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为五脏六腑之”贼”

临床上经常有人提到“肝为五脏六腑之贼”(也有说”五脏之贼”),意义何在?值得推敲。
一、肝的生理
为了搞清楚这句话的含义,首先应了解一下肝的生理功能。肝藏血,为罢极之本,意即贮藏血液调节血量,故能耐受疲劳抵御外邪。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液为泪。而且主疏泄条达。人的生命活动,靠藏腑间的密切联系所构成的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性。肝与其它脏腑、器官、经络密切相关。相互联系、依存、制约和相互促进。表明了肝能生养五脏六腑的特点。
所谓“肝为五脏六腑之贼”,必然涉及到肝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五脏之间的关系问题。例如:肝与肾:肝与肾二者同源,相互滋养。肝之疏泄条达与调节血量的功能,依赖于肾阴的滋助,肾阴(精)物质又需通过肝的疏泄而藏于肾。
肝与脾:脾的运化,必须通过肝的疏泄,反之,脾失健运,也会影响肝的疏泄。
肝与肺:肺主治理调节全身之气,肝主调节全身之血。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依赖于肺的治节肃降,肝失调达气壅郁滞,反过来也会影响肺之治节肃降。
肝与心:主要是血液环流与血量调节的关系,心血不足则影响肝的调节,肝血不足也可影响心的功能。心主精神意识,肝主疏泄条达(情绪舒畅),精神与情绪也是相互影响的。另外,肝与冲任二脉,从经络上就有连属关系,肝为藏血之脏,冲为血海,任主胞宫,肝的功能正常,肝血充足,则血海满盈,月经能以时下。其它与六腑、器官、经络的关系,也都因与其相表里的五脏相关,而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影响。
总之,肝为血脏,功能贮藏和调节全身的血量。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各器官组织都赖血以养;肝又能疏调气机,使之气血流畅,经络疏峻,脏腑功能和调,四肢关节健利,诸窍开阖正常,从而使整体机能健壮,精力充沛,情绪舒畅,耐受疲劳,能以抵御外邪。所以,肝能生养五脏六腑,这些都是肝对五脏六腑极其有利的一面。
二、肝的病理

肝以阴血为主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其性喜柔恶刚。所以肝气太过与不及均可致病。主要表现为肝气,肝火,肝风,肝寒等。
肝气:肝气以疏畅条达为顺,若遇太过与不及均可演变为病理性的肝气。不及,则气机不利,胆汁分泌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减退,脏腑经络的供血不足,筋骨肌肉也失养,耳目不聪,手不能握,足不能步,全身趋于衰退,故有“罢极之本”之称。太过,则气机壅塞郁滞不畅,气机不畅,经脉不通,轻者表现为游走性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即所谓之“肝气窜痛”;重者烦急,胸闷,气憋,两胁胀痛,横逆而犯脾胃,以致嗳气吞酸,胃气上逆,脾湿内生,湿热蕴育甚至出现黄疸。即所谓“万病不离于郁,诸郁皆属于肝”。是有一定道理的。肝火:外因所致者,多表现为肝火胆热升腾,目赤眵,口干口苦,口渴,舌红苔黄或便干溲赤,皮肤起疱疹,局部红肿灼痛。肝胆火热下注,则睾丸孤部肿痛,步履艰难;内因所致者,多因气郁化火。郁火热势较缓,多见烦躁,胸闷,口干,咽燥或见低烧。另外,尚可因为暴怒伤肝(怒则气上),肝气冲逆,血随气上,甚则热势郁结而欲动风,正如《素问.生气通气论》中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而且出现吐血,衄血,中风,出血,倒经等症。
肝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曾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有内、外、虚、实之分。外因所引起的肝风,多系肝胆热盛而动风,症见惊厥抽搐,即所谓热极生风(或热痉风);内因所引起的肝风,可因暴怒伤肝,肝风内动,风火相煽,症见严重的眩晕,头痛如裂,颈项牵强,震颤,言语不利,痉厥等;如实火中风见有头剧痛、抽搐等;若因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则见头痛头晕,失眠,肢麻,属于虚风。至于热病后期阴血大伤,也可以引起血虚风动,属于虚风。
肝寒:肝阳不足,虚寒循经下行,则见寒疝,妇女多表现为少腹两侧,腰胝部寒痛。
以上所说的是肝本身的病理,至于肝气,肝火,肝风,肝寒对于诸脏的影响以及挟杂为病,其范围就更广泛了。例如:
肝与肾:肝有不足,肝阳上亢,由于肝肾同源,肾阴不足肝阴也虚,也可以导致肝气、肝火、肝风的形成或加重其病情。肝肾阴虚两者也可同时兼见。肝火旺盛,疏泄太过,也可以导致肾不闭藏。
