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针刺方法探讨
一听这个穴位名就知道,它的疗效与风有关。“风为百病之长”,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繁忙,各方面压力很大,人体的免疫力下降,一遇到风就容易生病。这时候,按摩风池穴就成了促进自愈的最好方式。
风池穴的功用为“清头明目,祛风解毒,通利空窍”,为治疗头、眼、耳、目、口、鼻、脑疾患,精神神志疾患以及颈椎病的常用要穴。除了预防和缓解感冒,按压风池还可以很快消除头部疲劳。
定位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快速取穴
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取穴姿势,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约与耳垂齐平。
简易操作
用手指点按此穴进行按摩即可。
疗效提示
主治中风、癫 、头痛、眩晕、耳鸣等内风为患者,以及感冒、鼻塞、目赤肿痛、耳聋、口眼 斜等外风为患者,此外对肩背疼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风池穴(GB20)是临床最常用的有效穴位之一,位于项部,当枕骨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头为高巅之处,唯风可到”,本穴在项侧凹陷如“池”,为风邪易侵之处,故也是治疗风证要点,如治疗头痛、眩晕、热病、汗不出、疟疾、颈项痛、目泣出、鼻鼽衄、目内眦赤痛、痉挛不收、中风、不语、瘿气。现在报道治疗高血压、脑震荡、颈椎病、感冒、近视、视网膜动脉阻塞、荨麻疹、青光眼、急性结膜炎。
穴位配伍
风池配大椎、后溪,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风池配睛明、太阳、太冲,有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风池配阳白、颧髎、颊车,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
风池配大椎、合谷、曲池,治感冒发热。
风池配神门、丰隆、太冲、合谷,治痫证。
由于风池穴对应深部是延髓,为人体许多生命中枢所在部位,它也是临床易发生针刺意外的穴位之一,关于风池穴的针刺方法,《腧穴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描述其刺灸法向对侧眼睛方向斜刺0.5~0.8寸[1]。《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描述其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2]《中医应用腧穴解剖学》(上海研究生教育用书)中对其操作方法描述是针朝向对侧眼内眦方向直刺0.8~1.0寸[3]。也就是说从最权威的教材对其正确进针方向引申出三种不同观点,即向对侧眼球(包括对侧眼内眦);向鼻尖;还有向对侧风池穴横刺。向对侧风池穴或风府穴横刺并无异议。目前有争议的是向对侧眼球(包括对侧眼内眦)或向鼻尖方向,哪一个最安全,哪一个最危险。
1 从解剖学角度研究风池穴的进针角度
赵吉先等认为近十余年来研究证明:向对侧眼球方向进针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刺向对侧眼球时,进针方向都经过椎管内,将会损伤延髓[4]。方继良等测量16例患者(男8,女8),利用CT扫描3个平面:双风池穴~对侧内眦平面,双风池穴~鼻尖平面,双风池穴~双侧眼球平面。测量风池穴朝向对侧内眦、鼻尖、对侧眼球3个方向拟进针空间角度和安全深度,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结果是:男性安全深度是(56.150±6.155)mm(内眦方向),(58.195±6.172)mm(鼻尖方向);女性安全深度是(45.107±2.17)mm(内眦方向),(48.113±1.162)mm(鼻尖方向)。刺向对侧眼球危险性最大,将伤及延髓;刺向鼻尖方向危险性最小,只会伤及椎动脉;刺向对侧眼内眦时,将伤及椎动脉,少数可损伤延髓[5,6]。李卫东等通过对8具男尸风池穴针刺深度及方向测量,皮肤到寰枕后膜的距离最大值为49mm,最小值41mm,平均值44mm,只要深度不超过35mm一般不会发生医疗事故。认为向对侧眼球方向最易刺入颅腔,因为此方向正好与椎动脉及延髓下段所在部位相对应。而当针尖向鼻尖方向进针时,针尖通过皮肤、皮下组织、肌层到达寰椎横突,此方向则可避免与延髓下段所在部位相对应,而不致发生意外[7]。张建华等随机抽样取57具较新鲜的成年人尸体,将朝鼻尖方向与朝对侧目内眦方向的安全度作比较,前者安全度较后者高,因为鼻尖位置低于目内眦,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的可能性降低。朝向鼻尖和朝向对侧目内眦均要控制针刺深度,否则有危险性[8]。
2 从临床应用研究风池穴的进针角度
2.1 刺向对侧眼球或对侧眼内眦
