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虚证及寒证举例
提要:本结除196为阳明肤表津液亏虚以外,第191、194、226条都是阳明阳虚而中寒之证,而第159条为阳明大肠腑虚寒兼少阴阳气不足,失于固敛所致。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¹⁾,此欲作固瘕⁽²⁾,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提要:此条讲的是阳明阳虚中寒导致水谷不别的证候分析,当和实热之证相鉴别,不可攻下。
释义:(1)手足濈然汗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胃又为水谷之海,乃发汗之源,主肌肉又主四肢,如阳明正常则四肢汗出也如常,反之则可表现为手足汗出的异常,表里寒热虚实都可导致手足濈然汗出,如为实热者,则手足必汗出而伴随发热,此为热迫汗出所致,但如果为虚寒者,阳气不敛,手足也可汗出而发凉怕冷,此例便是虚寒所致。
(2)固瘕:或可写成痼瘕(j1ā),指的是腹中可触按到坚固不可以动的硬块,多是合并了血分瘀结所致,有偏热偏实的,如可从阳明腑实证发展而来,则必伴随燥热结实之证候,当咸寒攻下,当然也可为阳虚寒实内结所致,如从本例发展而来,必伴虚寒之证候,如曹颖甫说:“固瘕即俗名白痢,黏腻凝结如胶痰状,设令外见潮热、渴饮、阙上痛,夜不安寐,不大便诸症,亦当以大承气汤下之,然所下之物,有时初不见粪,但见黏腻之白物,甚有下至二三次而始见粪者,予尝治四明胡姓亲见之。若但见腹痛下重而时出白物一滴,直四逆汤证耳。当然本例为欲作而未成,为初硬后溏表现为主,在病之初期。
注解:阳明为病,如果素阳气不足,感受寒邪则直中其里,成阳明中寒之证,导致胃气失司,阳虚不能腐熟水谷,通降不利,则不能受食,食欲也不佳,食入则多有不适甚至可致呕吐,同时胃为津液之关口,阳虚加之寒凝可影响气化,使得津液不能正常布散,则可导致小便不利或者汗出异常,阳虚不能敛汗,可表现在所主之手足,手足濈然汗出而发凉,这是欲作固瘕,寒阻气津,或可夹湿,大便不下而成内结之象,可见其人大便初硬后溏,这是阳明虚寒,水谷不别,腑气不利所致,切不可攻下,当以温阳散寒之品,取理中汤加量白术以治之。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提要:此条在强调阳明虚寒大便不通不可攻下。
注解:阳明病中寒导致不能食,大便不出或初硬后溏,切不可以为里热实证而与咸寒攻下,如攻之则利不止,更伤胃阳,则气逆不止,导致呕哕不止,甚至胃气大败而亡,这都是本阳虚不运水谷导致的大便硬,当主以温阳散寒,要细心鉴别。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提要:此条重在强调虚寒不能化水这一典型症状。
注解:如阳明中寒,导致不能食的情况,胃气多不降而上逆,然后由于胃阳不足,不能化水,水为阴性物质需要阳气的温化与布散,如阳气不足,则可导致水液停聚,饮水后可加剧胃气上逆的情况,则可导致饮水则哕,轻者也有心下不适,当与理中汤加半夏生姜。
一)大肠阳虚,滑脱不固证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分析:(1)方歌:赤石脂粮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汤欣,理中不应宜斯法,炉底填来得所闻。
(2)主治证候:心下痞硬,腹痛不明显,矢气甚少或无矢气,下利或下痢清稀不臭,滑脱难以自制,时虚坐努责,甚则脱肛,腹多喜温按。
(3)方药病机:病位:阳明下焦肠腑,脾肾阳虚。病因:阳虚不固。病机:误下后伤及阳气,邪气内陷,则导致心下痞硬,虽有脾肾阳虚的基础,但与理中丸无效则排除是脾阳虚导致的下利,而关键在阳明肠腑,且邪正皆弱,斗争无力则腹痛不明显,且气机阻滞不明显,故无自欲通气排矢气的必要,则矢气少或无矢气;阳虚而固涩功能失调,大肠主合的功能不及,导致水谷糟粕不能暂留而下利或有邪在肠络而下痢,色质清稀不臭,并且滑脱难以自制所谓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阳气下陷,则有便意频频,大肠无大便下也自开不合,导致虚坐努责,因为本位虚寒,虽然可能有下痢下血,但腹多喜温按。
综上所述此证为:本脾肾阳虚,主阳明肠腑阳虚不固,大肠滑脱难合。
