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祛湿方,帮你“拨云见日”除水湿

祛湿,这个炙手可热的健康话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当普通人谈及湿气时,他们往往关注的是身体的某些外在表现。比如,他们可能会谈论水肿、湿疹,会提及红豆、薏米、冬瓜、荷叶等食材,也会探讨利水利尿的方法。这些是湿气的表面症状,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

然而,对于那些对养生有深入理解的高手来说,他们谈论湿气时,更注重的是其内在的本质。他们强调健脾、升阳,这些都是祛湿的关键因。为湿气就像那难以除去的千寒,即使暂时消退了,也可能会再次出现。

湿气如油入面,悄无声息地侵入你的身体。它的狡猾之处在于不张扬,悄悄地侵蚀你的身体,让你浑然不觉。当你发现它的存在时,往往已经为时过晚。它已经攻克了你的脾胃,占据了你的五脏六腑,弥漫在你身体的每一条经络,每一个穴位。

而且,湿邪从来不是单独作战。它会邀请爪牙助纣为虐,与风邪结合就是风湿,与寒邪结合就是寒湿,与火邪结合就是湿热。这些组合病邪共同侵害着你的身体,让祛湿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我们必须对湿气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对它。我们需要从健脾、升阳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解决湿气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摆脱湿气的困扰,恢复健康的身体。

中国人的湿气只有医圣张仲景才懂,张仲景深谙湿气的本质,于是开出一个方子,成为祛湿的鼻祖方,后世所有祛湿的方子都是在这个祛湿方基础上加减而来。这个方子就是《苓桂术甘汤》,我们看看组方:

原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君臣佐使各占一味。

茯苓

茯苓可是个好东西,它有多好?据考证,从古至今所有的药方中用的最多的就是茯苓。茯苓,九大仙草之一,不温不燥,不寒不热,它的性子很平和。茯苓祛湿是比较缓慢的,用的是它的甘淡之性,茯苓不像薏米那么猛烈,茯苓是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

桂枝

桂枝是这个方子的灵魂所在,如果缺了桂枝,这个方子就平淡无奇。如果说茯苓是所有药方中用的最多的一味药,那么桂枝就是所有经方里用的最多的一味药,张仲景如此钟情于桂枝,以至于无论寒症热症虚证实证,还是表征里症还是半表半里症,都有桂枝的身影。

白术

白术也是健脾祛湿的高手,它的味道很香,它既能够像桂枝一样叫醒我们的脾胃,也能够像茯苓一样祛湿,只不过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白术气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湿,把它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

炙甘草

甘草,大家都知道,主要功效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炙甘草在甘草的基础上烤制或者蜜制,去掉了甘草清热解毒之效,增加了补中益气的效果。炙甘草在这个方子起到什么作用呢?第一调和诸药,第二救津液,因为桂枝白术都比较温燥,又加之大量的茯苓利水,为了防止大量的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苓桂术甘汤的妙处远不止这些,此方中还包含了利、渗、燥等三个祛湿方法:

1、利湿

利湿,这个词汇听起来有些医学的专业色彩,但其实它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借助具有利湿作用的药材,让我们身体的湿浊从下面的小便排出。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红豆薏米,它们就是具有利湿作用的食材。刚开始食用时,它们的效果可能会比较明显,但慢慢地,效果可能会减弱。这是因为利湿的药材多数属于寒凉性质,长期食用可能会对脾胃造成伤害,反而会加重体内的湿气。

然而,《苓桂术甘汤》中的茯苓也是一个具有利湿作用的食材,但它的好处在于性质平和,不会对脾胃造成伤害。这就像是一个友好的医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排出体内的湿气,还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额外的负担。

2、渗湿

这个“渗湿”该如何理解呢?“渗”意味着慢慢渗透出来,就像我们常说的,这个人脸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如此表述大家应该明白了吧?这个“渗湿”就是发汗的意思。借助解表发汗的药材,我们的湿气能从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慢慢渗出来。

要理解“渗湿”的真正含义,就必须强壮我们的心阳。有些人的心气不足,心阳衰微,因此怎么也不出汗。即使在酷暑难耐的时刻,别人都汗流浃背了,他就是不出汗。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调理心脏了。

出汗是身体排毒的重要通道,如果老是无法出汗,湿气又如何能得到消除呢?在《苓桂术甘汤》中,桂枝可以强壮心阳、解表渗湿。更值得一提的是,桂枝还能通过升阳来祛湿。湿气本质上是一种阴邪,而桂枝就好比天空中的太阳,一旦太阳升起,地上的湿气就会迅速消散无踪。