许平认为刺向对侧眼球(即对侧眼内眦)是最基本的刺法,因为此方向针感传导与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于少阳之前,至肩上……”的经脉循行路线最为吻合。其主治以胆经本经病候,如头痛、目锐眦病、口苦胸闷太息等症为主。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缓缓刺进,当刺至0.5寸以上时,针感可从局部扩散至同侧头顶、颞部或前额眼眶部扩散,一般进针至1.5寸。主治偏头痛、青光眼、视神经萎缩[9]。韩煜等针向对侧内眼角治上眼睑下垂,用1.5寸毫针针尖向对侧内眼角刺入0.8寸,平补平泻,针感上达眉弓[10]。著名针灸家方幼安先生取风池穴治肝胆诸疾,或驱泄风邪时,其进针方向为对准对侧瞳孔,进针后小幅度捻转,针感到局部[11]。
2.2 针向鼻尖
用于治疗各种脑血管疾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风寒或风热外感、急慢炎鼻炎[12]。如治疗外感鼻塞,可刺入1.2寸[10]。治疗中风后遗症针尖向同侧鼻旁平直刺入,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7cm,对于中风偏瘫或半身肢体麻木等疗效较好[11]。
2.3 其它方向
魏稼在临床应用风池穴时,儿童一般不超过0.5寸,不留针;成人体瘦者1寸为宜,体肥者约1.5寸,留针一般30min。进针至恰当深度后,调整针尖朝向:一般耳部疾病透刺翳风,目疾交叉刺向两目,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病变刺向印堂,肝风内动则左右透刺[13]。郑魁山针刺风池穴方向是向对侧太阳斜刺5~8分[14]。黄建华认为针刺方向宜交叉朝向对侧颧骨渐次进针,即针左侧风池穴,针尖朝向右侧颧骨进针。反之,则朝向左侧颧骨进针。深度1~1.5寸为宜。针感应以局部向颞部放射至前额或眼区为最佳。若无针感,可将针稍稍提起,向左右不同方向缓慢捻转进针,直至产生针感为止[15]。还有针尖向同侧口角下方刺入,治疗躯干、颈项、四肢以及咽喉、气管等疾患。过颈椎,深度可达2~3寸。刺向咽喉方向,主治假性延髓麻痹等症。针刺方向微向外(颞侧),主治偏头痛等症。以及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主治颈椎病等症[11]。
3 讨论
风池穴系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阳维脉之交会穴,是祛风清热、通达脑目脉络之主要腧穴。可治疗头脑、五官、颈项诸疾,因此是临床常用穴。又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故对如何针刺将危险降至最低一直都有争议,由于针刺不当而出现意外也屡有报道,这都提示我们针刺风池穴一定要谨慎。
根据针向鼻尖、对侧眼球、或眼内眦三个平面与延髓、椎动脉的关系比较,针体指向鼻尖方向,最终到达寰椎横突,伤及延髓、椎动脉的可能性最小。对侧眼球、或眼内眦方向易进入枕骨大孔,刺伤椎动脉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刺伤延髓网状结构内的生命中枢,则导致呼吸或心跳抑制甚至骤停,危及生命。又通过测量这三个方向的安全深度,虽然都有其安全深度的限度,但鼻尖方向的安全深度范围值最大,有(58.195±6.172)mm(男)、(48.113±1.162)mm(女)或44mm以及34.80mm(相当于1.0寸至2.0寸范围),所以不论从针刺角度或深度来讲,鼻尖方向危险最小,这也说明为什么大多数学者赞同针向鼻尖方向,进针深度以不超过1.5寸安全。
而临床应用并未按解剖学者所提倡的,许多临床医家认为不同的针刺方向体现了不同主治和针刺感应,因此风池穴是可以有多种针刺方向的,朝向对侧眼球,朝向对侧眼内眦,朝向鼻尖,朝向同侧口角,朝向咽喉,朝向同侧或对侧颞部,朝向对侧颧骨,以及横向透刺等,各个方向上的进针深度也是不同的,有的5分,有的深达2寸。这表明任何方向的针刺并非是绝对行与不行,关键在施术时一定要谨慎,针刺深度因长幼、胖瘦而异,细心体会针下感觉,掌握针刺风池穴依次经过的解剖结构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内侧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以及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上斜肌围成的枕下三角,尤其是对椎动脉、延髓与枕下三角的空间位置关系要了如指掌。建议在临床常规针刺时还是以针向鼻尖方向为准,进针深度为0.5~1.0寸左右为宜。
《素问·棘禁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风池穴针刺不慎,针体可穿过枕骨大孔,伤及延髓,危及生命。轻者可有头项强痛、眩晕、眼花、心慌、出汗、呕吐等,严重者有全身触电感,并恐慌惊叫,精神异常以及呼吸困难,昏迷,要立即抢救[3]。
