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经典方——一加减正气散方
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组成】
藿香梗二钱 厚朴二钱 杏仁二钱 茯苓皮二钱 广皮一钱 神曲一钱五分 麦芽一钱五分 绵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再服。
【方论】
正气散本苦辛温兼甘法,今加减之,乃苦辛微寒法也。去原方之紫苏、白芷,无须发表也,去甘、桔,此证以中焦为扼要,不必提上焦也。只以藿香化浊,厚朴、广皮、茯苓、大腹泻湿满,加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神曲、麦芽升降脾胃之气,茵陈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藿香但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也,茯苓但用皮,以诸皮皆凉,泻湿热独胜也。
【评注】
1.三焦湿郁评
湿热之邪易弥漫三焦,本证重点在中焦。湿邪明显重于热邪而阻滞于脾胃,影响脾升胃降功能,故有脘腹胀满,大便泄泻。“以升降中焦为定法”,运用一加减正气散芳化中焦湿浊,升降脾胃之气。
吴氏五个加减正气散,是在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伤寒方》: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基础上加减。原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本条证所治为湿邪尚未明显化热而阻于三焦,以升降功能障碍为主。方剂亦基于《临证指南医案湿》某治案,再结合藿香正气散加减化裁而来。
本证与本篇五十六条所述之证,均属于“三焦湿郁”,但前者为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上下焦的上壅下闭现象明显,以神识昏迷,小便不通为主症,治疗重点在上下焦。本证偏于湿热停留于中焦,升降失司,以脘腹胀满、大便不爽为主症。治疗重心在疏化中焦湿浊。从湿热程度看,前者热邪稍偏重,后者湿邪明显。
2.脾胃升降失司用药法
本证为“三焦湿郁,升降失司”,故吴氏治疗重点在调理中焦升降。方中的多味药物,如杏仁、神曲、麦芽、茵陈等均从气机方面进行了论述。杏仁的微辛、微苦“利肺与大肠之气”。神曲、麦芽“升降脾胃之气”。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味甘、辛,性温,归脾、胃经。辛以行散消食,甘温健胃和中。与麦芽相比,作用偏升。麦芽甘、平,除消食外,尚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与神曲相比,作用偏降。神曲、麦芽同用,共奏升降脾胃气机效用。茵陈苦、辛、寒而芳香,苦能下降,辛可发散,既能清热,又可利湿,且春季采收,具有肝木生发之性,善调脾胃气机升降及促肝胆之气生发,确有“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之功。
笔者临证治疗脾胃、肝胆病变常用以上吴氏调理气机升降药物,获效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