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透穴针法讲解
透穴法是用一针透多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使用本法可扩大刺激面以增强针刺的强度或使针刺感应易于扩散传导。由于用穴多,方法简单疗效好,因此颇为临床医生所喜用。
1、常用针术
(1)、通天针(督脉)
针法: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
针感:额颅痛酸胀麻,发凉,留针15-20分钟,起针后头脑清醒眼发亮。
主治:镇痛、镇静解痉清热、可治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癫痫、癔病、精神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头晕、美尼尔氏症、高血压、神经性头痛、感冒、脑震荡后遗症等。
(2)、二龙针(膀胱经)
针法:曲差→五处→承光→通天。
主治:神经衰弱、癫痫、癔病、精神病、鼻炎、副鼻窦炎。
(3)、穿甲针
针法:天井→清冷渊→消泺。
主治:抬肩障碍(肩关节周围炎)、上肢瘫痪、小儿麻痹。
(4)、强心术
针法:大陵→内关→间使→郄门。
主治:心力衰竭、末梢循环衰竭、虚脱。
(5)、催眠术
针法:神门→阴郄→通里→灵道。
主治:失眠、癫痫、精神病、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
(6)、川阳一针
针法:仆参→昆仑→跗阳→飞扬。
主治:偏瘫、腰腿病、癫痫、腹痛、浮肿。
2、其它针术
(1)、通天针对锋刺
针法:前面由上星→百会,后面由强间→百会,二针交锋相对。
主治:顽固性头痛、通天针所不能止痛者。
(2)、百会十字刺
针法:前面由前顶→百会,后面由强间→百会,二侧由正营→百会。
主治:各种脑病。
(3)、过梁针
针法:以粗针横贯脊柱二侧,相对应之募穴,患者侧卧,胸膝位(腰穿姿势)。
手法:划好标记(内脏病取相应募穴、腿腰痛取肾募、肥大性脊柱炎取相应募穴)。助手以二拇指、食指在穴位上下顺脊柱捏起皮肤,以粗针横穿相对二穴,留针十分钟(露出之针尖下垫以棉球,以免针体倾斜时针尖刺痛皮肤),然后将针推至中心段,使两端露出之针体大至相等。二手持露出针体之两端,用力向外弹拉十余次,退针时先将针尖拉入针孔,以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出针前先以酒精棉球擦拭露出之针体以免感染)。
主治:腰腿痛、肥大性脊柱炎、脊柱骨质增生以及各种内脏病。
(4)、健脾针
针法:治癫痫用直径1毫米粗针,其它用毫针由伏兔进针上透髀关。
手法:仰卧,直刺伏兔5分深,再上透髀关。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胃痛、脾肿大、肾炎、下肢麻痹。
[附]透针法之针具规格。
穿梁针:直径2毫米-2.2毫米,长8厘米。
穿甲针:直径1毫米,长14厘米用于清明术,偏瘫。
向属针:直径1-1.2毫米,长15厘米(可用穿甲针代替)。
川阳针:直径1毫米,长24厘米(用于川阳一二三针,追风针)。
3、透针常用治疗组穴
(1)、胃九灵术
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巨阙、中下脘、梁门、强壮、保健(六穴九针)。
(2)、胃溃疡十一术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者加天枢)。胃九灵术、肓俞(共七穴十一针)。
(3)、云黄十九术
治急慢性肝炎所致的黄疸。巨阙、中下脘、梁门、阴郄、商曲、肓俞(肓俞针后拔罐,拔出黄水)。
(4)、高血压七灵术
治高血压。通天针、神智、三阴交透悬钟、行间透太冲。
三、[临床应用]
1、常用对症穴位
(1)镇痛:
A、头痛:通天针、八字针、通天对锋刺、太阳率谷风池对锋刺、前顶百会强间正营十字刺、曲宾透瞳子髎、印堂、太阳、本神、头维、耳环、耳尖、脑清头窍阻、脑空、风府、风池。
B、胸痛:祛痰术、乳根、期门、章门、京门、大包、膻中、鸠尾、巨阙、肺门。
C、胃痛:穿心针、巨阙、鸠尾、中上脘、足三里、十字刺、强壮、保健、梁门。
D、腰痛:穿梁针、人中、大椎、肾俞、肾募。
E、牙痛:天容透内颊车、上下关、八字针。
(2)解热:通天针、川阳一针、耳尖、耳环、三焦、曲池、大椎、心俞、至阳、委中、涌泉、行间透太冲。
(3)角弓反张:
通天针、通冲针、二龙针、天突透颊车、人中、哑门、大椎、长强、心俞、耳环、神智、三阳、四春。
二、疾病的治疗
1、高热:
(1)通天针、神智、耳环、三焦。
(2)通天针、耳尖、曲池丁字刺、合谷、炉底三针。
(3)清脑术
2、呕吐:通天针、神智、鸠尾。
3、美尼尔氏症:通天针、八字针、内关、公孙透涌泉。
4、多梦、梦语(夜游症):通天针、催眠术、脑清。