3、燥湿

燥湿,其含义如同烈火之于潮湿的毛巾,借助温补的药材进行燥化,使湿气蒸发,就如同炉火上烤毛巾,毛巾的湿气被逐渐蒸发,而当我们把干燥的毛巾放在桌子上,它又能吸走桌子上的水分,这就是燥湿。那么,谁来承担这个燥湿的任务呢?在《苓桂术甘汤》中,白术就像一位独当一面的勇士,承担着燥湿的重任。

这样大家就说,见湿祛湿都是治标,怎么才是治本呢?那就是断绝湿气的来源。不然你一边祛湿,另外一边湿气源源不断地产生,你不是白浪费功夫了吗?如何治本?中医五行当中谁克水来着?是土。这土是什么呢?就是脾,脾属土。所以要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好好健脾。《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湿气的来源就是脾,要想断绝湿气的来源,必须要把脾胃调理好。用什么来健脾呢?白术是最佳选择,炙甘草可以来帮忙。

我们来细数一下苓桂术甘汤的奥妙。其中,茯苓担当着祛湿的重任,它就像一把利剑,将湿气从膀胱排出体外。桂枝则犹如阳光普照,渗湿的同时强壮心阳,更有解表发汗之功,引领湿气从皮肤毛孔中渗出。白术则如干燥剂般,将身体内的水气转化为水蒸气,如同火炉烘烤毛巾一般。而炙甘草则是守卫脾胃的忠诚战士,稳稳守护着脾胃的阵地。

苓桂术甘汤这个方子,充分体现了“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中医思想。桂枝从脾胃走向肌肉皮肤,帮助行散湿气;白术则从脾胃向上走,升发清阳,引领湿气外出;茯苓则从脾胃向下走,降掉湿浊,为膀胱导湿;而炙甘草则是稳固脾胃,提供后勤保障。

当湿气过重,水湿遮蔽心阳时,人会感到头晕目眩。张仲景采用苓桂术甘汤来除水湿、振心阳,简单而直接。这就是经方的魅力所在,言简意赅,直击要害。

我现在发现很多人体内的水湿都重,昨天有几位朋友约我见面,我帮助他们诊断了一下,发现大多体内湿气很重,大家都很奇怪,说为什么湿气这么重呢?我说:这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决定的啊。大家都不运动了,都开车,开空调,喝冷饮,当然会导致体内水湿严重了。

那么,水湿的重量会带来哪些问题?其表现又有哪些呢?我们又该如何调理呢?好在医圣张仲景早已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将讲述一个症候,这个症候就是由严重水湿导致的,我将其称为:“乌云蔽日”。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雾气渐浓,终至遮天蔽日,阳光全被吞没,天空一片阴暗。我们身体中的太阳,就是心脏。如果水湿严重,遮蔽了太阳,那就是水湿之气影响了心脏的运行。

在中医理论中,心脏被称为阳中之太阳,居于胸中,镇慑下焦之水寒。如果心脏的阳气受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心阳被伤到,比如使用了不恰当的药物伤害了心阳,也有可能是水寒之气太盛,遮蔽了心阳。不管具体原因是什么,总之是我们身体中的太阳,被乌云遮住了!

那么,此时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许多人在生活中都会有眩晕的感觉。想象一下,人体的上部应该是充满了清阳之气,头脑才会保持清醒。但此时,水寒之气开始上升,这是阴中之浊气,它扰乱了清浊的正常秩序,使得原本“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平衡被打破。当浊气逆行,充斥于头部,自然会引发头晕。有些人甚至被西医诊断为“眩晕症”。我曾遇到过许多人,他们一站起来就感到天旋地转,方向感全无,甚至在寻找病因时,核磁共振也未能提供明确结果。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总担心脑血管出了问题。然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水湿蒙蔽了心阳。

张仲景曾精炼地描述了这种情况:“起则头眩。”这四个字概括了这种眩晕的症状。他还指出了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如“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这种逆满有时是脾胃的感觉,让人感到上腹部气机痞满。但请注意,很多时候这种逆满会出现在心脏附近,让人感觉心脏附近满闷、不舒服,甚至出现心悸等症状许。多老年人由于心阳减弱,火力不足,如果此时水湿上泛,蒙蔽心阳,心脏就可能出现各种问题。然而,如果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等西医方法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这里所说的“气上冲胸”,是一种心中憋闷的感觉。严重的人会感觉有一股气从腹中升起,直冲胸中。而更多的人则会觉得胸中憋闷。此时,水湿过盛导致气机不降,从而引发一些肺经的问题,如咳嗽、气喘、夜不能卧等。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表明心肺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然而我认为,如果能够借鉴中医的思路,许多人可以重获健康。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将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阿姨苍白着脸,颤抖着声音,讲述着她那颗脆弱而病痛的心。她已经接受了无数次的检查,像是在和医生玩一场永无止境的猫捉老鼠游戏。有时病情稍有好转,有时却毫无起色,仿佛在她的心脏上涂抹了一层厚厚的灰色。

