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经证: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太阳病本证分类
先简单地大体上说一说。整个太阳篇,教材里分得比较详细,有经证、腑证、坏证,坏证是各种变证。按照明清两代老先生们的分法,太阳病无外乎这三种情况,教材上后边的类似证,比如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等也都在变证的范畴中。
太阳的本证分经、腑这两种。经是什么?经自然指的是六经本体,及所属经脉,或者叫经络。经络是无形的,但无形不等于不存在,无是看不见的有,有是看得见的无。经脉得病时,人没有器质性的改变,但会不会有症状?一定会有,刚才说的提纲“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三点。因此经病在得病时,伤及的是太阳经。
太阳经其实是指六经里面的病,包含了太阳经络,它的概念要大一点。太阳经落到人的身上,有两个脏腑,分别是膀胱和小肠。那么经过伤寒之后,伤及了太阳经,当疾病强大到一定程度,伤害累积到所属的脏腑,改变了膀胱和小肠的生理功能,我们称之为腑证。
实际上在整个《伤寒论》太阳篇中,伤害多数还都停留在膀胱,很少到改变小肠那个程度。膀胱气化,鉴别无外乎就是小便的改变,一种是小便能便出来的,称之为蓄血,还有一种便不出来的,称之为蓄水,这就是蓄血证和蓄水证的来龙去脉。
关于坏证,热、虚、寒热错杂、痞、结胸等,这一系列都称为坏证,以后我们会讲到。
从现在开始来认识本证,本证中分经、腑,经证再往下分,无外虚实,表虚中风和伤寒。中风和伤寒,你们觉得中和伤哪个损伤人更厉害?是伤。
打个比方,中年男子有时候腰会有点问题,比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很多时候是因为过力或者腰部使用不当而造成的。那么他的腰是在僵硬时容易伤还是在比较松柔时容易伤?这个很直观,如果腰部紧张度非常高时,稍稍再往上一加力量,它是不是伤的很厉害,如果腰很松弛时,给他点力,相对来说问题不大。
道理是一样的,当人体的毛孔比较紧时,骤感寒邪,这个时候会伤;相反,毛孔比较疏松,风邪来了之后就进来了,但是没造成什么伤,劲儿透过去了,它只是干扰了你,称为中。中代表影响了,但不一定损伤了,这是有区别的。那么风邪是怎么中人的,我们要借助条文,才能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太阳中风证
《伤寒论》的第12条原文,开宗明义,“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那么什么叫阳浮而阴弱?伤寒条文有独特的解释伤寒的方法,之前列举过一个,对仗,它的原理在于汉代的一种思维模式叫作有无相生,干什么事情都会遵循。比如《伤寒论》中有中风就有伤寒,上面这句不懂那就看下一句,看了“脉阴阳俱紧”才能把“缓”的意思对出来。
第二个特征,自解,认为伤寒论自己是带着注解的。伤寒注家固然重要,但在你建立理性认知之前,不妨先用自解法开通一下自己的思维,这是可取的。比如这句“阳浮而阴弱”的注解是什么?往后看就明白了,“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是仲景告诉你的,这是准确的。阳浮是发热,阴弱是出汗。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症状,“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我认为这三句话是对“热自发,汗自出”的补充。这里是一层一层展开的。
首先给你建立了一个概念,中风。中风是什么样的?阳浮而阴弱。表现是什么?阳浮的表现就是体温升高了,阴弱的表现就是出汗。什么样的体貌能证明是阳浮而阴弱的情况呢?恶寒是啬啬的恶寒,恶风是淅淅的恶风,发热是翕翕的发热,不是高热或者壮热。同时还会出现鼻鸣干呕,鼻鸣就是感冒之后鼻涕特别多的这种状态,干呕,吃不进饭,脾胃这里有反应。
关于这两个症状,不用特意记,一笔带过,心里有就行了。这两个症状其实都反应了六经中太阴经的问题,原理在于经脉的开阖枢,三阳里太阳为开,三阴里太阴为开,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鼻鸣干呕佐证了阴阳之间是互根互用的,当人体的阳气受损时,阴液也肯定受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和制约。太阳中风,就是这样的形象。它的核心是阳浮阴弱。
那我们怎么更加理性地认知浮和弱?什么叫阳浮而阴弱?阳浮而阴弱,按基础理论和教材一般叫“卫强营弱”,但是这个词在《伤寒论》里没有出现过,《伤寒论》的正解叫作:营弱卫强。强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接触过好多初学《伤寒论》的人,心里有个困惑,卫强营弱,强为什么不好?咱们通常在生活中认为强是一件好事,但是老子有一句话,“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太强了以后容易夭折,太过就不行了。老子还说过“强行者有志”,任何事情都要顺其规律,不能强弄。跟这个一样,卫强不是好事。
风是阳邪还是阴邪?虽然太阳伤寒都是阴邪,但是风和寒也可以分阴阳,风为阳邪,寒为阴邪。我们最早讲提纲时说一个是发热,一个是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发热的这个偏于阳。营卫之间卫为阳,营是阴。