5、前头痛:
(1)通天针、天护、中关、足临泣。
(2)通天针、临泣透目窗、天灵透山根、八字针。
6、癔病性瘫痪:
(1)通天针、催眠术、保健、行间透太冲。
(2)通天针、神智、强心术、川阳一针。
7、腰扭伤:
人中、大椎、尺关、桡关。
8、牙痛:
上牙痛:八字针、耳根、下关、厉兑。
下牙痛:下关、聤宫、天容透内颊车、太冲透行间。
三、[注意事项]
1、初次接受手法,劝其不要惊恐,并不可随便移动体位。
2、手法必须注意取穴少,手法轻。
3、对肌肉过于紧张坚韧不易进针,刺下多感疼痛,或皮肤十分松弛者,进针时必须格外小心。
4、过饥、过饱、酒后及过度疲劳或某些不能合作的患者不可勉强行针。
5、小儿囟门未闭者,本法当禁用之。
6、孕妇禁用本法。
透穴之法分深浅 李梅村教授针灸经验
一、 李氏擅用透穴针刺法治疗吐利、便秘、心胸疾患、腹痛、水肿、膝痛、痿、腰腿痛、偏头痛、面神经麻痹、外感咳嗽、眩晕等,疗效甚佳。透穴针刺法分为两种,即直透深刺,横透 浅刺。
(一)直透深刺法 直透深刺多用于四肢肌肉较丰满之穴位,如支沟透间使、内关透外关、阴陵泉透阳陵泉、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等。
1.支沟透间使主治吐利便秘本症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所致。取支沟透间使是以阳经经穴透阴经经穴。二穴均为五输穴中的经穴,有从阳引阴之意。支沟属手少阳三焦经,间使属手厥阴心包经,二经互为表里,透刺可疏调两经经气,使三焦气机升降和顺,则吐利便秘可愈。
2.内关透外关主治心胸疾患 心胸疾病指心包、三焦经气失调所致病症,包括现代医学的一些功能性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胃神经官能症、心神经官能症等。外邪侵犯两经,加之情志郁而不达,经气失调,出 现心慌、心悸、胸闷、胁肋疼痛等症。内关透外关,以阴经透刺阳经,乃从阴引阳之意。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与阴维脉相通而主里;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与阳维脉相通而主表。透刺二穴可协调表里经之经气,使郁气得疏,经气乃调。
3.阴陵泉透刺阳陵泉主治腹痛、水肿、膝痛 如属气郁、食积、湿热、痰结等所致之腹痛(如肠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可采用五刺中的输法(强刺激)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化痰结。如脾阳虚弱,虚寒内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可用徐疾补泻法温补脾阳,使脾运湿祛,而水肿自消。如因风寒湿侵袭,或湿热流滞,或挫跌伤以致气血瘀滞,经脉不畅而痛者,透刺可愈。阴陵泉为脾经合穴,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是筋之所会,透刺之可疏通经腑之气,使脾胃得运,腑气得通,气血流畅,其病乃瘥。
4.绝骨透刺三阴交主治痿躄,痿躄主要是由于肝肾精气虚亏,筋脉失养所致,治以绝骨透刺三阴交,用补法可愈。因绝骨属胆经之穴,又为髓之所会,髓为肾之所生,骨之所藏,补之可充髓壮骨。绝骨又为三阳之大络,刺之可调整足三阳经气而舒筋壮骨。三阴交属脾经,为脾、肝、肾三阴之交会, 透刺可补三阴,使其血旺、髓充、筋柔而痿自愈。
5.昆仑透刺太溪主治腰腿痛,腰腿痛多因风、寒、湿之邪流注于经脉,痹阻不通所致。昆仑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五输穴之经穴,具有通行气血,疏经活络之效。常用于治疗其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病痛。太溪为肾经之原穴,具有补肾强腰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腰腿痛。李氏多采用昆仑透刺太溪治疗腰腿痛。根据其不同的病因施用不同的补泻手法,从而达到疏经活络,强腰壮肾,解除疼痛之目的。
(二)横透浅刺法 横透浅刺法主要用于头面部及四肢肌肉层较薄的穴位。如头部的曲差透刺头临泣,面部的地仓透刺颊车,阳白透刺鱼腰,左右透刺至攒竹、丝竹空,四肢部的列缺、太渊、太冲透刺涌泉等。
1.曲差透头临泣主治偏头痛 风热上扰少阳,侵及太阳经脉,以致经脉阻滞而偏头痛者,以曲差透刺头临泣,用平补平泻法治之。曲差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头临泣属足少阳胆经穴位,借膀胱经的支脉和膀胱经相交会,头临泣又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阳维脉的会穴。针刺曲差可疏通足太阳经气,泻其足少阳胆经上扰之邪气,透刺头临泣可祛风散热,则头痛之疾可以获愈。
