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弟子寻找穴道之法

中医学用针、灸、药各种方法治病。可是我们都知道,用药是专家的事情,针灸也是专家的事情;如果不是专家能不能学习针灸呢?赤脚医生古时候就已经存在,他们要学习找穴道的方法并不容易,于是古时的圣人就教一些简单明了的方式找穴,把针灸的最精微之处,用各种简单的方法教给了一般的人。

什么是穴位?

现在中医知识越来越普及,很多网友说起中医来头头是道,提起哪些穴位都有哪些治疗作用似乎比专业大夫还懂得多。但是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了如何取穴,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并不像平常大家所理解的按尺寸去量取某一点来取穴。

穴位是一种比较通俗的叫法,在《黄帝内经》里它应该叫做“气穴”、“气府”,也叫“骨空”、“会”等。

现在的教科书一般把它称为“腧穴”,其中“腧”是运输的意思,它跟运输的“输”是相通的,这是一个通假字,因为加上肉月旁,代表是人体上的。

“穴”本身有空间的概念。“气穴”、“气府”是指气所居住的一个空间。以前有“穴居”这个词也能帮助我们理解穴的含义,在《易经》里就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的记载。

所以“穴”古时是指居住的房屋。另外墓穴、洞穴也有空间的概念。

那么穴位应该如何寻找呢?

《黄帝内经》里说的很清楚,在《素问•离合真邪论》里对穴位的寻找方法是这样说的:“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大概意思就是说,在针刺、点穴或者灸疗之前,要用手去寻找穴位,只有这样才能找得准确。

为什么要这样找呢?寻找穴位,好比合谷穴、曲池穴,寻找的是这个部位,并不是在身体上找一个坐标,找一个点。正所谓“陷者中”,或者叫“陷者之中”。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找曲池穴,将手臂弯曲,找到肘横纹的尽头,用手一按,能感到有一个凹陷,在这个凹陷中间就是穴位。

我们说穴位是有范围的,大家用手去找,找到以后手下会有感觉。

1、一般正常的腧穴按着感觉是有弹性而且柔和的,而病变的时候,那个地方会变得很僵紧,甚至内部有筋结。

2、这些有经验的大夫就会感觉到,所以经常可以听到“穴位满了”这种话。什么叫“满了”?穴位本来是凹陷,是有空间的,是能够融入的,而紧张以后,经筋就出现异常,穴位就满了,这说明有邪气侵袭。

3、病人自己也会有感觉,《灵枢•五邪》里这样描述:“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就是说用手用力按某个位置,病人会感觉到很舒服,那么就可以在这里扎针或者按摩了。

4、我们首先要明白腧穴是有范围的,我们要先找到一个凹陷,然后在这个凹陷里面去找,此时我们手下会有感觉,病人也会相应的感觉,有的会觉得舒服,也有的会产生疼痛的感觉,或者两种情况皆有。

5、当我们把穴位的大概位置找到以后,然后在这个范围之内去找具体的腧穴,这就需要用手去摸,问病人的感觉或者靠自己感觉,最终找到准确的穴。只有这样,当我们点穴、针刺或者做灸疗时效果才能好。

人体穴位的定位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从专业中医书籍上找到穴位定位的书面描述,有一定的现代解剖学基础知识,再结合经络学介绍的一些穴位定位法,综合起来就能够准确找到穴位了。

人体腧穴各有自己的位置。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法有骨度折量法、体表标志法和手指比量法。

在人体有一些固定的明显标志,以这些固定的标志来定位取穴的方法就叫体表定位法。比如鼻尖上面就是素髎穴;两个眉头中间是印堂穴;两个乳头中间取的是膻中穴;肚脐眼就是神阙穴等。

骨度分寸法是以人体上的骨节作为主要标志,用来测量人体身上各个部位的长短、大小,并且依照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一个标准。比如前发际正中到后发际正中为12寸;两侧的前额发角之间为9寸;两乳头之间为8寸;胸剑联合中点(剑突)至肚脐为8寸;肘横纹到腕掌(背)侧横纹为12寸;腘横纹至外踝尖为16寸。要重点说明的是,骨度分寸法里面提到的“寸”,并不是日常丈量的尺度单位,而是指“等分”。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每一等份就是一寸,都按此标准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

