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中医治疗
何为胃癌
胃癌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部位包括贲门、胃体、幽门。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胃癌居新发癌症的第4位,死亡居癌症死因的第2位。胃癌地区分布有明显差异,高低发区发病率相差近10倍,高发地区包括日本、中国和中南部美洲的大部分地区。
胃癌是指发生在胃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2007年,美国胃癌的新发病例估计超过21260例,因胃癌死亡的人数约为11210例。
我国胃癌死亡率调查显示:男性40.8/10万,女性18.6/10万,男女之比为1.9∶1,分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2~7.9倍和3.8~8.0倍。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晚期。全球每年新发胃癌93.4万例,其中有近40万例在中国。
35岁以下胃癌死亡率较低,35岁开始死亡率明显上升,直至80岁组。全世界胃癌发病率最高是日本,最低是北非和梅拉尼西亚。
我国胃癌死亡率的上升,主要由于乡村胃癌发病的上升,除人口年龄结构因素外,是否与人群吸烟率上升、诊断技术提高、医疗服务改善等原因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同一地域内人群胃癌发病率、死亡率时间明显变化的现象表明,在众多影响胃癌发病的因素中,可改变的环境因素作用十分显著。
胃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酸化合物、幽门螺旋杆菌、饮食及遗传;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手术后残胃以及胃黏膜巨大溃疡等被视为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有直接关系。胃癌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腺癌,其他常见的有腺鳞癌、鳞癌和未分化癌。
胃癌的流行病学特征表明,环境对人类肿瘤发病的影响十分显著,主要有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群比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群容易患胃癌,胃癌在发展中国家较为高发,在发达国家低收入人群中发病较多,可能与经济条件差的人群更容易暴露于胃癌致病因子较多的环境中,亦可能与缺乏胃癌保护因素有关。
经常食用盐渍、焙烤、烟熏等方法保藏或制作的食品,如腌肉、熏肉、咸鱼、咸菜等,可增加患胃癌的危险。
饮水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与胃癌发病呈正相关,吸烟可增加胃癌发病危险。食用生的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植物纤维素的食品可以降低胃癌发病危险。内在因素有遗传因素,在胃腺癌的两种组织学亚型中,肠型源于胃上皮萎缩或肠化生,多见于男性和老年,是胃癌高发区主要组织学类型,也可能是高发区环境致病因子作用的结果。
弥漫型则多见于妇女和年轻病人,发病率没有地区差异,遗传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胃癌患者亲属的胃癌发病率显著高出于正常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发病率也较高。
胃癌的发生和血型有一定关系,调查表明:胃癌病人中A型血的人较一般人群高,在A型血的人群中患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比例高于其他血型的人群。
生态学研究还显示血浆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的水平与胃癌死亡率呈负相关。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增加胃癌危险性,相关研究显示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癌死亡率呈正相关,已经有较足够资料显示幽门螺杆菌是人类致癌因子之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疾病,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也可以认为是胃癌的一种癌前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上升,慢性萎缩性胃炎若合并肠上皮化生,则与胃癌的发生关系更加密切。
肿瘤侵至浆膜外,可沿腹膜种植。癌细胞脱落到腹腔或盆腔,如腹膜广泛种植时则称为癌性腹膜炎,盆腔种植多见于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蔓延侵至邻近脏器如食道、肝脏、胰腺等。胃癌细胞还会沿着淋巴引流的顺序进行扩散,在胃壁各层特别是黏膜下层和浆膜层有丰富的淋巴网,为淋巴转移提供了条件。
血行转移多见经门静脉转移至肝脏,其次是肺、骨,也可以转移至肾上腺、肾、脑和皮肤等等。
早期胃癌的症状无特异性,与胃炎和溃疡病相似,就诊时最常见的主诉是上腹不适、疼痛和消化不良。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明显症状,如上腹部不适可从开始的进食后饱胀感伴隐痛逐渐发展为较严重的持续性疼痛,厌食伴轻度恶心也很常见,常有黑便史、偶见呕血,贫血较多见。
体重减轻者高达60%以上,肿瘤侵及贲门时可出现梗噎或吞咽困难,侵及幽门时可导致幽门梗阻出现呕吐宿食。腹部出现肿块及转移淋巴结时,大多已属晚期。
本病诊断除根据临床表现外,主要依靠X线和纤维胃镜活检确诊,特别是胃镜的广泛应用,可发现早期病例,阳性率达80%~90%。早期胃癌在胃镜之视下可见局部黏膜的色泽深浅的改变,或黏膜的粗糙不光滑。进展期胃癌可见到病灶浸润的面积比较大,形成巨大肿块或不规则息肉样,肿瘤面容易坏死出血,形成糜烂或溃疡。
胃癌的中医治疗原则