2.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左右透攒竹和丝竹空主治面神经麻痹 穆某,男,62岁,干部。3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面颊不适,含水漱口时漏水,即于某医院神经科就诊,诊为“ 右面神经麻痹”。本院诊为“周围性面瘫”,治疗3月余,疗效不满意,遂于 1992年6 月6日求治于李氏。诊见:右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闭合不全,流泪,鼻唇沟变浅,右面肌松弛,嘴角向健侧,鼓腮漏气,右颊仍滞食,口唇下垂,舌脉无特殊。李氏即采用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左右透刺攒竹、丝竹空,隔日治疗一次。治疗7次后患者额纹恢复,眼能闭合,不流泪,鼻唇沟加深,再经5次治疗后其症大减,后经9次治疗调整其病获效。患者年逾花甲,且因病程较长,致脉络空虚,风邪侵袭,阻滞经脉,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
地仓透颊车为沿着经脉走向透刺,取“随而济之”之意以扶正祛邪。地仓是胃经和阳跷的会穴,颊车亦属胃经,针刺地仓时针尖顺本经横浅透刺颊车,助其经气宣导。阳白属足少阳胆经之会,又是阳明、少阳、阳维脉之会。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之穴,丝竹空属手少阳三焦经之穴。诸穴合用,并予透刺,可加强其疏散面部风邪之作用。尽管患者年龄偏大,病程较长,仍能透刺二十余次而取效。李氏说,他在数十年的临床观察中,透穴针刺比常规针刺治疗面瘫的效果较优。
3.列缺透太渊主治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通常为外邪壅遏肺气,宣降失常所致。取列缺透刺太渊,亦为随经脉循行而针以解表宣肺,使邪从外解。列缺为肺经络穴,肺主气,大肠主传导,肺经实则应泻大肠,故肺气壅遏的表实证当选络穴列缺,取其上宣下泄之功。顺经透刺肺经原穴太渊,以增强宣肺降气之效,加大发汗解表之力,使邪从皮毛而外泄,一针透刺原络两穴,故表实证的外感咳嗽自除。
4.太冲透涌泉主治巅顶头痛和眩晕,巅顶头痛和眩晕多属虚火上炎,肝阳上亢所致(如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太冲系肝经的俞穴,也是原穴,涌泉系肾经的井穴,透刺此二穴可滋阴潜阳,壮水制火,上病下治,头痛可愈。留针时可嘱患者自行活动足趾,以自觉舒适为度,增强其治疗效果。
透穴针刺法是一 种一针多穴或一针多经的针刺方法。《灵枢·官针篇》即有“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 ”,“恢筋急,以治筋痹也”,“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合谷 刺,左右用针如鸡足然,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盖脾主肌肉,故为脾之应也”的记载。恢刺、直针刺、合谷刺均指针刺的深度和方向而言。李氏指出临床除应掌握病因病机、熟悉经络、腧穴外,还必须掌握透刺上下相通,迎随逆从,内外相应的特点,才能“随手见功,应针取效”(《百症赋》)。 二、三穴妙治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是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此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给患者带来痛苦及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严重者则影响工作。李 氏针刺三穴治疗肩周炎确有良效。
曾统计33例患者,痊愈31例,好转2例(此两例因工作忙而未坚持治疗)。其中男性12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者34岁,最大者91岁,其中34~50岁10例,50~60岁12例,60~70岁6例,71~91岁5例。左肩患者13例,右肩患者20例。病程短者半月,长者三月。经过封闭、推拿、中药热敷等方法 治疗而疗效不显著者,均可采用此法。 取穴:中渚、列缺、阳陵泉。 操作:中渚、列缺均取用1寸半毫针逆经向上刺,患健两侧交替使用,针感向患处传导 效果更佳。当患者得针感后,嘱其微活动手拇指、小指及踝关节,均作屈伸动作,以患者能忍受或舒适为度,此为患者自我行针法。
