作用。干姜随着水分和挥发物高度蒸发散失,因此干姜更注重温通血脉除凝寒,辅助附子祛寒回阳。
党参、白术有健脾的作用,原理和桂枝汤一样,通过健脾促进食欲,从根本解决血虚有寒的问题。甘草则是和药,缓和附子干姜的烈性。
附子理中汤的剂量如果掌握不好,可能会上火。附子理中丸的剂量小,一般不上火。但由于陈寒存在年头久了,刚开始祛寒的时候多少也会有些格拒药物的现象,反应出来的状态挺像上火另。外很多人都血虚比较严重,附子理中丸不直接补血,因此可以减少附子理中丸用量,缓缓的将陈寒去掉、逐渐通过增进食欲,提高营养摄入来生血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