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在体内四处游走,肝血足而痒自止
针对血虚风燥引起的皮肤瘙痒,中医有独特的应对策略。血虚风燥的瘙痒如同干燥的皮肤在秋风的吹拂下,引起阵阵的瘙痒。中医认为,血虚是体内血液不足,无法滋养肌肤,而风燥则是外界的风邪与体内干燥的肌肤相互作用的产物。
中医治疗血虚风燥引起的瘙痒,首先要从补血入手,通过调理饮食和中药方剂来滋养血液,让肌肤得到充分的滋润。同时,中医还会运用祛风止痒的中药,如当归、白芍、生地等,来疏散体内的风邪,缓解瘙痒症状。
此外,中医还会通过针灸、拔罐等非药物疗法来调和气血,促进肌肤的新陈代谢,从而有效缓解瘙痒。这些非药物疗法不仅具有舒缓肌肤的作用,还能从整体上调整身体的状况,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总之,中医针对血虚风燥引起的皮肤瘙痒,通过补血祛风、非药物疗法等多种手段综合施治,旨在从根本上改善肌肤状况,解除瘙痒的烦恼。
给大家推荐一个中成药——湿毒清胶囊。
湿毒清胶囊的组成成分包括:当归、丹参、地黄、黄芩、苦参、白鲜皮、土茯苓、蝉蜕、甘草。直接购买中成药即可。既然是血虚风燥,说明风邪是从血虚来的,风邪是影子,血虚才是根子,所以当务之急是补血。排在第一位的是地黄,地黄是妥妥的君药。地黄又分熟地和生地,熟地擅长滋补,生地擅长清热。从整个方子的基调来看,用熟地是比较合理的,熟地滋补肝肾之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肝血是从肾水生长过来的,补肾也是补肝。其次才是当归,当归可以补血,主要是补肝血。肝在中医五行中属木,是风木之脏,肝血不足,特别容易生风。当归这味药能通能补,补血的同时还能活血,能让补进去的血顺畅流动起来。丹参也是一味补血的妙药,之所以说它妙,是因为它跟当归一样补而不滞,通而不伤。当归、丹参和熟地一起负责给气血扎根,到这里,尽管没有用到一味祛风的药物,但是风邪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这叫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气血充足了,气血顺利运行起来了,风邪会自动消失。紧接着又加了点蝉蜕,蝉也叫知了,每年的夏末秋初,知了躲在树上叫得最欢。知了褪下的外壳,就叫蝉蜕,中医拿过来入药,有疏风散热的作用,可以把风邪透散出去。血虚不仅生风生燥,也容易生热,就好像汽车水箱没水了以后,发动机会热得厉害。所以又用了黄芩清热。苦参、白鲜皮、土茯苓清热祛湿,不是养血的方子吗,怎么又奔着湿热去了?是这么回事,血虚风燥导致的皮肤瘙痒有一个特点,容易在秋冬发作。你会觉的很奇怪,夏天的时候明明好端端的呀,怎么一到秋冬天就痒的厉害?夏天有什么特点?又湿又虽热说。湿热吧,但好在还能出点小汗,能及时地把湿热之气带出去。但你的汗出的又不那么利索,所以体内多多少少会残留点邪气。再加上你本身又是血虚体质,进入秋冬天以后,秋冬燥气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身体润泽的效果,此时,皮肤缺水,就像屋漏偏逢连阴雨。换句话说,身体内部已经开始出现“骚乱”了,于是这些邪气就再也按耐不住了,蠢蠢欲动,这就好比一个国家有别国的细作潜伏,突然有一天内乱出现了,这些细作当然不能放过这个大好机会,是不是要跟着掺合一下?风邪把体内郁积的湿热带到皮肤表面,会加重瘙痒,所以在把风邪祛除以后,还要用点清热祛湿的药物,目的是解决这些余邪。甘草调和诸药。
再次强调,湿毒清胶囊适用于缓解因血虚风燥引起的皮肤瘙痒。这种瘙痒主要在秋冬季易发作,并且其特点在于皮肤挠破后很少有液体渗出。相反,当皮肤瘙痒难耐时,如果抓破后有黄色液体渗出,这可能是湿热引起的。另外,如果用手抓挠后容易产生抓痕,容易出血并结血痂,这可能是血虚。当皮肤特别干燥,脱衣服时“雪花”般皮屑掉落,这是血虚的表现。因为血是滋养人体的最佳物质,当血虚时,皮肤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自然会变得干燥。
关于瘙痒的时间特点,如果是在遇热后加重,例如天气变热时瘙痒变得严重,而天气转凉后瘙痒消失,这很可能是湿热。虽然炎热的天气可以使人出一点小汗,但由于体内湿热较重,仅仅通过出汗是不能将邪气完全排出体外的。此时,清热祛湿是大方向。
另一方面,如果瘙痒主要在晚上发生,尤其是在躺在床上进入睡眠状态时更为明显,这很可能是血虚风燥引起的。因为当人躺下时,大部分气血会回流到肝脏,使血虚状况加重。这种情况下,使用湿毒清胶囊可以缓解瘙痒。但如果湿热状况已经非常严重,那么该药物可能不会产生显著的效果。
最后,我想向大家推荐一个神奇的方子,这个方子可以帮助我们补血养血,祛风止痒。只需要取用当归10克、白芍10克、防风6克,然后将其水煎或者用沸水冲泡后,代茶饮用即可。这个方子不仅口感好,而且对于我们身体的益处也是非常大的。
当归和白芍是中药中的重要药材,它们具有很好的补血养血功效。而防风则可以祛风止痒,对于皮肤瘙痒的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这三种药材搭配在一起,既能够补血养血,又能够祛风止痒,真是一举两得。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不妨试试这个方子。相信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有精力和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