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证的病机是什么?如何用药?
王士雄临证善于治痰,从其收录的400余案来看,配合痰药论治者竞达300余案,尤擅用涤痰法治疗温病。
王氏认为:“痰”系津液受灼而成。其原因有二:一为体内所固有,乃由素禀阳盛,过啖肥甘;或久坐不劳,气行迟滞;或身躯素厚,湿盛为痰等因素,致使体内先有停痰伏饮。二为病程中的病理产物,“七情内动,即是火邪,六气外侵,皆从热化,气火燔灼,即煎熬其固有之津液以成痰”。
痰的病机,王氏责之“火”。如谓:“按痰古作‘淡’,显系二火搏水以成痰也”。七情郁火,外感化火,皆可烁津为痰。如又谓:“胃火盛则饮食生痰,痰愈甚则肥浓愈嗜,肝火炽则津液凝痰,痰愈甚则筋络愈燥者也”。
痰的生成,与气机失调亦密切相关。王氏指出“夫人气以成形耳,洁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为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
这就是说,气滞则痰生。王氏还强调在痰发为病的过程中,痰,火、气三者互相交结,互为因果,津液既为邪热灼烁以成痰,而痰既成之后,又反过来即为邪热之肇端也。痰证辨证,王氏亦独具慧眼,认为要首辨寒热真伪,指出:“渴喜热饮,渴不多饮,……告属痰饮阻遏气机,此所以必需多用痰药也”。
因痰阻气机,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喜热饮或渴不多饮。其次,不可囿于白痰主寒,黄痰主热之说,临证应脉证合参,方不致误。正如王氏所谓“世人但以色辨寒热,每多误治,凡审证须兼各证与脉并审,不可专指痰色为据。”。治痰大法,王氏重在清涤,盖“欲清气道之邪,必先去其所依附之痰”。所用清热蠲痰、肃肺导痰、顺气蠲痰、通络蠲痰、攻下涤痰、行水涤痰、滋阴化痰、清热凉血涤痰、清心开窍涤痰、清热熄风涤痰、清热行瘀涤痰诸法,关键在于枢机气化,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驱邪之力。
王氏常据证选用二陈汤、麻杏石甘汤、瓜蒌薤白汤、橘皮竹茹汤、旋复代赭汤、千金苇茎汤、小陷胸汤、温胆汤、当归龙荟丸等方,体验极丰,独有心得。在气化枢机理论指导下,痰证遣药,亦喜用轻清流动之品。常用竹茹、半夏、贝母、石菖蒲、瓜蒌皮、橘皮、橘络、丝瓜络、杏仁、冬瓜仁、桔梗、枇杷叶、花粉、竹沥、胆星、莱菔汁等,据证遣药,与诸法配合应用,机动灵活,疗效卓著。
其用药之特点,在于不犯一味温升,厚浊之物亦避之。至于阴虚有痰者,堪称难治,王氏常权衡痰热与阴虚两者孰轻孰重,运用“寓补于消”或“寓消于补”法。他认为祛痰药与养阴药合用,既无伤津之弊,还可助津液之敷布,所选养阴药如北沙参、天花粉、芦根、百合、石斛以及蔗、梨、藕、荸荠、海蜇、莱菔诸汁,多为甘淡之品,清痰热生津液,两擅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