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油调中药散的临床应用
赵炳南先生是现代中医皮肤外科的奠基人 和开拓者之一,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师古与创 新,依据患者的证型及症状,在传统中医外治的基 础上进行临方调配。其中,油调剂是其临床创新的 代表剂型之一, 由中药散剂用植物油或药油调和而 成,可随调随用,有清凉、解毒、止痒、收敛、保 护创面等作用,适用于浅在性急性炎症或有轻度糜 烂渗出性皮肤病。散剂是外用药的基本剂型之一, 由植物药、矿物药及动物药单方或复方组成,经过 研碾、水飞、炼、煅、炙、烧等方法成粉,再过细 箩,根据临床要求做成细面或极细粉[1-2] ,如祛湿 散、化毒散等。油剂分为单纯植物油和药油,前者 如芝麻油、花生油,后者系用植物油煎熬药物所 得,如甘草油,是将甘草及植物油按 1 ∶ 10 比例 配比,静置一昼夜,以文火煎炸至深黄色,离火滤 过,去渣备用,具有解毒润肤、清洁疮面的功效, 是临床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药油,以其调配不同 功效的中药散剂,用于不同皮肤病的治疗。
1、湿热证的外治 : 甘草油调祛湿散
临床中某些皮肤病可出现渗出、水疱及破溃, 赵炳南先生认为这些疾病在发展的某一阶段均有湿 热蕴肤的病机。如湿疹,属于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复感风、湿、热邪, 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 理,浸淫肌肤所致。脂溢性皮炎,多因内蕴湿热, 外感风邪,蕴阻肌肤,湿热上蒸而发。丘疹性荨麻 疹,因昆虫刺咬,或胎中遗热以致湿热内蕴。带状 疱疹因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先天性大疱性 表皮松解症,多因先天亏损,胎元不足或禀受胞中 遗湿、遗热、遗毒,复受外界搓擦而发。对此,可 应用甘草油调配祛湿散进行治疗。祛湿散由大黄、 黄芩、寒水石及青黛组成,大黄泻热毒、破积滞、 行瘀血 ; 黄芩为之使,其性清肃味苦阴寒,除邪燥 湿胜热 ; 寒水石禀积阴之气而成,气大寒,味辛 咸,配合咸寒的青黛,能除余毒邪热。全方发挥清 热、收湿、止痒、解毒之功效,与中医历代名家治 疗渗出性皮肤病的用药之法不谋而和[3] 。研究证 实,大黄[4] 、青黛[5] 对特定的球菌、杆菌 以及真 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并可通过减少白细胞介素的分 泌,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使炎症反应减轻。将甘草 油、祛湿散按比例调均,以无菌棉棒蘸取外涂于皮 损处,在保护疮面的同时,可依据皮损渗出量的多 少增加或减少祛湿散的浓度,依据症状变化及时调 整。因其特有的附着性及安全性,特别适合头皮、 颜面、耳廓耳道、颈、腋下、指趾缝及腹股沟等特 殊部位的皮损。
2、湿热夹毒证的外治 : 甘草油调祛湿散合化毒散
临床中部分皮肤病会有湿热夹毒的征象,以脓 疱、糜烂的感染性皮肤病多见。如脓疱疮,属肺卫 有热,脾胃有湿,外感毒邪, 内外相搏而致,其疱壁薄而易破,破后形成糜烂面,可自体接种传染。另如须疮,赵炳南先生称其为 “胡须顽湿” ,辨证 多为肺胃湿热兼感外毒,上蒸于口围而发病,见胡 须部出现丘疹、脓疱或结痂。再如足癣,间擦糜烂 型多因湿热下注或因久居湿地染毒而成。某些变态 反应性疾病,如急性期湿疹,证有湿热内蕴,毒邪 侵袭,在原有水疱、渗出的基础上并发感染,其中 金葡菌检出率可达 76. 67% , 同时还可检出表皮葡 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6-7] 。另有免 疫性或炎症性疾病,如多形红斑,赵炳南先生称其 为 “血风疮” ,因血热或内有湿蕴,复感风热或风 寒之邪,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郁于肌肤而发, 严重者可出现水疱及糜烂。天疱疮,属心火脾湿蕴 蒸,兼感风热暑湿之邪,致火邪侵肺,不得疏泄, 熏蒸不解,外越皮肤而发。