还有一种方法叫手指比量法,是以自身的手指为标准,用来度量取穴,这种方法也叫同身寸。

比如足三里穴,以外膝眼为起点,用手指比量法,往下量手掌4指(3寸),就能定位出一条横线;在小腿前面我们摸到的裸露在皮下的骨头就是胫骨,在胫骨的外侧取1横指(1寸),就是一条纵线,横线与纵线的交点就是足三里穴了。

还有一些简易取穴的办法,比如双臂屈曲,自然下垂并夹紧胸壁,肘尖正对处是章门穴;握拳,中指指尖按压处就是劳宫穴。诸如此类的穴位相对能更容易准确定位。

对于大多数穴位来说,按照以上几种方法,都能够准确找出具体位置。假如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就只能求助专业的中医医生了。

■ 骨度折量法

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成若干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为一寸。

如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上巨虚在外膝眼下6寸,可根据屈膝时外膝眼至外踝中点连线分为16寸(16等分)来取定。

因其大都以骨骼来衡量,所以称骨度折量法。

■ 体表标志法

是以人体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脐窝、骨关节和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标志来确定腧穴部位的方法。

如两眉之间取印堂穴,两乳之间的中点取膻中穴等。

■ 手指比量法

是用手指或手指的某一部位作为比量腧穴部位的方法。

其中,用中指中节两端横纹头之间距离(屈指时)作1寸的,称中指同身寸法。用拇指指节横纹两端之间距离作1寸的,称拇指同身寸法。用食、中、环、小四指相并作为3寸的称一夫法。

注:“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时,请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找穴位的窍门

穴道,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

1.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2.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3.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4.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5.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

取穴要领

临床取穴常以骨度法为主,再结合其他取穴方法。同时还必须注意患者的体位、姿势,并且要上下左右互相参照。

取穴的原则要领大致可以归纳为:

1.按照分寸,做到心中有数

2.观察体表标志定穴

3.采取适当的姿势取穴

某些穴位应采取坐姿取穴,而某些穴位则以卧式取穴为宜;有些穴位应伸直肢体取之,而有些穴位则应屈曲肢体取之。临证时还须依具体情况而定。此外,还可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

4.取五穴而用一穴,取三经而用一经

古人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必正”之说。意思是说,正确的取穴方法,是取某一个穴位时,必须要了解它上下左右的穴位;定某一经时,必须要参照其周围几条经脉的循行。这样全面参考才能正确地定位取穴。

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

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

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动脉的搏动等。

一般的人只要对医术有兴趣,就可以很快的跟师父学到针灸的一招半式,也可以治很多的病。找到了穴道,可以用艾草去灸、用针去扎、或用手指去按摩,许多的病也都很快可以治好了。如此一来,名医的工作量便可以减轻了。如此代代相传下来,也传出了一些很特殊的找寻穴道的方法。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个穴道叫做“阿是穴”,阿是穴是唐朝孙思邈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里头所记载的。

什么叫“阿是穴”呢?就是有病的时候,在病灶的周围附近,可以用手指压按而找到一个特别痛的点,用手指压到的这个点痛点就是“阿是穴”。因为用手指压按到那个痛点的时候,病人会叫:啊…啊…啊…是…是,因此就特别把它叫做“阿是穴”了。阿是穴又叫做“天应穴”,为什么叫“天应”呢?就是有了那个病,相对应的就出现了那个穴的意思。

很奇妙的是,人生了病,在身上就相应地出现一个可以把病治好的穴,所以,算做是老天爷给的吧,就把它叫做“天应穴”了。

关于经筋病的治疗

在《灵枢•经筋》篇里面有一个治疗原则,很简单的一句话:“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1、这句话先解释一下,这样大家才能更好地理解。“燔针”就是指烧热了的针,实际上就是火针。“劫刺”,劫是抢劫的意思。

就是说医生操作时要很快地扎进去,又要很快地出来。举个通俗的例子,就跟劫匪抢劫银行一样速战速决。

2、“以知为数”解释起来较为复杂一些,简单点说,就是针刺治疗的强度要以出现针感作为标准。

3、“以痛为输”,输与腧是通假字,实际上是腧穴的含义,就是说针扎的部位是以病人所述疼痛的地方作为腧穴,也就是在痛处取穴。

4、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古人认为,尽管十二经筋有各种不同的病变表现,治疗原则却是基本一样的。

