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意思维,从象与意看五行本质

研究古人的学说,如果不知道古人用什么思维方式构建学说和理论,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以己之意度古人之意。研究中医尤其需要研究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中医是中国古人以华夏文明和智慧,在那个时代的知识背景下创造的医学。要真正理解中医,就必须要了解中国古人尤其是先秦古人是以什么样的世界观看待自然和人体的,又是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维护健康和解决疾病问题的。而要理解这些,首先就要明白中国古人的象意思维。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树人提出“象思维”一词,后来逐渐被中国哲学界所重视。“象思维”一词的提出,代表了从思维角度去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时中医界也开始注重研究象思维,但可惜的是中医界和研究象思维的哲学界一样,虽然开始重视象思维,但并没有在中国古人的思维背景中去真正理解什么是象思维,而是力图在西方的思维框架下解构中国古人的象思维。于是象思维始终只存在于部分学者的研究论文里,难以被临床中医医生所理解,更谈不上运用。

那么,何为象思维?为何本文称之为象意思维?中国古人常常用一个具体事物作为象征,来表达背后的含义,这个具体事物就是古人所立的象,其所比喻或象征的含义是这个象所要传达的意。象思维这一名称强调了象,但实际上立象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意,意是象的目标,因此本文称之为象意思维。

象意思维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周易·易传》,其中明确谈论了古人为何要用象意思维,原文谓:“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书不能把要说的语言都说尽、说清,语言也不能将所要表达的意思都表达完整和清楚,难道圣人的心意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了吗?古人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立象以尽意”。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意的工具,虽然重要,却不甚完美,有时并不能准确地表达意。于是古人就采取了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即不直接用语言来表达意,而是在语言和意之间插入了一个象。用语言来表达象,再用象来表达意,这就是立象以尽意。古人发现“象”可以更好、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意。

从乾卦看象与意图片

象意思维常常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象意思维代表著作。《周易》采用了两种立象方式,卦画和卦爻辞,分别为图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周易》不但通过卦画来传达“意”,还通过卦辞和爻辞,以语言形式来表达意,卦象即卦之象。

以《周易》乾卦为例,其初爻的爻辞曰:“初九,潜龙,勿用。”“勿用”是断辞,即“不要用”,但为什么不要用,爻辞并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卦画和语言立了一个象。首先看乾卦(乾三连,坤六断,乾卦的形状是三条相连的线段,而坤卦是6根断开的线段),整个乾卦都是阳爻,是纯阳之卦。乾卦的初爻在整个卦的最下,也是第一、初始,最下面的阳爻,这就是此爻的图画之象。卦画如果看不太懂,再看卦爻辞——“初九,潜龙”。这个爻辞所立的象传达何意?初,即初爻,初爻从空间上看表达了在最下,从时间上看表达了刚刚开始。再看“九”,《周易》称阳爻为“九”,九是数之极,物极必变,故“九”的含义有变动之意。阳爻相对于阴爻,表达了生发、向上、有力的状态。何谓“潜龙”?龙在传说中是神圣的、充满生命力,它“能大能小,能升能隐”,隐含了变化、变动之意。“潜”是潜伏在下的,但“潜”也意味着最终是要显露之意。潜龙,象征了潜伏在下、但终究要显露出来的一股神圣而强大的、充满生机的力量,但这力量现在还处在潜伏状态,这就是“潜龙”这个象所要表达的意。如果用解释性的语言表达这个意,容易流于僵硬死板。如果把这个意用潜龙来代表的话,人们会感到这个意是生动活泼的,会感受到它所传达的意境甚至情感,这是单纯用语言难以直接表达的。有些“意”唯有借助“象”,才能被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和理解,这就是立象的目的。