本病属于中医胃反、反胃、积聚等范畴,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肾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六淫外侵,七情受困,或饮食所伤等原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同时疾病日久,脾肾阳虚,无法腐熟水谷,致饮食停留,阻碍气机,气滞血瘀,痰湿内阻,致生此病。
中医治疗胃癌的原则和方法
扶正治疗与抗癌祛邪相结合:胃癌的治疗,基本上可归纳为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
究竟以扶正为主,还是祛邪为主,必须首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清虚实,然后立法处方。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扶正就是增加人体的抵抗力,即应用补法,如益气健脾,补肾养阴。祛邪就是消除肿瘤这一病变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即应用攻、清法,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对于早期病变,邪气猖獗但正气不衰时,以祛邪法为主,还应辅助正气。对于晚期患者,久病体虚,精气耗伤,正气虚弱,以补法为主。一般情况下正虚邪实,正不胜邪,则采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法则。
手术、放疗及化疗都是抗癌祛邪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但这些方法的目标完全是着眼于消灭肿瘤病灶和癌细胞,而且对机体的抗癌能力和脏腑功能都有影响,常给患者带来明显的不良反应,损伤了人体的正气,这显然是中医治疗肿瘤所忌讳的,因而在抗肿瘤治疗中必须保护机体的抗癌能力,给予扶正治疗,在这方面中医药具有独特的效果,不但可以减少放、化疗的不良反应,防治并发症和后遗症,而且还能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癌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一个肿瘤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如何,治疗后是否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预后怎么样,绝不单纯是局部组织的演变,而是全身多种综合因素的较量,肿瘤与宿主之间互相斗争的结果,可以是已有肿瘤的消失,也可以是长期相持不下,难分胜负,较量后胜于机体使肿瘤增大扩散。
从恶性肿瘤治疗的开始,就应当是全身性的,即使是对一些早期的恶性肿瘤,在治疗局部病灶的同时,也应当同时注意整个机体对肿瘤防御和抵抗能力的改善。
早期的胃癌,局部控制相对来说是首选和主要治疗手段,但应兼以全身整体治疗以调节患者的内环境。晚期患者或已无法接受局部治疗者,应以全身整体治疗为主。
但在局部病变的发展给全身带来了严重威胁时,局部的处理仍是主要矛盾,如晚期肿瘤压迫和疼痛剧烈时,局部的姑息性放疗有时也能给患者带来安静和改善。以中西医结合观点来说,手术、放疗等针对局部癌灶组织的治疗属于局部治疗,同时,应全身用中药从整体上加以调整,做到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局部治疗必须服从整体治疗,整体治疗必须兼顾局部因素,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近期治疗与长远安排相结合:胃癌治疗应是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治疗,要根据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不但要追求近期疗效,而且还要考虑疗效的巩固、复发和转移的预防,以及长期的康复,所以说肿瘤的治疗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有时甚至是终身的。根据患者病情,由专业医生或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一个长期的治疗和康复计划,并逐步实施,这在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对胃癌的治疗方法,早在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已有论述,认为“其病难治”。后世《景岳全书》中曰:“治反胃之法……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
”现代多以辨证施治结合某些抗癌中药治疗,常能收到较好疗效。其目的在于改善全身症状,以利于手术进行和术后恢复,或配合放疗、化疗,以减轻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并增效作用,提高近期和远期疗效。对于失去西医根治机会者,可减少痛苦,提高生命质量,提高远期生存率。
中医治疗胃癌的方法大致与上述理念相同,辨证精当,疗效更佳。根据不同证型,治法各具特点。病案1证属脾虚内热,瘀毒内阻,治以化瘀解毒,健脾清热;病案2证属脾胃虚弱,痰毒瘀阻,治以健脾益气,化痰消瘀。两例病案虽然具体治法不尽相同,但是治法内涵却是完全一致的,即补通兼施,具体来说就是健脾益气,健脾的补法与化瘀祛毒的消法并举。
中医认为胃癌的发生多因忧思恼怒,情志不遂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肝胃不和;或者正气不足,尤其是脾胃虚衰,加之情志、饮食失调,痰凝气滞,热毒血瘀交阻于胃,积聚成块而发病。
胃为水谷之海,胃癌发病与饮食关系尤为密切。饮食失节,或食用亚硝胺及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质的食品和水,食用发霉的酸菜、干咸鱼、鱼肉的熏制品,食用多次煎用的食油煎制品,食用多农药污染的食品,饮服色素含量过高的食品,或食物中缺少蔬菜和维生素,居住环境水土缺少某些微量元素等,均易诱发胃癌。
胃癌属于中医“胃脘痛”、“噎膈”、“痞满”、“呃逆”、“积聚”、“反胃”等范畴。《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隔塞闭绝,上下不通。”《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膈咽不通,食饮不下。”《难经·五十六难》曰:“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丹溪心法》曰:“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引,食物难入,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良久复出,名之曰膈。”《景岳全书发挥》曰:“膈者在胸膈胃口之间,或痰或瘀血或食积阻滞不通,食物入胃不得下达而呕出,渐至食下即吐而反胃矣。”