阿姨的心,就像一棵老树的枝桠,扭曲而苍老。她感到胸口沉闷,乱跳如同激流中的石头,头晕目眩,仿佛世界在不断旋转。躺下后,那种憋闷的感觉更甚,呼吸仿佛变得粗重,像是被厚厚的棉被压在胸口。

西医的检查资料如同一座座山,重重地压在她的心头。那些冰冷的报告数据,像是无情的审判官,宣告着她的病症多多。她知道,老年人身体各个器官老化是正常的,就像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沟壑。但是,一旦被戴上心脏病的帽子,她便像是被抛入了一个黑暗的深渊,惶惶不可终日。

她总认为自己的心脏已经完全坏了,就像一个破碎的玻璃杯,再也无法修复。然而,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阿姨的声音却透露出了一丝希望。她需要的是我们的关爱与陪伴,让她不再孤单地面对这个世界的寒冷。我们需要用温暖的语言和关爱的心,去抚平她心中的创伤,让她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还有一位男士,他的肺长期虚弱,曾经患过肺结核,虽然经过西医的治疗已经痊愈,但肺部的健康状态一直未能得到显著改善。他经常咳嗽,痰多且颜色清稀,有时甚至无法平卧。像他这样的患者并不罕见,他们在肺病康复后,由于调理不当,导致了肺气的虚弱和长期的体弱。

这两位都有什么临床指征呢?

那位阿姨,我一看舌头,就是一个胖大舌,舌体很大,同时边上有齿痕,这是水湿重,气虚的表现,同时,舌头上都是唾液,透明的,满是唾液,这,就是水湿重的舌像。 

那位先生的舌苔厚了一些,但是,也是舌头上满是唾液,水滑欲滴,和那位阿姨一样。 还有一些指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伤寒大师刘渡舟先生总结的,是面上有水斑,刘渡舟老先生认为:“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卫凝涩,则面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周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曰’水斑’”。 这种水斑,我后来仔细体会过,我当时在医院拍摄了很多患者的舌图,回来后就分析,后来我发现,那些水湿重的舌图,这个患者的脸上确实会有很多水斑,这让我大吃一惊。 而且,这种水斑,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老人脸上会有很多,估计这和阳气的逐渐不足有关。

 总之,我认为舌像是判断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方面,如果再配合面诊,则效果更好。那么,怎么治疗呢? 张仲景告诉我们,我们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边把水湿给去掉,他老人家选用的药物就是茯苓,同时要振奋阳气,他老人家选用的是桂枝。 水湿去掉了以后,空闲出来的阵地,谁来占领呢?当然要派我们自己的部队来镇守了,于是,白术被张仲景老人家给用上了。 同时,配合大家行动的,就是一味药,炙甘草,有镇守中焦的作用。

这个方子,一共就是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就是叫苓桂术甘汤,是中医里面的一个了不起的方子,古时用药,简单而又直接,阵法分明,令人惊叹。 我用的也是这个方子,基本没有加味,那位阿姨的心脏,在服用几副药以后,憋闷感消失,不再觉得呼吸费力,自己说一下松快了很多,于是开始加入一点养心的药物调理。 

那位先生,也是这样方子,六副以后,自己感觉咳喘减轻,大为好转,自己感觉局面完全改变了过来,后来换了方子调理,改为滋补,慢慢也恢复了很多,前些日子联系,虽然现在身体仍然有点弱,但是和以前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就是经方的魅力,对证以后,效果来的非常的快。

刘渡舟教授曾赞叹:“四味药,精妙配伍,犹如千军万马之威,临床效果惊人。”他口中的苓桂术甘汤,正是张仲景的“拨云见日法”。当水湿遮蔽心阳,影响心、肺、脾胃等系统时,张仲景的思路就像拨云见日,化去湿气,让太阳重新出现,使身体恢复常态。

如果你遇到类似症状,可以咨询医生,让他们帮助分析并看看是否可以使用类似方剂。苓桂术甘汤可以帮你除湿,但要真正去除体内湿气,还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让您轻松除去身体浊重湿气,重新恢复神清气爽。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