同时嘱患者活动患处,皆以舒适为度。隔日1次,或1日1次,5次为1疗程,可再作第2或第3疗程。33例患者中治疗最长15次,短者5次, 治疗1次症状可减轻。留针时间视患者情况而定,短者15分钟,长者可留针1小时以上。治疗标准:经过治疗后症状及主要体征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者,为临床治愈; 症状显著减轻,肢体功能明显好转,能正常工作者为显效;症状好转,能坚持工作,为好转。3个疗程治疗后症状仍无变化者,为无效。病例一:王某某,男,48岁,省委组织部干部。
1992年8月11日初诊。患者右 肩部弥漫性 疼痛3月余。3月前乘车远行后,自感右肩部疼痛不适,继之活动受限,日轻夜 重,甚则夜不能寐,经封闭、推拿、按摩、温泉浴、中药内服、热敷等多方求治,均收效甚微 ,不能坚持正常工作。近日来其症状有加重趋势。检查:局部有广泛性压痛,右肩关节外展平 举约45度,旋后伸提右手拇指抵达右侧髋关节裤袋处,右手内收不能屈达左肩,肩 外后廉 及肩胛部牵掣疼痛,天宗、肩 、肩 、臂 等处均有明显压痛,脉弦滑、舌苔薄黄腻。系卫气不固,气血不和,经络不通, 肢节不利所致。针刺3穴而固卫气,疏经通络,活血止痛利节。经3次治疗后,右肩关节活动范围扩大,疼痛明显减轻。
针此3穴5次后,患者手可伸至左肩。11次后肩外展活动无疼痛。 针刺15次后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随访年余,疗效巩固。 病例二:陈某某,男,91岁,住贵阳制药厂宿舍。患者右肩疼痛,活动受限,不能上抬、后伸、前举,其疼痛以夜间较重,甚则不能入睡,经封闭、理疗、药熨等无缓解。于1993年5月25 日初诊。视患者痛苦面容,以左手托扶右手,穿脱衣服困 难。查右肩部肌肉僵硬如绳状,肩部 压痛明显,臂内旋、外展、上举均受限制。
颈椎正侧位 片:“未发现特殊异常的病理X线征”。 脉弦紧,舌苔薄白。系风寒痹阻阳明和少阳经脉所致,治以疏风散寒,通经活络为法。患者取侧卧位,行针刺阳陵泉,后针刺列缺、中渚二穴,均采用逆经刺。得气后,嘱患者自我行针法,自己活动疼痛处,以能忍受且舒适为度,留针35分钟。针毕,患者诉疼痛消失,肩部活动恢复正常。随访年余,疗效巩固。按:《灵枢·经脉篇》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又曰:“针刺之要,在于调气”。穴位又称之为“气穴”,针刺以有针感为得气,气速至而速效。其“气”与经络密切相关。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在体表与内脏之间又有双向性联系,发挥整体与局部的全息性调节作用。
中渚是三焦经之俞穴,三焦经循行经肩颈,其支脉由天髎穴 交会肩井穴与大椎 穴,“是主气所生病者,肩臑、肘臂外皆病”(《灵枢·经脉篇》),故取其疏通经气、活血通络。“列缺是肺所生病者……,臂臑内前廉疼痛……,气盛有余,则肩 前痛……,气虚则肩背痛”(《灵枢· 经脉篇》)。取其疏经通络和气血,“寒气入经则稽 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由此可见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其主要是由于经络气血受到寒邪之涩滞闭阻,而致气血不和,经络不通,肢节不利。故采用此3穴针刺之法,根据经脉循行路线的部位 远道取穴,共奏调和气血,疏经利节,散寒止痛之功而获效。
B:经验方 一、三针消痛方 取穴:后溪透中渚,列缺、阳陵泉。功效:疏筋利节,通经活血止痛。用法:后溪穴透刺中渚,列缺穴与阳陵泉针尖逆经刺入,针刺深浅视患者体形而定。针 刺得气后,嘱患者活动针之部位及疼痛处,活动范围以患者舒适或能忍受为度,这也叫作患者 自我行针候气。最好是自觉针感达患处效果更佳。留针15~35分钟,1日1次或隔日1次 ,5~7次为1疗程。 适应证:颈、肩、背部之病症及疼痛等。
二、葛根饮 药物:葛根、山楂各等份,打粉,13克1包。 功效:解肌升阳,活血化瘀,消食健胃。 用法:沸水浸泡,待温热或稍凉后频饮之,可代茶,可常饮,既有治疗作用又有保健之功。 适应证:高血脂症、降压和改善脑循环及外周循环。 三、太庭方取穴:太冲透涌泉,内庭。 功效:滋阴潜阳,壮水制火,上病下治。 用法:采用2寸毫针,太冲穴透刺向涌泉方向,内庭穴针刺斜向脚掌,针刺深浅视患者 得气速迟而定。针刺得气后,嘱患者作足趾之屈伸活动,其活动幅度以患者舒适为度。这称之 为自我行针法,一般针刺留针15分钟左右,或留至患者自觉症状改善和消失后取针。1日1 次或隔日1次,11次为1疗程。 适应证:高血压、内耳性眩晕、麻痹性斜视、头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