方论:本方为纯敛滑脱之良方,专以在收敛固涩同时温养阳气,并且并入大肠气血两分,本方仅取温敛阳明之腑的功效,如果本脾肾阳虚的话,还需要合上其他方进行治疗。药解:赤石脂:“味甘、酸、辛,大温,无毒。主养心气,明目,益精,治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本草经集注》)禹余粮:“味甘,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癥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赤石脂甘酸性温,专走大肠气血两分,收敛中又可温阳,禹余粮甘涩性平,专以收涩,二药合用,酸敛固脱,涩肠止利。为治久利滑脱不禁之良方。
(4)注意事项:煎服法:二药打碎,以布包煎,取600ml水,煎取400ml,日温服3次;也可以将二药研为细末,以水或其他汤药冲服;或为末拌在饭里吃,不拘束时服。
禁忌:如有湿热等等实性邪气在里导致的下利不止,切不可与之收敛以闭门留寇。
(5)相关案例:一、腹泻肖某,男,31岁,初诊日期:2017年7月28日。主诉:反复腹泻、大便急,不能自制6年。现病史:患者于6年前开始出现腹泻,腹泻急迫并且频繁,难以自制。平素饮用常温水或凉白开水均能导致腹泻,必须立即如厕。更不能饮用冰凉水或吃冰凉的食物,每次腹泻里急后重之感强烈难忍,多方求治未见好转,经人推荐就诊于我处。刻下症:患者大便4-6次/日,大便不成形,多为稀水样大便,每次大便均有里急后重之感,难以自行控制。晨起无口苦,全身偏畏寒,汗多,全身均有汗,肚脐处怕风,小腹部疼痛。查体:舌淡红,苔黄厚腻,脉沉。治疗:方用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35g,禹余粮35g。7剂,日1剂,分3次、早、中、晚饭后半小时温服。二诊(2017年7月4日):患者诉以往大便急迫,甚则拉至裤裆,现服上方3剂后,大便即能控制,每日行大便4次。自诉大便不成形好转70%,有时大便成形,小腹部疼痛好转。并且患者诉汤药稍有甜味,不难入口。嘱其继服前方。服药2周后随访,患者诉已能正常饮用常温水,大便1日3-4次,大便已能自制。笔者临床体会到赤石脂禹余粮汤的方证是:全身畏寒,不能饮凉,大便稀溏,日数次。
二、下痢治李萍搓。食饮素弱,三日始更一衣,偶因大便后,寒热发作有时,颇似外感,其实内伤,非外感也。缘素艰大便,努挣伤气,故便出则阴乘于阳而寒,顷之稍定,则阳复胜阴而热矣。若果外感之寒热,何必大便后始然耶?医者先治外感不应,谓为温热,而用滑利之药驱导之,致向来燥结者,转变肠澼,便出急如箭,肛门热如烙。又用滑石、木通、茯苓、泽泻等,冀分利小便以止泻。不知阴虚,自致泉竭,小便从何得来。于是食入不能停留,即从下注,将肠中之垢,暗行驱下,其臭甚腥,色白如脓,虽大服人参,而下空反致上壅,胸隔不舒,喉间顽痰窒塞,口燥咽干,彻夜不寐,一切食物,唯味薄质轻者,胃中始爱而受之。久久阴从泻伤,阳从汗伤,两寸脉浮而空,阳气趋于上也。关尺脉微而细,阴气趋于下也。阴阳不相维,附势趋不返矣。议用四君子汤为补脾之正药,去茯苓以其淡渗恐伤阴也,加山茱萸以收肝气之散,五味子以收肾气之散,宣木瓜以收胃气之散,白芍药以收脾气及脏气之散。合之参术之补,甘草之缓,再佐升麻之升,俾元气下者上而上者下,团聚于中不散,斯脉至上盛,腹不至雷鸣,汗不至淋漓,肛不至火热,庶饮食可加,便泻渐止,是收气之散为吃紧关头,故取味重复,借其力专。又须大剂药料煎浓膏,调禹余粮、赤石脂二末频服,缓咽为佳。古云:下焦有病人难会,须用余粮赤石脂。盖肠之空,非此二味不填,肠垢已去,非此二味不能复其粘着之性。又况误以石之滑者之,必以石之涩者救之,尤有同气相求之妙。人参、白术、炙甘草、净山茱萸、升麻、北五味子、宣木瓜、杭白芍。八味共煎,浓缩为膏。赤石脂、禹余粮二味共研极细末。用膏一匙,调服二味细末,每次1.5克,缓咽频服,不拘次数。
熊寥笙注:本案为脾虚,下焦滑脱证。患者之病,经一再误治,故变化多端,杂药乱投,伤阴伤阳,阴阳不相维,上下不相交,气乱于中,脾失所主,于是胃呆土崩,下利不止,饮食不进,病之危笃,可谓极矣。本案病理,喻氏剖析至尽,分析归纳,义精入神,议用四君子汤加减,而以余粮、石脂为末调服,中下兼治,既以涩滑固脱治其标,又以助火生土治其本。二石皆土之精气所结,石脂色赤入心,助火生土,余粮甘平,色黄入脾,实胃而厚肠。二药合用,大能涩滑固脱,有吸附作用,善能吸附毒物,保护粘膜。细阅此案,最有助于辨证施治,医者宜熟玩而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