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的深浅及其注意事项
针刺治疗,主要是通过用针刺激人体局部经络穴位,来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物质能量循环的快慢节奏,或者放出污血、邪气等疏通循环通道等手段,来去除病邪,治疗疾病。
所谓的病邪,通常是指人体局部细胞组织在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不良病变,即炎症血气团。
大多数病邪,在初期并不会让人体产生明显的疾病症状,只能通过脉搏、面色等处的细微变化才能查知。当患者出现疼痛等明显症状时,往往病邪已经传变发展较长时间了。
病邪所处的部位,有浮(浅表)有沉(内里),因此,在针刺治疗时,进针部位也有浅有深,要根据病邪所处的具体部位深浅决定进针深度,进针过深或过浅都会出现问题。
进针过深,则伤气于内;
进针过浅(不及),则致气臃于外,气血臃肿堵塞,就会产生新的病邪。
因此,针刺治疗时,进针深浅不适当,是针刺的大忌,浅深不得,反为大害,使五脏功能失调,成为后续大病的致病诱因。
总的来说,适合针刺治疗的疾病,可按病邪所在部位深浅分为七大类:
1、病邪在毫毛腠理;
2、病邪在皮肤;
3、病邪在肌肉;
4、病邪在血脉;
5、病邪在筋经;
6、病邪在骨;
7、病邪在髓。
针对以上七大类疾病,针刺治疗的注意事项:
1、病邪在毫毛腠理
治则:
应浅刺毫毛腠理,不可伤及皮肤。
误刺危害:
皮在毫毛腠理之下,为肺之合。
若针刺时误伤皮肤,则有可能导致肺系统功能失调,在秋季肺负荷最重的时段,患者就可能患温疟病,症见簌簌然而寒慄。
2、病邪在皮肤
治则:
应浅刺皮肤,不可伤及肌肉。
误刺危害:
肉在皮下,为脾之合。
若针刺时误伤肌肉,则有可能导致脾系统功能失调,在一年中四季之末各18日,共为72日的时间段内,即辰、戌,丑未之月,脾系统负荷最重时段,患者就会出现腹胀、厌烦、不嗜食的症状。
3、病邪在肌肉
治则:
应直刺肌肉,不可伤及血脉。
误刺危害:
脉在肉中,为心之合。
若针刺时误伤血脉,则有可能导致心功能失调。在夏季心系统负荷最重时,患者就会出现心痛等症状。
所以,动不动就喜欢挂水的患者,血脉最易受伤,心脏病患病几率大增。
4、病邪在脉
治则:
应直刺脉,不可伤及筋经。
误刺危害:
筋在肉中,不同于脉,为肝之合。
若针刺时误伤筋经,则有可能导致肝功能失调,在春季肝系统负荷最重时,患者就可能出现发热,经筋迟缓等症状。
5、病邪在筋
治则:
应直刺筋经,不可伤及骨。
误刺危害:
骨在筋下,为肾之合。
若针刺时误伤骨,则有可能导致肾功能失调,在冬季肾系统负荷最重时,患者就可能出现肿胀、腰痛等症状。
6、病邪在骨
治则:
应直刺骨,不可伤及髓。
误刺危害:
髓在骨内,为骨之充,精之属,处于人体最深层。
若针刺时误伤髓,则有可能导致人体物质储备功能失常,出现阴虚之症,患者表现为形体干枯销铄,小腿上部近膝盖处(胻)酸痛,身体懈怠无力,不能举动(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