打个比方,两个人搏击时,你是在他呼气时打击伤害比较大,还是吸气时伤害大?我有一点经验,一般硬气功,在那一瞬间是要屏气的,也就是呼气。呼气时相对来说就没事,但是他要是吸气,对方趁这个时候打过来就能打到里面,一下就打坏了。为什么?同属性才能透进来导致伤害。
卫本身是阳,风为阳邪,因此卫强营弱的核心概念是由于人体中风之后,有余的外来风邪造成人体营卫失衡,这才是它可怕的地方,这也是营弱卫强的特性。营和卫由于外来的邪气把它架起来,它俩失衡了。
再打个比方,谁被架起来谁就坏事。当年东北918事变之后,日本制造了伪满洲国,当时把溥仪从天津架过来,之后就是东北老百姓倒霉。同样的道理,卫外而为固,那它被架起来以后,它的这个功能还能不能它说了算?它的功能就丧失了。因此风寒来时它就不能抵御风寒,恶寒和恶风自然都出现了。
它还有一个功能也丧失了,卫原来是能固摄营气的,那营气如果固摄不住就会外泄,外泄之后的表现为出汗。就像当年清朝的卫是海防,鸦片战争之后,卫被打开了,之后白银就外流了。白银外流是中国太富裕了吗?它是由于卫不能固摄,安在人身上是一模一样的。由于人中了风邪之后,风邪伤了营卫中的卫,风邪作用于卫气之上,造成营卫之间的失衡,营气相对弱,卫气相对的强悍,不能协调,造成了卫气失守,人恶风寒,造成了营气的外泄汗出,由于卫气病态的强又造成了发热。因此中风一定有发热,而伤寒不一定。中风之核心,即是风邪。
桂枝汤方解
那怎么办?桂枝汤就理出来了。既然是有邪风来了,我们首先要把风安稳住,祛风解肌。这个方子不大,但是很有内涵。桂枝和芍药,非常经典的组合,一般一起出现就是调和营卫。桂枝是辛温的,同时给它配了一个助手,生姜也是辛温的。既然是同样的性味,光用桂枝行不行?光用生姜行不行?不行。这不是根据心情决定的。
桂枝是什么树上的?它是樟科的,樟科植物的味道非常厚重,非常辛烈。樟木的书柜、樟脑丸等都能防虫,虫是什么,繁体的“風”字中间就是一个虫,《经》曰:“风生虫”,虫类皆从风化。因此制虫即能制风。那把它煎成汤药之后,尤其是它的枝,有什么作用?凡是枝干,尤其是嫩枝,有发散的作用。而且它的味道是辛温,皮还是赤色的,象征人的血脉,因此它能温通。
桂枝的辛温跟生姜的辛温,同样都是辣味,你们觉得哪个是在舌头上,哪个是往里渗透的?大家可能没吃过,我建议有机会的话还是体会一下,不一样。桂枝的力量不停留在舌头上,而是往里去,徐徐地温通血脉。生姜在嘴里是比较辣的,但要是浓煎,一样会发汗。二者之间,其气一个相对来说厚一下,一个薄一些。厚薄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
桂枝就像是导弹一样非常厚重,打得很远,但细微的一些地方可能走不到,就要配生姜。因此桂枝加生姜之后,感觉就不一样了,桂枝生姜是真正祛风的,这是核心。光制风还不够,垓下之围,胜以楚歌;围城三面,必开一面,桂枝制风,必以芍药柔风,宽猛相济才得全功。同时芍药酸苦之味,在桂枝发汗时收敛阴液,作为桂枝和生姜的一个补充。
还有一味药,甘草。辛甘化阳,提升人的阳气,让它趋于表。同时还有一个特别精妙的用法,我以前理解不够,一直以为它是补脾胃的,现在发现不对。用了桂枝汤之后,汗液一定会流失,仲景先师精妙地计算到把流失的汗液也要给它补上,用的就是大枣十二枚。
古人用数表法,十二取什么象?二乘六为十二。二是什么数?火之生数。六则为水之成数,十二者,水火既济之象。夫血者,中焦汁奉心化赤以生,乃成川流不息之水体。心主血脉,汗为心液,正宜用此数。大枣其色红赤,合血之色,这十二枚大枣,正好又象征人的十二经。《本经》里还讲过,大枣能“平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所以用大枣要把亏空的汗液给补回来。因此此方不大,但是有攻有守。相传这也就是伊尹先生编的第一张方,五味药。
开完药后,要留意它的将息法。你会发现中医里很多东西都是从《伤寒论》里面出来的,比如说煎煮法和服药之后的注意事项。“上五味,㕮咀三味”,“㕮咀”是什么意思?㕮咀最早的意思就是咀嚼,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汤药,得病之后就是单味药硬吃。后来相传“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就开始有了新的治病的方法,就是喝汤药。㕮咀到仲景时代,衍生为切碎的意思。“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刚才我们讲到太阳和太阴的关系,太阴受到累及,那你是不是得喝点粥慰劳一下,因此桂枝汤中也隐含了第六味药,就是米粥。除此之外还需要“温覆”,就是盖被子。盖被之后“令一时许”,到什么程度呢?是不是汗出得越多越好?这是难点,大家千万要记住,“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发汗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祛邪风。它的注意事项以及发汗的火候就在这里了。出汗出太多,这个病就治不好。在之后的条文中,真有这么冒失的医生给病人发汗发到如水流漓,导致什么样,我们后面再讲。
服了桂枝汤后病还没好,那就再喝一些,要是好了就不用再喝。我想单独提一下,“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基本就是汤药忌口的最早记载了。生冷、黏滑、肉面这些都是不好消化的食物,因为此时太阴也不开了,人不好消化。五辛是指刺激性的食物,葱、蒜、韭菜、薤白这几种。酒酪是指发酵的酒和腐乳这类食物,这些都有转化之力,得病时也不是都不能用,《内经》里就有汤液醪醴论,《伤寒论》里的当归四逆汤、炙甘草汤等是要用酒煎的,它们有它们的妙用,但在这里是不能用的。臭恶是什么?那个时代没有冰箱,夏天东西不好保存,腐败的东西都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