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扶阳治病要这样分三步走
人秉一点阳气而生,阳盛则体健,阳衰则疾生。佛曰:善护念。吾说:善护阳。得一份阳气,多一分生机;失一份阳气,少一分生机。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疾病发生,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在耗损阳气。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扶助阳气与祛除邪气同等重要,在有些情况下扶阳即是祛邪。
在扶助阳气的过程中,患者常会出现一些“上火”症状,于是,医者束手,患者生畏。在此,首先要明白“上火”的原因。人之五脏六腑之阳皆根于肾,换个说法,肾是藏阳的地方,肾阳通达五脏六腑、上下内外。正常之人服用扶阳药物及食物后,经脾胃运化传输,纳阳归肾;肾阳旺盛,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温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若有人脾胃功能失常,不能纳阳归肾,阳浮于上,上火症状即出现;若有人下焦寒甚,阴阳隔拒,隔阳于上,上火症状即出现 ;若有人局部经脉瘀阻,阳气渐盛,经脉未通前则气血运行受阻亦更甚,郁而化热,上火症状即出现 ;若有人太阳经脉受寒,阳气渐盛 ,机体散热障碍,郁而化热,上火症状即出现 。
扶阳第一步,就是要解决上述四个问题,要让机体能纳阳归肾。
解决方法:温脾阳、引阳入肾,用砂仁、石菖蒲等;温肾阳、驱寒邪,用制附片、肉桂等;通瘀阻、清郁热,用桂枝、知母等;开太阳、驱寒邪,用麻黄、桂枝、羌活等。在打通道路的过程中,有些人也会出现一些“上火”症状,如口苦、口干、咽痛、流鼻血等,但这都是暂时的,一般坚持服完几剂药后,上述不适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服药之人,切勿因噎废食。
扶阳第二步,就是扶助阳气。首选药物就是制附片,其次就是巴戟天、仙茅、仙灵脾、补骨脂等。附子(加工后为制附片),自古至今被誉为扶阳救逆第一要药。《本草汇言》载: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虞抟云: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
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扶阳方剂基本方首选四逆汤。
扶脾肾之阳可配肉桂、党参、茯苓、白术等;心肺之阳可配黄芪、当归、党参、桂枝、肉桂等;肝阳可配黄芪、桂枝、吴茱萸等。不同疾病、不同个体,扶阳时长不一样。年少者、病轻者,扶阳时间短;年长者、病重者,扶阳时间长。在第二步的扶阳过程中,部分人仍会出现一些如口苦、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皮肤疖肿、嗜睡、矢气增多、腹泻等症状,这是阳进阴退,是正常的药物反应。
随着阳气的逐渐旺盛,阴邪的逐渐消退,上述不适症会慢慢消失。此理,医者、病者均应当知。扶助阳气,以何为度?先辈云:“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此乃阴邪化去,真阳已复之象。
扶阳第三步,就是固阳、敛阳。方剂可用潜阳丹、封髓丹原方或加味。阳得阴敛 ,互根互济,自然体健身轻,邪不可干。
纵观当今求医者,能有几人可以坚持到第三步?据我个人经验,约三分之一的人在第一步时就选择放弃了,主要是害怕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因邪正相争而产生的不适反应,其次是对医生的不信任。约三分之二的人能坚持到第二步,放弃的理由是身体的不适已大为减轻或中药味重难吃或舍不得钱或真的没有钱。到目前为止,来我处求医者,无一人坚持走完这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