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辨证的归纳总结

中医的六经辨证是一种深入浅出的辩证方法,它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这种辨证方法由汉代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章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总结而成,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

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辨证是以六经病证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概括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用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的盛衰,病势的趋向,以及六经病之间的传变关系。

从病变部位来看,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病统属于里。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因此,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脉的病变。

六经辨证不仅可以说明病变的部位和性质,还可以揭示疾病的传变规律。三阳病多热,三阴病多寒;三阳病多实,三阴病多虚。因此,六经辨证也寓有八纲辨证的思想。

总之,六经辨证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就像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当某一经的病变开始影响到另一经时,就像这幅画卷中一幅新的画面悄然展开。因此,六经病之间存在着相互传变的证候。

传变规律就如同自然法则,无法被轻易打破。病邪从外侵入,逐渐向里传播,由这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称为传经。就像一场接力赛,接力棒在选手之间传递,决定传经与否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受邪的轻重、病体的强弱以及治疗得当与否。

传经的一般规律就如同季节的更替,有:①循经传,如同春天的樱花、夏天的绿叶、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花,按照六经的次序相传,如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或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②越经传,如同不按上述循经次序,而是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如同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明或太阴。③表里传,是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如同太阳传少阴。

当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发生时,就构成了合病。例如,太阳病伤寒证或中风证与阳明病同时出现,这就是“太阳阳明合病”。而凡一经之病治疗不彻底,或者一经之证未结束又出现其他经的证候,这就构成了并病。例如,太阳病发汗不彻底,因而转属阳明,这就是太阳阳明并病。

另外,凡病邪初起不从阳经传入,而经中阴经,表现出三阴经证候的为直中。这种情况就如同冬天的寒流直接席卷而来,不经过秋天的过渡。此外,还有里邪出表,由阴转阳的传变方式,这标志着正气逐渐恢复,疾病有向愈的征象。

运用六经辨证,我们能够准确地掌握外感病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就像一张清晰的地图,为我们指明方向。六经病证的治疗原则重在祛邪或扶正的侧重不同,三阳病重在祛邪,三阴病重在扶正。

  一、太阳病: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是以恶寒(包括中风)。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症状: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病理:

1、风寒外袭;

2.少阴寒胜伤阳,正气抗邪,阳气恢复,祛邪达表,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分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

1、中风,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桂枝(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3枚) 甘草(6克)]。

2、伤寒,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6克、 杏仁12克、 炙甘草3克)。

3、温病: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连翘1两,银花1两,苦桔梗6钱,薄荷6钱,竹叶4钱,生甘草5钱,芥穗4钱,淡豆豉5钱,牛蒡子6钱。)。

腑病为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1、蓄水证: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用五苓散(猪苓12g、 泽泻20g、 白术12g 、茯苓12g、 桂枝8g)。

2、蓄血证: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选用桃核承气汤(桃仁 12g 大黄 12g 桂枝 6g 芒硝 6g 甘草 6g)。

3、太阳病兼证治法

⑴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⑵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葛根12克 麻黄9克(去节) 桂枝6克(去皮) 生姜9克(切) 甘草6克(炙) 芍药6克 大枣12枚(擘))。

⑶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⑷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1.5克 大戟1.5克 甘遂1.5克 大枣10枚)攻之。

⑸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炙甘草(6克))。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 干地黄(30克)阿胶(6克) 麦门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枣(10枚))。

 二、阳明病: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此为阳气旺盛,邪从热化至盛极阶段的伤寒。证候性质属里实热。阳明经证为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则为邪在大肠的病变。此病症状可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有经验的中医有言:“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此言非虚,阳明病可转至太阴病,抗病力由强至弱,预后不良;而太阴病亦可转至阳明病,表示抗病力由弱至强,预后佳良。

分类:

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石膏30克 黄连 黄柏 黄芩各6克 香豉9克(绵裹) 栀子9克(擘) 麻黄9克(去节)】。

2.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调胃承气汤【大黄(去皮,清酒洗,12克) 甘草(炙,6克) 芒硝(9克)】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主要治疗十二指肠,小承气汤【(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是所主之病为腹大满不通,是其病在于小肠而上连于胃,;大承气汤【大黄(12克) 厚朴(15克) 枳实(12克) 芒硝(9克)】主大肠中有燥粪。单纯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肠腔积液少者用复方大承气汤【炒莱菔子30g,厚朴15g,枳实15g,木香10g,生军15-30g(后下),芒消15-30g(冲服)】

 三、少阳病:少阳证,乃邪在肝胆之病变也。如《伤寒论》所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症状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
少阳病虽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妄用发汗之法(若妄用汗法则易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亦无阳明之里实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用下法则易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易伤阳成悸)。

因此,少阳证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根据具体情况兼用太阳汗法或阳明下法。

外邪侵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邪在胆而逆在胃,故有喜呕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气机不爽即发生胸胁苦满。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外出则往来寒热。

分类:

 1、少阳经证:邪气侵入少阳经所表现的证候。多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柴胡(30g);黄芩(18g);人参(18g);半夏清,(18g);甘草炙,(18g);生姜切,(18g);大枣擘,(12枚)】。

2、少阳腑证:邪气侵犯胆腑所表现的证候。多见呕吐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治宜和解少阳,通腑泻热,方用大柴胡汤【柴胡(12克)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 生姜(15克) 枳实(9克) 大枣(4枚) 大黄(6克)】

