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别病初传否之大法
论病初传否之大法
【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临床指导】
审察太阳病是否传变,其关键点并非严格遵循《素问·热论》所言的病变日数,而是由病人个体差异所决定的。假设个体内在脏腑未曾紊乱或宿疾未发,表邪难以寻觅内传之机,太阳病便不会发生传变;若个体存在脏腑失调或宿疾,又或外感邪气较重,病邪便有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传变。至于其传入何脏腑,则视个体的失调或宿疾情况而定,尚无固定的传变规律。
仲景曾言“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暗示此病变可能出现在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部位,欲明确病变具体部位,还需结合具体病症进行详细辨证。若少阳素体有失调,病邪可能侵入少阳,若是其他脏腑,则病邪可能传于其他脏腑。
太阳病是否传变,决定条件在于个体内在脏腑有无失调,而非病变的日数。然而,辨识病变的日数对准确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文中以伤寒论邪气,以太阳论正气,其正气受邪气所侵,是否发病,决定条件并非邪气,而是正气强弱与盛衰,以及正气与邪气斗争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辨“脉若静”,既可能意味着邪气侵入太阳而未发病,也可能表示邪气在太阳而未传入于里。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理解与灵活辨识能力,方能掌握仲景辨证之真谛。
【古今医论】王付《伤寒内科论》:“本条论病传与不传,其重点不仅示人病之传否,且更在示人辨病传与否当密切注意素体。也就是说:邪之所以传入太阳或脏腑,是因为其夙有失调所致。通过本条辨析,足可知仲景辨证以法不尽证,示人以活法,能明乎此者,则对本条所论思过半矣。”
论病不传之大法
【原文】伤寒二三日, 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8)
【临床指导】
本条是仲景对《素问·热论》日数理论的扬弃。他发扬了临证辨日数的临床意义,抛弃了日数传变的机械格式。因病的传变与素体密切相关,病邪传变仅仅是一个条件,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在临床中,太阳病有一日即发生传变的,如第4条所论,也有十余日始终不发生传变的,如37条所论。可见,决定疾病传变的主要条件是病者素体及病证表现特征。
仲景从临床实际出发,提出辨证要以脉证为准则,病传否与日数,仅是辨证中的一个参考条件,不可作为辨证的依据。且不可局限于《素问·热论》论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的错误论断。仲景明确指出:“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是对《素问·热论》日数理论则有所抛弃,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即辨日数是预测邪正斗争趋势及其或向愈或变化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且不可拘于日数以论传否。
【古今医论】沈芊绿《伤寒论纲目》:“阳明少阳二经之证,至二三日不见,可知其脉仍浮紧而亦不变,此亦但据证而知之也。可见,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以次相传之日数, 未可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