象是工具,意才是目的

象意思维如此重要,它是中国古人独特的表意方式,但也应该看到,在象意思维中,“象”虽重要,但它只是工具。《易传·系辞》:“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象”是拟诸形容,象其物宜。“宜者,事也”(《尔雅·释诂》)。象是对事物的比拟、象征、形容,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递和表达“意”,也就是要“见天下之赜”。赜,“谓幽深难见”,即深奥复杂之意。魏晋时期哲学家王弼云:“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用语言来描述象,用象为工具传达意,意才是目的。得到意,象就不重要了,因此得意可以忘象。

其实中国人的象形文字就是象意思维的代表。以形象意的象意思维深入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深处,是中国人的根本思维之一。《周易》用它来传达万物变化之意,我们熟悉的气、阴阳、五行等,无不是象意思维的产物。

心主神与脑主神之辨

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解剖脏器到底是什么关系?例如,当我们说“胆主决断”时,我们认为中医的胆和西医的胆不一样,当我们说胆囊炎、胆结石,中医的胆和西医的胆又一样了。中医不但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还说“凡十一藏取决于胆”,那如果胆囊切除了呢?人的决断力会如何?十一藏会怎样?中医的胆和西医的胆到底是什么关系?再如,一些西医包括部分中医认为,明明是大脑在思考,中医却还在说心主神。

我们看金文的“思”,“囟”在上,“心”在下,显然是以头颅之囟门代指脑。金文从年代上看仅次于甲骨文,指的是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钟鼎文。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古人不会随便象形,也不会无缘无故以此立意。如果古人不知道思考和大脑有关,为什么要以“囟”造思字?如果一个人头部被猛击,造成意识丧失、晕厥,这种情况难道古人不会想到脑和意识的关系吗?但如果古人知道意识和大脑有关,为什么“思”这个字还要加一个“心”在下面呢?为什么中医非要说心主神而不说脑主神?其实在没有理解古人的本意之前,最好不要轻易下论断,就像古人明明知道解剖的肝脏在人体右侧,但为什么偏偏说肝在左?只有理解了古人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理解中医。那么,中医的脏腑和解剖的器官到底是什么关系?毋庸置疑,中医的脏腑和解剖的脏腑器官是有关的,在《黄帝内经》《难经》里都详细记载了这些器官的解剖和测量。

脏腑系统和藏府系统有别

要理解古人的思维和世界观,首先从五行配方位说起。人体背为阳,腹为阴,而南方为阳,北方为阴,万物负阴而抱阳,故古人认为人体与天地自然相应的方式是面南背北而立,背北是以阳负阴,面南是以阴抱阳,如此才能阴阳交泰。

当人体面南背北而立的时候,人的左侧就对应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为阳气之升,以木为之象,五行属木,四季为春天,故人体之左与天地相应主升。人的右侧对应西方。西方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为阳气之降,以金为之象,五行属金,四季为秋天,故人体之右与天地相应主降。中午太阳在南方,对应于人体的上方,是阳气最旺的状态,以火为之象,故五行属火,四季为夏天。太阳由西而降,第二天又由东而出,古人认为晚上太阳在地之下,必经北方,为阳气之藏,对应于人体的下方,在五行应水,在四季应冬天。中央,主四方之化,以土象征之,故五行属土,对应人体的中央,在季节为长夏。

祭祀当然不能用气化的藏府,一定要用实体,因此必然要用解剖的五脏。(注:气化的藏府用“藏”,解剖的脏腑用“脏”)故《礼记·月令》和《尚书》所用的五行配五脏必须用解剖的五脏。而从解剖上看五脏在人体的空间分布,肺在最上部,故属火;解剖上的肝脏在身体的右边,故属金;解剖上的心在五脏之中,故属土;解剖上的肾在五脏最下面,故属水;解剖的脾在人体的左边,故属木,这个解剖的五脏和五行的相配很清晰、很明确。说明古人对解剖的脏腑认识得很清楚,而且与五行相配也很清楚。