3、少阳兼证治法

(1)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痞结,微呕,是少阳兼太阳病,可用柴胡桂枝汤。

(2)少阳证而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黄等,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用大柴胡汤。

(3)少阳病腹中拘急而痛,脉象浮1啬沉弦,是少阳病兼里气不足,先用小建中汤补虚,服药后里虚得复,而少阳病证不减,再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4)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是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当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宣饮。

(5)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热气(胃热)上逆呕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热下寒,用黄连汤【黄连9克 甘草9克(炙) 干姜9克 桂枝9克(去皮) 人参6克 半夏6克(洗) 大枣12枚(擘)】清上温中。

 四、太阴病:

此乃脾虚湿盛之病,病灶在脾经。此病多因三阳病传入经内,或因素体脾虚寒,发病即现太阴证状,是为直中太阴。又或因误治而致太阴属寒湿为患的里虚寒证。其症状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脉缓弱等。在病理上,此乃外感病病程中,病邪入阴的第一阶段,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寒湿不运所表现的证候。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时腹自痛;寒湿犯胃,呕吐不止;胃气呆滞,饮食难下;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此病可采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治疗。

治则:1.太阴病正治法

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主方理中汤【人参9g、白术9g、炙甘草9g、干姜9g】。

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

(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桂枝9克(去皮) 大黄6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切) 甘草6克(炙) 大枣3枚(擘)】。

 五、少阴病: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其症状特点为“脉微细,但欲寐”,即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这一症状的病理机制为,少阴病是由于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导致身体虚弱萎靡。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若病邪从火化热伤阴而阴虚阳亢,则出现一派热化症状。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症状,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分类:

1、寒化证:为阳气不足,病邪内入,从阴化寒,呈现出全身性的虚寒征象。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治宜急温少阳,方用四逆汤【附子(君,一枚,生用,破八片),干姜(臣,一两半), 炙甘草(佐使,二两),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2、热化证

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火热相搏二种为主:

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属阴虚阳亢,宜清热育阴的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若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为阴盛格阳,治宜回阳救逆,方用通脉四逆汤【附子(20克)干姜(9-12克)炙甘草(6克)】。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用猪芩汤【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9克】滋阴清热,分利水气。

3、少阴兼太阳表实证

发热恶寒无汗、足冷、脉反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6克(去节) 甘草6克(炙) 附子3克(炮)】。

4、少阴兼阳明里实证

口燥咽干,腹胀鞭满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宜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六、厥阴病:厥阴病,乃外感病之复杂病变,六经病之终末阶段。多由邪气传经而来,或病邪直中,或治不如法,邪气内陷所致。厥阴病之厥,源于阴阳气不相承接。症状繁多,诸如消渴、口渴不饮、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等,皆为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之证情。

厥阴病之病理,或始于传经,或病于直中,或因治疗失当,邪气内陷厥阴。病至此经,则肝木失调,心包亦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故有上热下寒之象;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故有厥逆胜复之势。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故有各种厥逆之证。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等病理机制各异,故有吐利之证。

总之,厥阴病为外感病之复杂病变,需详辨其病理机制,选用合适之治疗方法。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利不止为下寒证。治疗也当寒温并施,乌梅丸【乌梅肉120g 花椒12g 细辛18g 黄连48g 黄柏18g】是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又善治蛔厥证与厥阴久利。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浑浊。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如方名)治之。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邪热当清,寒邪当温,正虚当补,郁阳当宣,寒热杂呈,故用药也当温凉补散兼施,用麻黄升麻汤【麻黄7.5克(去节) 升麻3.5克 当归3.5克 知母2.5克 黄芩2.5克 萎蕤(一作菖蒲)3克 芍药2克 天门冬2克(去心) 桂枝2克(去皮) 茯苓2克 甘草2克(炙) 石膏3克(碎,绵裹) 白术2克 干姜2克】。

(5)利下粘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脉数有力,是热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头翁汤【白头翁(15克) 黄柏(12克) 黄连(6克) 秦皮(12克)】治之,有很高的疗效。

(6)血虚受寒,正气被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当归(12克)、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通草(6克)、 大枣(8枚、擘[bo])、 炙甘草(6克)】最为适用。

(7)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用吴茱萸汤【吴茱萸9克 人参9克 生姜18克 大枣4枚】。

七、合病、并病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发生的为合病,如同太阳病伤寒证或中风证与阳明病携手而来,被称作“太阳阳明合病”。而那些经病治疗不彻底,或一经之证未解除,又出现其他经证候的,则称为并病。就好比太阳病发汗不彻底,于是转向阳明,就是太阳阳明并病。至于那些病邪初起不从阳经传入,而直接侵袭阴经,表现出三阴经证候的为直中。而里邪出表,由阴转阳的传变方式,表明正气逐渐恢复,病情有所好转。临床上的病情变化非常复杂,上述六种病证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两种或三种合并出现。就像太阳病证的头项强痛、恶寒发热以及四肢关节微痛等,既可以与阳明病的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同时出现,也可以在太阳病邪未尽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呕吐、胸胁苦闷等少阳病证。对于太阳与阳明合病,我们可以使用葛根汤发汗解表、生津止利;而太阳与少阳并病时,则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汤双解太阳与少阳。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