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里常见的几种“毒”,如何排掉它

对于注重养生保健的人来说,“排毒”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项目,各种排毒产品也成为了养生新宠。从早期的“排毒养颜”到现在的“淋巴排毒”、“经络排毒”、“清除宿便”等,无一不是在“毒”上做文章。然而,中医所说的“毒”到底是什么呢?人体内藏着哪些毒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在中医理论中,“毒”是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因素,包括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外来之毒是指外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例如空气、水、食物中的污染物质等;内生之毒则是指人体内部产生的代谢废物和不良情绪等。

中医说的“毒”是什么

我们常说的“毒”,中医把它引申为特殊的、具有强烈致病作用的各种致病因素。《黄帝内经》有寒毒、热毒、湿毒、风毒、燥毒等说法,后来一般将“毒”分为外毒、内毒、杂毒等。

外毒是风毒、寒毒、暑毒、湿毒、燥毒、火毒。

内毒是指脏腑功能紊乱,气血经络郁阻,病理代谢产物蓄积而生的毒,也包括痰毒、瘀毒、尿毒、粪毒及情志不遂所致的气毒等。

杂毒则有“蛇毒”“水毒”“虫毒”(蜂、蝎、蜈蚣等蜇人)及药毒、食毒、酒毒等。

身体里常见的“毒”

水毒: 常因大量饮水蓄积,或与体内代谢废物混杂而成。轻微时表现为小便不利、肢体沉重、面目浮肿、腹胀。

湿毒: 湿毒多是湿气郁积而成,在皮肤可出现湿疹、皮肤瘙痒、痤疮、痈肿等;在脏腑可导致妇科炎症、肿瘤、便血等。、

痰毒:平时饮食油腻或过甜,脾脏运化功能失常,表现为肥胖、痰多、咽中有异物等。时间久了可能出现皮下结节、淋巴结肿大等。

寒毒:多是由于过食寒凉食物或体内寒气积聚,常出现下肢冰冷苍白或紫暗,严重者经络、筋骨、脏腑会受影响,出现各种结缔组织病等。

热(火)毒:吃太多辛辣、熏烤的食物易导致体内有热毒,会出现各种脓疱疮、毛囊炎、疖肿、疱疹等,局部红肿热痛。

风毒:由内风、外风积累而成,包括自然界的致病因素、污染的空气等等,多表现为皮肤严重瘙痒、荨麻疹、肌肤关节游走疼痛等。

食毒:食毒多种多样,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以及食物中农残等物质蓄积,急性表现为食物中毒,慢性则非常隐匿。

气毒:怒、喜、思、忧、恐五种情志即五志,对应五脏,五志过极或郁结所致为气毒。可使五脏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病变。

中医这样“排毒”

饮水排毒:饮水排毒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很多人饮水不当,认为水可以直接冲洗肠道而大量饮水,结果造成水中毒或其他不良影响。饮水要缓慢、适量、温度适宜,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成人每日推荐饮水量为1500~1700毫升,最好喝温水。有热毒者,可通过饮水排毒。

食疗解毒:一般来说,食毒常用甘草、绿豆等解决,可以用50克甘草加水浓煎,连服数天。绿豆利尿,对湿毒、热毒效果较好,可做成绿豆浆或绿豆汤服用。

运动排毒:寒毒、水毒、湿毒、痰毒等,运动是最好的应对方法。别贪凉,适当运动及晒太阳,每天出出汗,是疏通经络的天然方法。

情绪排毒:排情绪毒素有两个方法,运动和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疏解不良情绪。

每周运动3~5天,每次至少做连续半小时的有氧运动,可打太极、快走、骑自行车、跳广场舞等,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保持平心静气,面对生活、工作时不要过于焦虑紧张,学会排解压力和坏情绪。

针对这些毒素,中医还有多种排毒方法,包括中药排毒、针灸排毒、按摩排毒等。同时,中医也强调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对于排毒的重要性。例如,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都有助于人体排毒。此外,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等也有助于清除体内毒素 。

总之,中医所说的“毒”是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因素,人体内存在着多种毒素,包括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针对这些毒素,中医提出了多种排毒方法,同时也强调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对于排毒的重要性。对于注重养生保健的人来说,了解和学习中医排毒理论和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