它不像常规的那种治疗方法去找经络、找经穴那么麻烦,而是相对简单方便得多,只要找到病人痛的地方扎火针,扎到有针感就可以了。

5、所以我们老百姓日常的保健按摩完全可以用以指代针,效果可能会差一点,但是很安全,很方便自我操作。

治疗经筋病的取穴方法,从唐代开始叫做“阿是之法”。

1、“阿是”唐代的吴语,今天江苏人仍在使用,就是“是吗?”的意思。当你按病人某个部位他觉得很舒服或者疼痛,然后你会问他“是吗?是吗?”病人回答说“对,就在这里”,这是“阿是”的真正含义。

2、阿是之法“不问孔穴”,所取的穴位叫做“阿是穴”,这些穴位有可能会和十四经穴重叠。比如说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他的阳陵泉穴位会痛,在阳陵泉下面的一个阿是穴也叫胆囊穴也会痛。

阑尾炎患者,你在他的足三里穴,还有足三里穴的下边找阿是穴,又叫阑尾穴,也都会有敏感的敏感点。

3、过去针灸教材把“阿是”解释为将病人按得“啊啊”直叫,然后答“是!”,这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

4、据我临床的观察发现,病人有时候痛的地方按着却未必痛,但是多数情况下病人说痛的地方按上去是会痛的,但常常按上去也是会很舒服,所以阿是穴是一个很宽泛的范围。

不光是阿是穴这么取穴,几乎所有的腧穴都应当这样取,这便给我们按揉穴位治疗疾病提供了很方便的操作方法。除了阿是穴以外,还有一些要用比较麻烦,但是一定找得到穴道的方法寻找。《针灸大成》选了一些《医学入门》的穴道,例如四花穴、膏肓穴、骑竹马穴、灸劳穴等。 一、崔氏取四花穴 寻找四花穴的方法,称为“崔氏取四花穴”。“四花”顾名思义,就是有四个穴。怎么取呢?先讲解剖的位置,膝盖后边的软肉称为“腘”,腘的中间有个穴叫“委中穴”。拿根绳子从脚的大趾经过脚底下,量到腿后跟,继续将这根绳子的另一头拉到腘,量到委中穴,就利用绳子的这个长度。拿着这个长绳子,取它的中间点,放在脖子上,喉头处的天突穴位,然后把绳子往身体的后边垂放下去,吊在后头,两个点所交会的地方,用墨笔画个记号。另外再取病人的嘴长度,也就是一个“口寸”,可以令病人坐好,把嘴闭起来,嘴不要用力,量嘴的最左嘴角到右嘴角的长度,用尺或蔑片,量度的长度,剪成一个方正的纸,从纸的中间穿个洞,洞就放置于刚才用墨点做的记号上,纸的四个角所碰触的位置即是四花穴。中国早期的女人有绑小脚的习俗,如果是绑小脚的,就不能用这个方式量的长度了。针灸家还有另外的方法度量。从肩部锁骨与手臂之间的“肩(骨禺)穴”,量到中指的尖端,用这个长度也可以。笔者自己曾经试过,两个长度一样。四花穴用来干什么呢?它可以治疗“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尪羸痼疾。”五脏中的任何一脏生病,因为病程拖久了还不愈,就成了难治的慢性病,称为“劳”病。“肝、心、脾、肺、肾”都可能得劳病,就是“五劳”。人的情绪不良可以致病,太过度时,就能致“虚损”;虚损会伤到“精、神、魂、魄、智、意、志”等,叫做“七伤”。得了慢性的劳病,就会气虚。尤其是阴虚的病人,常会有下午发烧的现象,叫做“潮热”,用温度计量出来的温度并不很高,可病人自己却会觉得非常热,好像从骨头里散出来似的,所以叫“骨蒸”。劳病的人,以肺部为最多,过去常叫“肺劳”,肺劳的人,一般都有潮热骨蒸与咳嗽痰喘的毛病。四花穴就可以被用来治疗“五劳七伤”。四花穴也可以治“尪羸痼疾”,尪羸,就是人病了,很瘦、很弱,多半和他的慢性的、久而不愈的病有关。用以上方法量度,找出四花穴后,以它们灸治疾病。依照针灸的临床,这四花穴就是“胆俞”和“膈俞”。胆俞长在第十椎两旁各一寸半,膈俞就在第七椎旁开一寸半,一共四个穴。 二、膏肓穴 再来介绍一个用简单方式找“膏肓”穴法。“病入膏肓”是用以形容非常难治的病情,而“膏肓”穴,就在第四椎的脊柱旁开三寸,在肩胛骨的旁边。让病人坐在地上,把两只腿卷曲起来,膝放在胸前,再用手围住自己的膝,可以把背部肩胛骨这位置打开,就可以在脊椎上触摸,摸到第四椎后,再往下一分,也就是第五椎向上两分那个地方,用墨把它点个记号,然后从这个点往旁开约三寸的位置,就是“膏肓”穴。在膏肓穴用力压按,病人会感觉到手指头很痛,就是真正穴位的所在。在这儿可以灸百壮到千壮。做一个比米粒还小的三角锥状艾粒,在上面以火烧灸,每灸一炷艾粒叫“一壮”,膏肓可以用艾粒灸百壮到千壮。因为膏肓穴在胸口的后方,灸了以后可能会觉得气壅盛往上,可灸气海、足三里,火就会从上面被引下去。气海穴在肚脐下面,而足三里在膝盖骨的下方。膏肓穴可用以治疗阳气极度不足的现象,叫做“阳气亏弱”。还能治“诸风痼冷、梦遗上气、呃逆噎膈、发狂”。古人讲灸膏肓穴后,切不可纵欲。 三、骑竹马穴 再讲一个很特殊的穴道,叫“骑竹马”穴。男左女右,用竹蔑从臂肘弯处的横纹量到中指的长度,截断竹蔑。又用竹蔑量度同身寸一寸。同身寸就是男左女右,手中指卷曲起来所形成的两个横纹,两个尽头的距离长度。让病人脱去衣服而且像骑马一样,跨骑在一根竹竿子上。跨定后,两个人慢慢的抬起竹竿,让病人的脚离地约三寸,两旁还有两人将他扶定,用前面所量的长竹蔑,贴定竹竿,并且竖起来,从尾骶骨贴着脊柱量到蔑的尽处,再用笔墨点个记号,从这个记号向两旁各开一寸(半),就是穴道的所在,灸七壮。这个穴依照《针灸聚英》说,应该是一寸半,为膈俞和肝俞穴道才是。这个“骑竹马”穴,被用来专治疮痈和颈脖子处的淋巴结核等病:“痈疽恶疮、发背疖毒、瘰癧诸风”。 四、灸劳穴 再来看一个叫“灸劳”的穴道。劳就是拖延很久也不愈的病,也就是长期的慢性病。“灸劳穴”可以治疗手脚心热、盗汗、精神困顿、骨节疼痛、先发咳嗽渐渐吐出脓血、肌瘦面黄、吃的少而且无力等等。让病人坐正直,用一根长长的草或一根绳子,男左女右从脚的中指尖,量过脚心下,向上到“委中”穴,截断那根草或那根绳子,之后用这根草从鼻尖量,经过头正中,分开头发,量到脊,草的尽头处用笔墨点个记号,再用另一根草一条,量一个口寸,用这个口寸的长度挨着墨点向两旁开的尽处就是灸劳穴道。