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据文献记载,风池穴可主治多种疾病,尤其对风邪引起的疾患更佳。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如治疗感冒、头痛、颈椎病、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癫痫、视神经萎缩、近视、耳鸣、足跟痛等。关于风池穴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
针刺或艾灸(间接灸)风池穴,可以振奋人体一身之阳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阳气盛,气血通,风寒之邪自然容易消散。因此,风池穴的临床运用绝不限于上述这些疾病,只要患者出现阳气不足、正虚邪恋的证候,都可以从风池穴入手。
风池穴常施以下7种刺法。
常规浅刺法
1.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主治多种疾病。用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刺入0.5-1.0寸。感应要有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扩散,可主治各种头痛、颈性眩晕、耳性眩晕、感冒、不明原因的发热、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耳鸣、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癫痫、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鼻为肺之窍,向鼻尖方向针刺可增强其祛风散寒、宣肺解表、宣通鼻窍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效果更为显著。
特殊深刺法
2.针尖斜向内上、对侧眼窝方向深刺,主治头面部疾病。取2.5寸毫针,用小幅度捻转法,向对侧眼窝方向靠颈椎深刺,可达2寸以上,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1寸。此时多出现较强的针感,循胆经向上,传至耳颞部及头顶部,再向前传至前额,直抵眼部。患者得气后,可感到头痛、头晕、头沉、目眩、面痛、耳塞等症状减轻或消除。
3.针尖向同侧鼻旁平直刺入,治疗中风后遗症。刺法同2,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2.3寸,针感或同2,或向上、下肢及躯干传导。对于中风后偏瘫或半侧肢体麻木等疗效较好。
4.针刺向咽喉方向,主治假性延髓麻痹等症。取2寸毫针向咽喉方向刺入1.5-2寸。风池穴深层解剖示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故针刺可改善椎动脉供血。另外,风池为胆经要穴,“胆主决断”,向咽喉方向深刺,可增强其醒脑开窍,通利咽喉之功效。
5.针刺方向微向外(颞侧),主治偏头痛、重度失眠等症。取3寸毫针,针刺方向对喉而稍向外,进针2.5寸,针感向头部同侧阳白穴放射。风池穴向外斜刺,直达病所,有行血祛风止痛之功效,不仅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效果显著,对肝阳上亢、瘀血阻滞、痰浊上扰、气血亏虚之头痛亦有极好的疗效。
6.针尖向同侧口角下方刺入,治疗躯干、颈项、四肢以及咽喉、气管等疾患。针刺向同侧口角下方,过颈椎,深度可达2-3寸,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3.3寸,此时针感除循胆经上传外,向下可达同侧上、下肢和躯干,局部可传到喉部附近。
透刺法
7.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主治颈椎病等症。取2.5寸毫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进针1.5-2寸。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类似于颈椎夹脊穴,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改善脑供血,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更为显著。
施针者宜气定神闲,抱元守一,仔细感觉针下气血之流动和患者的反应,深刺进针后若无针感,可退针稍变方向再刺入,随着针刺的逐渐加深,可出现第1次针感(浅刺),第2次针感(深刺),后者较前者更为强烈。深刺法对顽固性疾病疗效较好。但是,在进针时,要时时与患者沟通,针感过于强烈的,或患者有眩晕、恶心、出冷汗、心悸等不适症状出现时,要及时停针。
风池穴的安全深度
针刺风池穴不当所致医疗事故,虽然不及风府、哑门两穴多,但也有报道。针刺过深,位置偏斜可以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风池穴的中间深部为生命中枢——延髓,如针刺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对于风池穴的安全深度,人体解剖学家也做了很多研究。