这种脓疱或水疱糜烂合并微生物感染的情况, 病机多有湿热夹杂毒邪,故将祛湿散与化毒散加入 甘草油中搅拌均匀外涂,这种油调剂也称祛毒油 膏,起到清热解毒、祛湿收敛的作用。其中,化毒 散是皮肤外科治疗黄水疮、湿毒疡、发际疮、疖、 痈、丹毒等疾病的常用药物, 由乳香、没药、 赤 芍、天花粉、黄连、大黄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 杀虫止痒功效。研究[8] 表 明,化毒散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假单胞绿脓杆菌和埃希氏大肠杆菌具有明 显的抑制作用。祛毒油膏在收敛祛湿的基础上增强 了解毒抗菌的作用,对脓性渗出及合并感染的皮损 尤为适宜。
3、积热瘀滞证的外治 : 甘草油调颠倒散
寻常痤疮及玫瑰痤疮属面部损美性皮肤病,病 机有共同之处,初期在于饮食不节,肺胃积热,复 感风邪,后期多有血瘀凝结之证。外用中药散是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中具有宣散破瘀功效 的颠倒散,正如记载 “颠倒散敷功效极,大黄硫 磺各 研 细, 等分再匀凉水调, 专 医 酒 齄 肺 风 刺”[9] ,此方不仅用苦寒的大黄清热解毒、活血祛 瘀,更有酸温的硫磺杀虫止痒、温散驱邪,寒温并 用,宣降有力。同时,以甘草油调配,既可增强清 热解毒之力,又可减轻颠倒散直接外涂后的刺痒、 灼热及干燥等不适。
现代研究表明,两种疾患各自病因中均有微生 物增殖感染导致的皮肤微生态失衡,寻常痤疮主要 与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马拉色菌相关,
玫瑰痤疮与幽门螺旋杆菌、毛囊蠕型螨、芽孢杆菌 及肺炎衣原体相关[10 -11] 。在各自表现的丘疹、脓 疱中均有毛囊周围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 润[12 -13] 。颠倒散中的硫磺与皮肤接触后,可形成 硫化氢及五硫磺酸,具有杀灭真菌及疥螨的作 用[14] 。大黄中含有的大黄酸对幽门螺杆菌、葡萄 球菌、链球菌等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还可减少白 细胞介素 6 、 白细胞介素 1 β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 等 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显著减少免疫细胞迁移,发 挥强大的抗炎作用[15 -16] 。可见此方配伍对于感染 及炎症的治疗相辅相成,避免了抗生素覆盖不全以 及耐药的不足。
4、讨论
赵炳南先生治疗皮肤病强调外治法的辨证论 治,即辨明病性的阴阳、病位的深浅、病势 的缓 急,在外用药的使用方面更加独树一帜,常用品种 包括散剂、软膏、药油、水浸、酒浸、醋浸、药捻 等近 80 种。其中, 以甘草油作为赋形剂、 中药散 作为溶质的油调剂在中医皮肤科临床广泛应用,分 析其具有以下优势 :
1) 可临方调配。此剂型使用 灵活,根据渗出量的多少,可进行溶质浓度的调 配,稠厚与稀薄对应不同的皮损情况 ; 依据皮损局 部感染情况及炎症程度,可随时加入相应治疗作用 的药物。
2) 增加附着度。对于弯曲、褶皱等特殊 部位的皮损,单纯使用中药散外涂或水调均易脱 落,影响疗效,而使用甘草油作为赋形剂后,增加 了药物对皮损位置的附着度,可保证治疗浓度及时 间。
3) 良好的涂展性。赋形剂是影响药物透皮吸 收的重要因素之一,甘草油与中药散调和后有良好 的涂展性,可增加接触面,易于吸收[17] 。
4) 减轻 皮损刺激。某些中药散直接外涂皮损会产生刺激症 状,甘草油则可缓解刺激与摩擦,保护损伤面并促 进表皮形成[18] 。
5) 覆盖全面,减少耐药。甘草油 调中药散属纯中药制剂,对复合微生物感染有较好 的覆盖面,并可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使用时应注意 以下原则 :
1 ) 用于调配的中药散需过 120 目筛。
2) 尽量避免选用有毒性 的 中药,如水银、 红升 丹、轻粉、雄黄等。
3) 中药散作为溶质的浓度以 30% ~50% 为宜。
4) 因本剂型容易氧化酸败,故 需现用现配,不宜存放过久。
总之,赵炳南先生所 创制的甘草油调中药散,符合中药外治临方调配理 念,将纯中药的诸多优势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能够对影响皮肤病治疗的众 多 因素 ( 疹型、 部位、 季节、性别、刺激、过敏、用法等) 变化及时作 出调整,使治疗用药最大限度地符合每个患者的实 际情况,达到不断提高疗效的目的,值得进一步的 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