《景岳全书·卷二十一·反胃》:“治反胃之法,当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功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中医学认为人体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和感受外邪等影响脾胃,致脾失健运,胃腐熟水谷功能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则气滞、血瘀、湿停、浊聚、痰结、毒热诸证均起,其中以气滞络瘀、浊毒内蕴为基本病机。
《内经》提出的“阳道实,阴道虚”,揭示了阳明发生病变后向阳、热、实方向转化,而太阴则向阴、寒、虚方向转化的基本规律。《伤寒论》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癌毒阻滞,产生痰浊、瘀血、湿浊、热毒等,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于胃,导致气滞络瘀、浊毒内蕴、邪毒盘结之邪实与气阴两伤之正虚相互兼夹,造成病机复杂的情况。故胃癌的本质是气滞、血瘀、湿停、浊阻、热毒相互交结,致浊毒内蕴。
根据不同病因病机,胃癌的中医辨证治疗分为四种类型。
1、肝胃不和型
主要表现:胃脘胀满或疼痛,串及两肋,嗳气陈腐或呃逆,纳食少或呕吐反胃,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舒肝和胃,降逆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2、痰湿结聚型
主要表现:脘腹满闷,食欲不振,腹部作胀,吞咽困难,泛吐黏痰,呕吐宿食,大便溏薄,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导痰汤加减
3、气滞血瘀型
主要表现:胃脘刺痛拒按,痛有定处,或可扪及肿块,腹满不欲食,呕吐宿食,或如赤豆汁,或见黑便如柏油状,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4、脾肾两虚型
主要表现: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泛吐清水,面色萎黄,大便溏薄,神疲肢冷,舌质淡,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暖胃
方药:理中丸合六君子汤加减
呕逆的中医治疗
癌肿发生于幽门前区者常伴有幽门梗阻,或扩展至贲门者则有进食梗阻或进行性吞咽困难,呕逆,表现为恶心,呕吐,嗳气,泛酸,呃逆。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治宜保和丸加减;呕吐浊痰涎沫者,多由痰饮中阻,治宜小半夏汤合灵苓桂术甘汤加减;呕吐清水,多属胃寒,治宜丁香柿蒂散加减;呕吐苦水、酸水,多属胃热,治宜橘皮竹茹汤加减。
如胃癌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或胃癌患者化疗后出现呃逆症状,可在辨证口服中药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特色操作治疗。
(一)针灸治疗,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丰隆、太冲等穴位,针刺20分钟,每7天1疗程,起到健脾和胃、理气化痰、散结止呕之功效。
(二)耳针治疗,选脾、胃、肝、腹、耳中、神门、交感、皮质下反应点,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1疗程。
(三)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6、维生素B1各2ml取膈俞作穴位注射,可治疗胃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及顽固性呃逆;或取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山莨菪碱各10mg,可治疗顽固性呃逆。
(四)推拿,胃癌呕吐者,可捏拿背部胃俞穴处肌肉15-20次,或按揉足三里、内关穴各1分钟。
胃窦癌
何某,男,53岁,木工。1965年5月20日初诊。
主诉:上腹部胀痛1年余,进食后呕吐20天。
现病史:患者曾于1965年2月2日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确诊为胃窦部癌肿。可以进行胃部手术治疗,但患者因惧怕手术,遂于3月后找谢老诊治。刻下上腹部胀痛,呕吐伴进行性消瘦,语声低微,午后潮热,便溏不爽。诊查:神情疲惫,面色萎黄,腹部可扪及鸡蛋样硬性包块,质硬,活动,触压痛,无反跳痛。舌体胖大色紫暗,苔薄黄,脉弦滑。
诊断:中医:反胃,积聚。证属:脾虚内热,瘀毒内阻。
西医:胃窦癌。
治法:化瘀解毒,健脾清热。
处方:乌梢蛇10g,蜈蚣2条,虫10g,炒穿山甲10g,山慈菇10g,紫草10g,十大功劳叶(黄柏树叶)10g,黄柏10g,丹参30g,薏苡仁30g,党参30g,白术15g,青黛6g。每日1剂,水煎服。嘱其如有效,可连续服用。
连服5月。诸症消失,复查见胃呈牛角形,位置正常,空腹滞留液少许,幽门痉挛(–),胃黏膜清晰规则完整,未见龛影及充盈缺损,胃窦及幽门前庭部亦充盈良好,蠕动波活跃,胃壁柔软,移动良好,排出功能正常。报告示:未见器质性病变。为巩固疗效,继服原方6个月。
1年后恢复工作。20年随访复查10余次,均未发现变化。
1987年随访健在。
按语:本病诊断明确,属于胃癌晚期。分析当前病情,患者局部有包块,质硬,疼痛,当属邪实。但患者年过五旬,先天肾精肾气已亏,加之癌毒居于体内,蔽阻经络,耗气伤阴,故见乏力倦怠,气短神疲等,又属正虚,即正虚邪实交错存在。而患者拒绝手术,极为棘手。应治以益气消瘀为主,辅以养阴。初诊方拟四君子汤以健后天脾胃之气。运化健,脾气足,则人体一身之气生化有源,有力驱除癌毒。十大功劳叶、黄柏养肺、胃、肾之阴,清瘀积之热,且不腻膈碍胃。加薏苡仁,佐乌梢蛇、蜈蚣、虫、炒穿山甲、山慈菇化痰消积,活血祛瘀。本案气阴共补,以平为期,少佐紫草、青黛清热解毒之品,共取“养正积自消”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