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火郁证

一、何为火郁郁证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忧郁不畅,精神…情绪急躁易怒,大便秘结多属火郁;咽中如有异物感,胸中窒闷,反复发作多为痰郁;脘腹饱胀,不思饮食,嗳气酸腐多属食郁;精神恍惚,悲哀欲哭,喜怒无常。

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属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其证虽属“火”邪为患,然因其火邪“郁”而未发,故临床见症多错综复杂,参差不一,有的反而见到寒象。若不详诊细参,推究病本,往往容易误诊误治,甚至南辕北辙,轻者耽延时日,重则贻误人命,故临证不可不辨。

二、火郁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而升降出入又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升降出入运动,不断从自然界摄入所需物质,排出代谢的废物,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故纳新,维持气血循行不息,才能使脏腑功能健旺,生机蓬勃。若—一旦升降出入失常,气机滞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百病由生,甚则危及生命。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而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火之与热,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而后世医家亦每有称“火郁”为“热郁”者。其致病原因颇多,外感六淫邪气,内滞气、血、痰、饮、湿、食均可罹患。究其病机,皆因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造成火郁之证。其郁愈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郁愈甚。正如刘完素所云:“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
三、火郁的诊断
火郁与火热虽同属阳热之证,但二者临床表现却大相径庭。火热证是热炽于里而张扬于外,通身表里皆见一派热象,如身热恶热,心烦躁扰,面目红赤,口渴饮冷,舌苔黄厚,脉洪数有力等,此种热象,一望可知。而火郁则是热郁于里不得张扬,虽有里热,但并不形于外,表里不一,很难一目了然。因此,必须抓住关键,掌握要领,方能诊断准确,不致有误。一般来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辨识。

1.舌象因火郁于内,津耗液亏,舌体失于濡润,因而多见舌形瘦薄而舌面少津,甚则扪之干燥或舌面干裂。若因湿阻气机而致火郁者,多见舌红、苔白腻。

2.脉象因火热内郁,气机阻滞,气血循行不畅,故脉象多见沉涩或沉弦而数。若郁闭特甚,气血内壅,亦偶有脉来沉弦迟缓者,切宜详诊细参,勿以寒证论之。

3.临床见症可有心烦急躁,自觉心中愦愤然,烦杂无奈,莫名所苦;若火灼阴伤,亦可致不寐或恶梦纷纭,梦中时有惊呼;若郁火上扰清窍,则头目眩晕;温病火热内郁者,甚至可见神昏谵妄;其面色多见滞暗无华,甚或黎黑;或见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四肢不温,甚或厥冷,其郁愈甚,则其厥愈深;小溲短赤,大便秘结,在温病中,每可见大便数日不通,或见热结旁流,亦有郁火内逼而作火泻者;或斑疹发而不透,或出而复回,或色暗枯滞,或稠密紧束。以上见症,皆因火热内郁不能外达,其证之复杂可知矣。

四、火郁的治疗
火郁之证,气机闭塞,泄越无门。若纯用寒凉之品,则易凝滞气机,使邪无出路,反成凉遏之势,是欲清而反滞,愈清愈郁,不惟病无愈期,反恐招致他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临床见火郁之证,必先用解郁、疏利、宣泄、轻扬等方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调畅气血,使营卫通达,郁火方有泄越之机。
火郁之病因虽多,若能审证求因,祛其致郁之由,则可使郁开气达而火泻,不用寒凉而其火自消。如因六淫而致火郁者,祛其外邪,则火郁可发;因于气滞者,疏利气机,则火郁能宣;因于血瘀者,行其瘀滞,则火郁自解;因于痰湿者,化其痰湿,则气机条畅而郁火有泄越之路;因于食滞者,消导化滞,则火郁不存。如此种种,总以调畅气机为其要义。

火郁(肝郁犯胃)肝气犯胃证见胃脘痞满隐痛,两胁撑胀疼痛,拒按,嗳气频频,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口臭,喜冷饮,食欲减退,舌红苔薄白微黄,脉象弦数。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安胃。清胃止痛微丸是由黄连、白芍、地榆、白芨、鸡内金共五味道地中药组成的大复方现代中药,通过五味植物类加动物类药的科学配伍,能够利用其协同作用,达到增效减毒的疗效,独有的微丸剂型充分发挥药力,共奏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消食导滞,健脾止痛的综合疗效。

以疏肝泄热为主。此时应慎用香燥,故叶天士主张“忌刚用柔”。如舌尖已红,脉虽弦数未甚,即当以疏肝泄热立法。倘痛已缓和,而患者脾虚血少,肝郁未达,可进一步养血疏肝,以资调理。若热已伤阴,则非用滋水养肝不可。由于肝火伤阴,每致下吸肾水,肾水不足,则肝阴更失滋养;肝阴不足,势必肝火愈炽,病及根本,故非滋养肝肾不为功。治则疏肝、泄热和胃。
选穴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提拿捏背助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揉压阳阴清热法,加用推揉胸胁疏肝法(见发热)。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别捏拿两侧血海、梁丘、如痛已缓和,肝脾未调,可用双手拇指对揉、对压两侧三焦俞,单拇指按揉中脘,以调理三焦
胃病胃热火郁证口臭之间是什么关系?口臭并不是长期没有刷牙的缘故,口腔问题也不是引起口臭的主因,大多数口臭的主要原因都是各种原因导致胃的功能被寒邪所困、阳明燥火亢盛的结果。比如:将一个处于正常状态下的人,突然浸到冰水里,皮毛的宣发功能就会被困住,人就会用发热的形式,来驱赶寒邪,于是就会出现发烧的症状。

同样的道理:一个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胃突然被灌进冰水,胃的热和下降功能就会被困住,使胃壁中运行的气血瞬时凝固而变为垃圾,因为“阳明经主燥”,所以胃会用生发燥火的形式,来疏通并驱赶凝滞的寒邪,于是就会出现心烦、口渴、咽乾、喜饮冷等症状。由于部分胃气下降的功能被抑制,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胃气上逆现象。由于胃气上逆,就会将胃中的胃酸和胆汁逆向流入口腔,于是胃酸就形成了口臭,胆汁就形成了口苦。

胃热是引起非口腔问题导致口臭的最直接原因,所有胃部不适造成的口臭都是胃热导致的。所以要想彻底治疗口臭,治疗胃病胃热是根本。中药成方清胃止痛微丸处方精炼,方从证出,道地取材黄连、白芍、地榆、白芨、鸡内金共凑清胃泄火,柔肝止痛之功效,是治疗胃脘痛胃热火郁证型兼抗幽门螺旋杆菌的纯中药。胃脘痛胃热的病变在胃,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若胃失和降,常见胃痛、泛酸等症。

肝与胃是木土乘克关系,肝属木,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使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所以治胃病胃热最佳用药宜同时具有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消食导滞,健脾止痛之功效。
清胃止痛微丸,方中君药黄连除胃中积热,泻肝火以安胃,肝胃郁火得清,胃气自降,胃脘灼痛、烦燥泛酸等主症得以缓解;臣药白芍柔肝健脾,缓急止痛;佐药地榆能清除胃肠中郁火,能收敛止血,敛疮愈疡;白芨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鸡内金善消胃中宿食停滞。五味植物类加动物类药的科学配伍,强调协同治疗作用,能够同时达到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消食导滞,健脾止痛的疗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