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快速止疼的用药诀窍
带状疱疹,这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疾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这个狡猾的家伙所引发的。它在儿童时期常常潜伏,等待时机,多年后在某种诱因下苏醒,引发神经节炎症,让患者在相应神经节分布部位皮肤上形成水疱,像一条条蛇串在皮肤上,让人痛苦不堪。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儿童时期初次感染,会以水痘的形式出现,那时候的它就像一个活泼的孩子,无拘无束地玩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病毒会变得狡猾,选择潜伏起来,等待时机。多年后,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或者受到某种刺激时,它会再次活跃起来,引发神经节炎症,让患者经历难以忍受的神经痛。
成年人及老年人是这个病毒的主要攻击对象,他们常常因此而患上带状疱疹。这种疾病在中医学中被归为“缠腰火丹”、“蜘蛛疮”、“蛇串疮”、“火带丹”、“甑带疮”等范畴。这些名字都形象地描绘了患者身上那些像蛇一样蜿蜒的水疱和火辣辣的疼痛。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染。特别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使得患者在发病期间更容易感染他人。幸运的是,多数人在感染后可以获得终生免疫,但也有个别免疫缺陷者会再次感染。
面对这种疾病,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我们需要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衣物等。同时,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也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辨证要点
1.肝经风热证
颌面部皮肤和口腔黏膜半侧红肿,局部为带片状红色斑丘疹,很快转为绿豆或黄豆大小水疱,疯壁紧张集簇成群。伴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弦数。
2.脾胃湿热证
颌面部皮疹淡红,疱壁松弛,水疱密集成簇,串串如珠,水疱溃后渗液,糜烂,损害位于半侧上腭、舌、龈、唇等处,可见成片糜烂,有烧灼痛。伴纳呆腹胀,大便漉,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而滑。
3.气滞血瘀证
常见于年老体弱或素体阴虚、血虚、气虚之体。患带状疱疹后,患处肿胀,基底暗红,疱液混浊为血水,疼痛剧烈,病损愈合缓慢。伴头昏目眩,疲乏无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甚至舌下青筋粗大,舌苔白,脉弦细。案1 肝经风热之带状疱疹
谭某,男,58岁,农民。2009年9月9日初诊。
诉右侧面部及口腔内疼痛7天,发疱溃烂5天。1周前因过度劳累后右侧面部及右侧口腔内疼痛不适,继而红肿起小水疱,影响进食及言语,今来诊求治。
检查:外观痛苦面容,右侧面颊皮肤红肿,上有成簇小水疱,部分已破溃,口腔内右侧腭部大面积糜烂,部分牙龈也红肿,病损限于右侧,不超过中线。伴右侧头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带状疱疹。
辨证:肝经风热。
治则:清肝火,祛风热。
选自拟方:龙胆草10g,夏枯草15g,栀子10g,柴胡10g,黄芩10g,防风10g,金银花15g,生地黄15g,连翘10g,蝉蜕5g,大青叶10g,牡丹皮10g,甘草5g。7剂,日1剂,水煎服。局部外搽季德胜蛇药片(将药片适量研末,丁卡因调),或选用阿昔洛韦软毫交替涂搽。中药愈疡漱口液(自制药)含漱,日4~5次。
9月16日二诊:病情好转,面部水疱逐渐干涸,开始结痴,口内糜烂疼痛明显减轻。原方去龙胆草、栀子,7剂,日1剂,水煎服。外用药同前。
9月23日三诊: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右侧面颊结痴愈合,右侧腭部及牙龈红肿糜烂基本痊愈。观察1年,未见复发。案2 脾胃湿热之带状疱疹
汪某,男,26岁,工人。2014年5月10日初诊。
诉左侧面颊及左侧舌部灼痛5天,起水疱3天。5天前因加班熬夜后感左侧面颊及舌部灼痛,肿胀不适,当地诊所诊为口腔溃疡,服消炎药(药物不详)症状不减,特来求治。
检查:左侧面颊见密集成簇水疱,沿该侧三叉神经第三支成带状分布,左下唇及口角区也有类似病损,部分已溃破流水,口内黏膜尤其该侧舌腹部见不规则糜烂面,表面有黄白假膜覆盖,不超过中线。伴不思饮食,口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溏,舌缘有齿印,苔白腻,脉滑数。
诊断:带状疱疹
辨证:脾胃湿热。
治则:清热利湿,兼以祛风。
选自拟方:茵陈10g,滑石15g,黄芩10g,生地黄15g,黄连5g,栀子10g,金银花15g,大青叶10g,防风10g,薏苡仁15g,淡竹叶5g,牡丹皮10g,甘草5g。7剂,日1剂,水煎服。局部外搽季德胜蛇药片(将药片适量研末,丁卡因调)或选用阿昔洛韦软膏交替涂搽。中药愈疡漱口液(自制药)含漱,日4~5次。
5月17日二诊:病情好转,左面颊及舌部灼痛明显减轻,局部充血减退,成簇水疱逐渐收敛干涸,仍不欲饮食,上方去栀子、黄芩、滑石,加石斛10g。7剂,日1剂,水煎服。外用药同前。
5月24日三诊:左面颊水疱结痴愈合,左舌腹部糜烂面消失,但感病患部位麻木痒痛,上方加蝉蜕5g。日1剂,水煎服,直至症状消失。心得体会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医宗金鉴》曰:“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此属肝、心二经风火。”“蛇串疮,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其认为发病与肝、心二经风火,与脾、肺二经湿热有关。据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更多与肝、脾关系密切。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热上蒸,复感风邪;脾胃湿热,循经上蒸,复感风邪。因此,火毒内蕴,感受风邪为本病病机特点。
治疗时,无论清肝泻火,或是清脾泄热,必须兼以祛风,使脏腑火热得清,风毒之邪以除,疾病方能痊愈。治疗本病所用龙胆草,味苦性寒,不宜过服,过则伤胃中升发之气。凡气虚、血虚、胃虚脾弱、无湿热实火者,当慎用,甚至忌用。
本病局部使用季德胜蛇药片和丁卡因,前者为治疗毒蛇咬伤之要药,具很强清热解毒作用,后者为表面麻醉剂,将药片适量研末加入丁卡因调匀外搽,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痛效果,尤其对于局部疼痛剧烈者,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