在这个穴道灸,随着病人的年纪加一的壮数,例如病人三十岁,就用三十一壮。因这个穴应该就是心俞穴,心主血,所以灸之有效。看了上面的介绍,我们就发现,中医古时候的智慧,不需要什么大道理,也没有什么知识的框架,而是由民间慢慢的流传下来,让后人慨叹之余,充满了对祖先的敬仰。

取穴并不难

说了这么多,我们明白了:噢,原来穴位是一个范围,一个空间。所以按揉的时候,我们的手指实际上就可以覆盖整个的穴位,不需要去慢慢仔细考究具体在哪个点。

了解了“阿是之法”和“阿是穴”后,大家取穴就不是件很难的事情,并不需要太多很复杂的理论,完全就是可以按照自己主观感觉为标准来取穴。

当经筋出现病变的时候,比如头痛、落枕、腰痛、腿痛等,我们可以找到身体相应的阿是穴按揉,也就是按上去很舒服,或者按上去有些疼痛的地方,如此操作就可以了。

具体按揉方法也不是很难,那先找到阿是穴,然后用拇指轻轻按压,然后逐渐增加力量,可以在一分钟内将力量加到最大。所谓最大是以被按摩者能够接受并舒适为标准,然后这个力量每个穴位可以按揉五到十分钟,具体根据病情而定,当然能有医师指导最好。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