杨占林《关于风府、哑门、风池穴直刺深度的研究》结果表明:
①针向对侧眼球方向1-2寸,无进颅危险;
②针向前方直刺和针向鼻尖同样深度,以及左右透刺(横刺)更深(50-75mm),亦无进颅危险;
③针向对侧耳屏或耳屏前缘方向,最易进入颅腔,此方向与椎动脉从枕骨大孔进颅腔方向相对应。针向对侧耳屏至颅腔的深度如下,左风池(向右耳屏):男性均值(41.21±3.82)mm,女性均值(43.88±4.61)mm;右风池(向左耳屏):男性均值(41.21±3.6)mm,女性均值(43.19±4.71)mm。安全深度应在此范围内。
但数据只作为参考,临床运用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考虑个体差异,对瘦人适当减少进针深度,经验不足者还可使用艾灸和推拿手法,假以时日,也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总结:风池穴的进针方向、深度不同,针感将随之而异,所获效果亦不相同,换言之,要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应采用不同的进针方法。想要验证是否达到治疗要求,则需通过“气至病所”的客观反映来判断。
风池穴位于脑后颈部两侧的凹陷之中,属于足少阳胆经穴位,一边一个穴位。
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人体穴位,几千年来,演绎着非同凡响的医疗作用,在祖国中医学的宝库中闪闪发光,救治过无数身患绝症身处绝境的可怜患者。但是,如果运用不当,操作手法失误,导致患者出事故要了命的案例也不少见。
针刺风池穴既要找准穴位,更在于巧妙的针刺手法和针刺深度与角度。
(一)关于找准穴位的问题,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因为风池穴很好找,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老同志,要说针刺风池穴?几乎都是很拿手,手到擒来。
(二)关于针刺深度的问题,许多好友们反复咨询:到底风池穴应该针刺多深?我几十年来临床实践总结出:最浅针五分,最深针三寸,这要看患者后脖颈部位肥瘦而定,比如像相声演员马三立老师比较瘦,针刺约五分深即可。比如是电影演员李琦老师的脖颈部位肥厚,几乎可以针刺三寸深。最关键的是,深到哪里?实践证明:针尖深刺到颈椎骨为止,切切不可胡乱深刺,出意外那是眨眼之间的事情。
(三)针刺角度问题,一个风池穴,可以演绎很多个针刺角度。
1) 从后向前平行直刺,针尖目标——前面双鼻孔,手法平补平泻不留针,针刺后,鼻塞现象马上缓解或开通。
2)从后向前平行略向上直刺,针尖目标——前额中央,手法平补平泻不留针,针刺后,感冒头痛无汗立刻缓解或者出汗,感冒症状消失大半。
3 )从风池穴斜刺向对侧眼窝,即:左风池向右侧眼窝,右风池向左侧眼窝斜刺,手法平补平泻不留针。针刺后,双眼模糊、视力下降、眼眶酸空、迎风流泪的症状明显缓解或者消失。
4),风池穴透刺风池穴,针尖目标——对侧风池穴露出针尖为止,手法平补平泻不留针,针刺后,脖颈不可俯仰,脖颈不可转侧,睡觉时总感到枕头不合适不舒服的现象明显缓解或者消失。
5)风池穴尽力斜向上刺,几乎是针体以15度角斜刺,针尖目标——后脑勺,沿皮刺入一厘米,手法平补平泻不留针,针刺后,后脑勺部位明显舒服,主治:后头痛。
6),风池穴透刺七个颈椎夹脊穴,也就是说,从一个风池穴进针,依次向各个颈椎夹脊方向斜刺,手法平补平泻不留针,针刺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供血不足,颈椎活动不灵活,颈椎部位怕凉怕风现象明显缓解或痊愈。(这个手法比较别扭)。
7),完骨穴透刺风池穴,针尖目标——针尖从距离风池穴一公分许的完骨穴进针,轻捻缓进的向风池穴应该扎的深度斜刺,手法平补平泻不留针,针刺后,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智力差劲,老年痴呆,脑筋反应力缓慢的现象明显缓解或痊愈。
8),风池穴透刺风府穴,也就是说,针尖目标——从风池穴进针,刺到风府穴为止,手法平补平泻不留针,针刺后,脑炎或者脑炎后遗症(头晕头闷,死样半活,脑筋迟钝现象立刻减轻,继续几天,彻底治愈)。
【论点】
其一,手法都是平补平泻
其二,必须是轻捻缓进的手法
其三,针尖的方向是决定因素,也就是指哪打哪
其四,必须是针刺到位后,不留针,我也曾经反复试验过,如果留针几分钟以上的话,几乎就没有了这种高的效率,甚至毫无效率。
风池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痞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伛偻引颈筋无力不收,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摘自《针灸大成·考正穴法》)
在上述关于风池穴主治的记载中,风池可治疗目疾病,现代研究也表明针刺风池穴可增加眼部的供血,改善视力状态。
由此我们产生一个疑问?