肝与肺:肝火灼肺,则可见咳嗽咳血。肝气郁滞也可以影响肺的肃降,以致喉痒作咳两胁掣痛,或梅核气等。
肝与脾胃:若脾运失职,湿滞中焦,则影响肝之疏泄。脾湿肝郁日久也可以生风。肝气横逆侵犯脾胃,又可以引起脾失升举,胃失和降。
肝与心:心血不足则肝血也不足,肝血不足也可以影响心的功能,肝火上炎也可以引动心火,肝风内动心神也必受扰。
综合以上所述,肝的生理功能正常,则气机条达,经络畅通,气血和调,五脏六腑的功能才能保持正常,所以说肝能生养五脏六腑。如果肝的功能失常,发生肝气、肝火、肝风或肝寒时,则五脏六腑必受其贼害,所以说“肝为五脏六腑之贼”。
三、妇科病治肝八法对于肝的具体治疗法则,《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说明肝为血脏,血燥则苦急,其性喜条达,故欲散,且以散为补,以敛为泻。临床上也有“肝无补法”之说,都是根据肝的生理特性所拟定的基本法则。具体到妇科临床,内容就更加丰富。
从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中,可归纳为舒肝调气、清肝泄火、清热平肝、抑肝潜阳、镇肝熄风、养血柔肝、化阴缓肝、暖肝温经等治肝八法,分述于下:
(一)舒肝调气:(包括舒肝与疏肝)是疏通与舒理肝气郁结的方法,使之肝气调达以调理全身之气机。主要用于治疗肝气病。舒肝与疏肝意义相近但是同中有异。舒肝偏于上下舒理条达,重在气机之升降;疏肝偏于疏通横散,重在气机之开阖与经络气血之疏峻。舒肝常用柴胡、荆芥穗、香附;疏肝常用青皮、郁金、枳壳、砂仁、木香、瓜蒌,甚或山甲、王不留行、漏芦等。有时也可合用。常用的方剂如逍遥散,得生丹。
(二)清肝泄火:(包括清肝与泄肝)是以苦寒泻火的药物,清肝热泄肝火的方法,使之肝热得清,肝火得泄。主要用于肝热冲逆,肝火上升诸症。肝热势缓清之则热平,肝火势急非泄不折。火与热也是程度上的差异,所以清肝、泄肝同中有异。清肝常用黄芩、黄连、栀子、夏枯草等药;泄肝常用龙胆草、芦荟、大黄等药,有时也可同用。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当归芦荟丸。
(三)清热平肝:是针对肝热上扰或肝阳上亢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如桑叶、菊花等,而不是苦寒重剂。肝热重则可以配合一些清肝泄热的药物,如黄芩、栀子。若为肝阳上亢,因其有阴虚的一面,则常配合养阴平肝的药物,如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等。常用的方剂如清眩平肝汤(经验方)。
(四)抑肝潜阳:是治疗阴虚肝阳上亢的方法。一方面养肝育阴,另一方面平抑肝阳,养肝阴常用的药物如女贞子、旱莲草、生地、山萸肉、枸杞子、龟板、阿胶等,平抑肝阳的药物如钩藤、菊花、僵蚕等。常用方剂如清眩平肝汤加味。
(五)镇肝熄风:是治疗肝风的方法。若为热痉风,则重用清热熄风的药物,如羚羊角、菊花、钩藤、僵蚕。若为阴虚风动,则用养肝阴的药物或镇肝的药物,如生龙齿、生牡蛎、珍珠母、生石决明、朱砂面。常用的方剂如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六)养血柔肝:包括养成肝、柔肝。两者意义相同,是治疗肝血虚的方法。肝为刚脏,赖血以养,所谓养肝柔肝实际上就是养肝血。常用的药物如当归、白芍、熟地、川芎、何首乌等。常用的方剂如一贯煎,四物汤加味。
(七)化阴缓肝:是治疗肝阴虚的方法之一,用酸甘化阴的药物,间接养肝阴缓肝急。因为酸能敛肝阴泻肝阳,甘能养肝阴缓肝急。符合“甘以缓之,酸以泻之”的组方原则,常用的药物如甘草、白芍、酸枣仁、浮小麦、百合、生地、麦冬等。常用的方剂如甘麦大枣汤,芍药甘草汤。
(八)暖肝温经:是治疗肝寒血滞,经脉受阻的方法。主要使用温经散寒暖肝的药物如吴茱萸、小茴香、荔枝核、橘核等。有时尚需配合一些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如红花、桃仁、泽兰、益母草、牛膝等。常用的方剂如暖宫定痛汤,橘核丸等。
实践体会,肝是人体很重要的脏器之一。虽然“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是在于说明机体功能物质基础的来源为脾、肾。而对于功能的维持和调节,以及在生、老、病、死过程中,肝脏则是调节的枢纽,以期保证机体的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所以不但要看到“肝为五脏六腑之贼”的为害面,更要看到它能生养五脏六腑的有利面。而“肝为五脏六腑之贼”的说法,在于说明肝在人体为害、致病的普遍意义。同时从妇科常见病中也验证了肝病的广泛性。从而使我们有可能比较好的总结出一套治肝的法则,尚需经过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逐步地上升到理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