但为何《内经》的五脏和五行的相配又与此不同呢?其实这恰恰说明《内经》的五脏系统不只是解剖的五脏系统,还有另一个气化的五藏体系。《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注意,这里说的是“生”与“藏”,这是气的生与藏,是气的变化(气化)。“肝生于左”,如前说述,左为阳气之生,故肝应人体之左,这是气化的肝藏,故五行属木。脉诊上也是如此,左关脉为肝胆。“肺藏于右”,如前说述,右为阳气之降,应人体之右,这是气化之肺,故五行属金,脉诊上右寸脉为肺脉。中医说肾有两,左为肾,右为命门,指的是解剖上的肾吗?如果指的是解剖上的肾,那肺也有两,为什么不说肺有两呢?所以这个不是解剖的肾而是气化的肾,气化的肾主闭藏,故五行属水。同样,气化的心藏主长,故五行属火。气化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输布四藏,应土、居中、主化之象。因此这是气化的五藏而非解剖的五脏,因而与解剖的五脏所属五行自然不同。但为什么有了解剖的五脏,古人还要构建一个气化的五藏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人以为形而下的、解剖的五脏成形之前,还有一个形而上的、气化的五藏。祭祀当然要用有形的、解剖的脏腑,不能用无形的、气化的藏府,所以自然要按解剖的位置配属五行。而对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古人以为要站在形而上的层次,才有利于把握变化的先机。因此,中医的五藏自然要用气化的五藏。

古人认为,气化的五藏是在解剖的五脏成形之前的、决定了解剖的五脏的关键与核心。对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站在气化的层面,可以在解剖的五脏还没有看到病变之形时就调整和干预,古人称之为握其先机。这是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以从气化角度认识的五藏,其所属五行,自然与解剖脏腑的五行所属不同,这本没什么可争议。如果不懂古人的思想,只看文字表面的描述,难免妄作否定。

藏象本质为五脏各有所“藏”

《内经》构建了两个藏府系统,除了因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以外,还有另一层深意,这就是象与意,也就是《内经》所说的藏象。为什么叫藏象?张介宾认为:“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却还不到位。“藏象”一词在《黄帝内经》中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谓:“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有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藏(zàng)者,藏(cáng)也。藏的是什么?圣人立象以尽意,象在外,是为了表达隐藏其背后的意。我们看上面这段文献,“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等,此为外在之象,而藏在其背后的意,显然就是“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等,这是所藏之意:

心,生之本,心属火,象征生命繁盛之象,此为生长之气,生命繁盛之万物并作,故为生之本。

肺,气之本。肺为华盖,其位最高,象天之位。天位最高,无可在上,故其气俯降而交于地,并弥散与天地之间。故肺,气之本,属金,主肃降。

肾,封藏之本,是气之藏,聚五脏六腑之精华而藏之。

肝,罢极之本。罢极,后世训为“耐受疲困”,于全文语境不符,前文生之本、气之本、封藏之本、仓廪之本皆言气的变化及五脏的生理机制,此处“罢极之本”一样也应该是谈气的变化和生理机制。罢,《玉篇》解释为:“休也,已也。”极,极则变,物极必反,休止之极则生之气升。肝起于水生于木,水,封藏而止也,止之极而反,则木生发之气升也,故曰肝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生发之谓也,是生发之气的根本,就像肾是封藏之气的根本一样。故“罢极之本”是归止之极后阳气初升之本也。

脾,仓廪之本。仓廪,谷物聚汇之地,谷生于土,土主化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传化水谷之气,故属于土,此为化之气,故曰仓廪之本。

这是藏象所藏之意,即气的生长化收藏。《易传》云:“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见”与“形”此处是互文。《广雅》:“形,见也。”有形可见的器皆可为象,故《易传》云:“以制器者尚其象。”在人体中可见的解剖器官,即有形可见之器皆是象,如“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唇、肌肉、味道、颜色等有形可见者皆为象。当然五藏之象还不止这些,如肝藏之象还有:在体为筋,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等,它们都被归为肝藏之象。