大家都知道风池穴擅长祛风,且内风、外风皆可祛,风池穴又可治疗目疾,那么风池穴在祛风和治疗目疾时,刺法上有何区别呢?
首先风为表邪,其刺当浅为天部刺法;治疗目疾时当刺深,为地部刺法;深度确定了,但同一个又有多个角度,针刺的角度当如何明确呢?
程莘农院士有句名言:从哪进针不重要,针尖在哪里才重要。
进针前,先触诊找到枕骨角,在其下方凹陷处可触及动脉搏动,在动脉下进针;或哪里进针不重要,重要的是当针至枕骨角的深部,针尖在枕下肌肉的附着点上。
如何知道自己刺到位了?
从患者反馈来看,此处到位了会有两种针感,一是患者感觉针感一下传至眼底;二是没有明显的针感但患者感觉眼前一亮。
风池穴位于人体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是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养生穴位。中医讲“头目风池主”,意思是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除此之外,针刺风池还可调畅情志,治疗癫痫、抑郁、狂躁等神志病。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针灸名家取穴风池的的经典验案!
基础知识
【穴名释义】 穴在两肌之间凹陷似池处,主治内外风病。
【定 位 】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主 治】①头痛,眩晕,失眠,癫痫,中风;②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咽喉肿痛;③感冒,热病,颈项强痛。
【操 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 0.8 ~ 1.2 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可灸。
古代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风池主治肺中寒,兼治偏正头疼痛。
《席弘赋》:风池风府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胜玉歌》:头风头痛灸风池。
《玉龙歌》: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
《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玉龙赋》:风池、绝骨,而疗乎伛偻。
验案举隅
承淡安医案
1927年,淡安寓苏州皮市街。同宅孔氏,29岁,生活艰苦,于4月14日外出归,头痛甚,恶寒发热。余与内子往诊之。脉浮而舌白。为针风池二穴,头痛立愈。又针风门二穴并灸之。逾二时许,遍身汗出而愈。并未服药,仅饮生姜红糖汤,由内子煮赠之。——《承淡安针灸师承录》
【按语】风池穴可以祛散外风,清理头目,善治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本案之头痛,由于外感风寒所致,故取之立验。
田从豁医案
贾某,男,35 岁,1985 年 6 月 5 日初诊。
主诉:左耳后肌肉疼痛 1 年。
现病史:患者于 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后肌肉疼痛,曾在北医三院检查,脑电图提示未见异常,诊断为“枕神经痛”。用中药治疗,当时疼痛略减轻,后反复发作。
刻下症:耳后肌肉胀痛,按揉则痛减,影响饮食及睡眠,二便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痛证(风热上犯)。
西医诊断:枕神经痛。治则:疏风清热,通经活络。
处方:风池、翳风、完骨、阿是穴。
治疗经过:针刺 1 次,患者即觉疼痛减轻,继续针刺 10 次,痛未再发作。——《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田从豁》
【按语】