人体中可见的解剖器官皆是有形可见之器,皆是象,解剖的脏腑也是象,其背后的意是气的生长化收藏,这就是为什么《内经》会有两个五藏系统。一个是气化的五藏,这是意,是本;另一个是解剖的、可见的五脏,是象,为标。就像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是象,而气生长化收藏的变化才是意。五藏如此,六府也如此。解剖的脏腑是气化藏府的象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否则也不会以之命名。但如前所述,藏之象不止解剖的脏腑一个。明白了藏所藏之意,才能真正理解以《黄帝内经》为传承载体的先秦中医的藏府思想。

五藏之藏象解析

为什么心主血?为什么心主神?这个心显然是气化之心。气化之心,是长之气,如夏天般万物繁盛,气血充沛活跃,亦如火。而解剖的心脏也具备此气,心脏大概是解剖器官中跳动最快的、跳动时间最长的。古人在战争以及解剖人体或动物时应该可以看到心脏的搏动,在打开胸腔的一瞬间,也许会观察到心脏和血的关系。活体的心脏是搏动的、红色的,充满红色的血液,这种活跃繁盛充沛之象就像五行之火,这是“长(zhǎng)”之气。心主神也一样,思维、情绪是最活跃的、最快速的,这同样是“长(zhǎng)气”之象,故心主神。神、解剖的心脏都是火之象,应于长之气,都是气化之心的象。中医认为心主神,从前文对古文“思”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未必不知道大脑和神志的关系,但古人仍要说“心”主神,是因为这个“心”是气化之心,是代表了“长之气”的心,无论思维活动还是解剖心脏的运动,都是此气化之心的象。同样,舌、血、脉、面(其华在面)都属于气化之心,因为它们同是气化之心的象。

为什么肺主宣发肃降?为什么肺五行为金?肺在五脏中位居最高,故曰华盖,既然已经是最高了,没有再高的空间可以上升,其气只能下降,故肺主肃降,此为收之气,故肺五行为金。但为何肺又主宣发?宣发是为了恢复位居最上的肺之体,只有肺体居最上,才有降的空间,才谈得上肃降。故肺位最高,其气主降。

为什么肾主生殖?中医的肾和西医的肾最大区别在于,中医的肾包含了生殖系统,这就像气化之心包含了大脑的思维功能一样。中医的肾为何与生殖系统关系密切?首先,这个包含生殖功能的肾是气化的肾藏,肾藏在太极圜道中是圆的终点,在生长化收藏中主闭藏,它同时也是圜道循环再一次循环的起点。如果一次循环象征一个生命周期的话,再一次循环则象征了继承了原循环特征的新生命,这正是生殖系统的特征。古人认为生殖系统储备了人体的精华,产生和孕育新生命,这符合气化肾藏的特征,故肾主生殖,生殖器官是气化肾藏之象。

为什么肝主情志?肝藏为何在左而不是在右?首先,气化的肝藏为生之气,天人合一时,人体之左应天地自然的生之气,故肝藏在左。为何肝主情志?情志以舒畅为顺,而舒畅之气正是舒展的、调畅的生发之气。肝以生发为用,故主情志。

脾为何主运化?为何脾主四肢?气化脾藏居圆心,是化之气。化,即变化、转化、运化。人体中的化莫过于水谷的运化、转化、变化,饮食是外来的,水谷变为营养物质,再转化为人体细胞、组织中的物质,正体现了脾藏化之气的作用。脾在五藏之中,亦在人体之中,四肢象征四方、四象、四旁,脾执中央以运四旁,故脾主四肢。