头痛又名头风,中医认为此病与风邪相关。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项之上,惟风可到,风池位于项后大筋外凹陷处,此穴正是外风所袭、内风所聚之要地,为祛风之要穴,尤擅祛头风。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头痛。
耳后枕神经处为少阳经所过,辨为少阳头痛。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枕神经处,可治枕神经痛。此案可知,风池不仅善治外感头痛,各种内伤头痛亦有良效。
医案一
强某,女,54岁,于2005年2月21日来诊。患者主诉右后头痛、恶心、项强,咽干,纳食略差,二便可。MRI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5~6椎间盘向后突出。经辨证后,选穴如下:
风池、百会、天柱、肩中俞、大杼、肺俞、昆仑。
针灸1周后(3次),症状大为好转。
本案取风池穴之意在于调畅颈项部经气、和解少阳、升清降浊。上合百会升清降浊疗头痛恶心,下配天柱、肩中俞疏散经气治头项强痛,再兼大杼主骨,肺俞、昆仑调畅膀胱经气。如此,诸证得以消除。此外,少阳主骨,针刺风池穴在此亦可引动阳气温养筋骨。对颈椎病大有益处。
医案二
赵某,女,50岁。2005年2月23日来诊。诉带状疱疹6个多月,遗留鼻尖木,额部痛3个多月,头顶痛,寐差,脉沉弱,少苔。经辨证后,选穴如下:
风池、四神聪、神庭、印堂、四白、合谷、三阴交、丰隆。
风池于此与上案机同效异,上配四神聪、神庭、印堂,升阳疏散,止头痛安神,下合四白、丰隆降浊化痰,和胃定志。方中风池为君,和解少阳经气,疏通头部气街,上下相配,3次而症状大减,每必欣然而走。
医案三
张某,男,44岁。2005年3月2日来诊。家属诉2005年2月10日夜煤气中毒,抢救苏醒后一直思维迟钝,言语极少,头不晕。查体:意识不清,表情呆滞,面色晦暗,无眼震,舌淡胖,有齿痕。辨为神匿窍闭。行醒神开窍针法。选穴如下:
风池、四神聪、百会、上星、神庭、膻中、天枢、合谷、太冲、太溪、涌泉。
脑为元神之府,此案患者为神昏窍闭,开窍醒神正为其大法。《灵枢·海论》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方中风池清疏头目、和解枢机、启神达表、充溢髓海;在上取四神聪、百会、上星、神庭,此为开神展窍之效穴,在下配太冲、太溪、涌泉,选肝肾之原穴和肾经井穴培元启闭,在中合膻中、天枢交通上下;合谷激发三焦元气。全方上中下三焦兼顾,内外枢机同调。立法明确,井井有条。
治疗首次患者即感头脑清明,未几次语言渐多。针至半个多月已面带笑容。风池穴在此方中,一者凸显其充溢髓海,醒神开窍作用,二者为内外之枢纽,与太冲、膻中共成调畅肝胆鼎足之势。
医案四
彭某,男,23岁。2005年3月2日来诊。患者顶枕部斑秃,曾多方治疗无效,甚为苦恼。舌淡白,脉弦细。予局部围刺,并针双侧如下穴位:
风池、合谷、三阴交。
依此法针3次后,枕部斑秃处生出许多新发,并呈合围之势。6次后,枕部斑秃处已逐渐被新发覆盖,顶部斑秃面积逐渐缩小。10余次后,枕部斑秃已不见,顶部只剩部分区域未覆盖完整,两颞侧亦有新发生出,逐渐向愈。患者面露喜色,准备彻底治愈之。方中围刺为取效之主要方法,三阴交养阴补肝肾,合谷激发头面部经气。风池穴于此处催发少阳经气,同时又与阳维脉相连,故可络属诸阳,促使清阳之气上升,荣养头部而生发。
医案五
梁某,女,48岁,韩国籍。2005年3月4日来诊。面黑、手足冷,背膝疼痛,脉沉弱,口渴。证为肾阳不足,膀胱经经筋不得温煦而痛。针刺以益肾调膀胱经经筋。取穴如下:
双侧风池、百劳、大肠俞、肾俞、三焦俞、委中、阳陵泉、昆仑。
依法加减治疗半个月后,患者面色由晦暗渐转明亮,并诉疼痛大为减轻。继续调治,日见好转。该患者肾气虚弱,不能使膀胱经气外达太阳,荣养经筋而致疼痛。少阳清气不升故面色晦暗。《灵枢·经脉》载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方中背俞穴调节脏腑及膀胱经筋;委中、昆仑合用疏达膀胱经气;风池、阳陵泉则升清阳降浊阴,除面之晦暗,此处风池之用则凸现其升阳主骨,充溢髓海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