综上所述,中医的藏府主要指的是气化的藏府,解剖的脏腑是气化藏府之象,气化的藏府有很多象,故谓之藏象。气化的藏府为本,解剖的脏腑为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之间的枢、是阴阳的沟通点,阴阳再分就是四象,加上原来的枢,即构成了五行。五行是阴阳的进一步再分,而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为了深入具体地表达阴阳是如何生万物的。三生万物是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进一步表达出来的,而五行的相生相克正是三生万物的生生不息之道。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阴阳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文化的骨架之一。致力于阴阳五行研究的庞朴先生在《阴阳五行探源》一文中说:“五四以前的中国固有文化,是以阴阳五行作为骨架的,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思想,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体系。”当然,中医更离不开阴阳五行,阴阳五行被称为中医理论的基石。《灵枢·通天》谓:“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古人认为,万事万物之中都蕴含有阴阳五行。《逸周书》云:“陈彼五行,必有胜,天之所覆,尽可称。”

废止五行之争

但在近现代,阴阳五行却被广泛质疑。如民国的国学大师章太炎,1926年在《医界春秋》上发表文章《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主张废除五行,并补充说:“自《素问》《八十一难》以五脏附五行,其始概以物类譬况,久之遂若实见其然者。然五行之说,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及附之六气……已自相乖角也。五经异义,今文《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谨按《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冬祭肾。与古《尚书》说同。郑氏驳曰: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其思想后来影响到陆渊雷、章次公等中医名家,新中国成立后章次公因反对阴阳五行,也和其他中医大家作了激烈的辩论。

首先应该明晰,五行到底是什么?明白了这个,才能评价五行到底有没有价值。首先,如果五行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或元素,显然放在今天是可笑的。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五行,那一滴水中是否有金木水火土?一张纸、一根粉笔呢?一些学者在讲金生水的时候说铁可以融化为铁水,或者说铁放在寒冷的天气里会有水珠,若古人认识的金生水果真如此,这种认识放在今天岂不可笑?难道凭这个就说五行是中医理论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吗?

其实五行之本义,明清之际已少人知晓。明清之际思想家方以智曾为此叹曰:“且问五行金生水,金何以生水乎?老生夙学,不能答也”(《物理小识·卷一》)。明代学者王廷相曰:“五行家谓金能生水,岂其然乎?岂其然乎?”

五行的本质

关于五行的本质或起源,后世有很多学说,如五材说、五星说、五方说、五德说等。五材说前文已经提及。如果是五星说,那为什么金星克木星、土星克水星?其内在原理是什么?从最早的文献如甲骨文看,有学者认为,五方说可能是五行学说的起源,但五方说难以解释为何天地万物都有五行、五行何以相生相克。

其实,明白了太极圜道,也就明白了五行是什么、五行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五行产生的意义。宋代儒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虽然不是第一个提出太极概念的,却为太极图作了定义,阐述了太极和五行的关系。《太极图说》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我们看到水火木金土是太极分阴阳之后,进而阳变阴合的结果。“五行一阴阳也”,五行本质上就是阴阳,是阴阳的进一步变化和衍生。道生一,一生二,二即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相交。阴阳相交即阳变阴合,阳变阴合即三生万物,而首先生的就是五行,所以五行告诉我们,阳变阴合是怎样生万物的,这是生万物的第一个阶段。

首先,有了阴阳,就自然有了阴阳之“中”,这个阴阳之中非阴非阳、即阴即阳,是阴阳沟通的枢纽。阴阳可以再分阴阳,当阴阳第一次再分阴阳时,“阳”分为阳气初生的少阳、阳气隆盛的太阳;“阴”分为阴气初生的少阴、阴气隆盛的太阴,这就是四象。而原来阴阳的“中”,即“三”,仍然居中不动,这样就与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一起构成了五行(见图1)。图片

少阳代表阳气初生,以木作为象征;太阳代表阳气隆盛,以火作为象征;少阴代表阴气初生,以金作为象征;太阴代表阴气隆盛,以水作为象征;原来阴阳之中的三变为了四象之中的五,五在四象之中,以土为象,这个五就是原来的三。三生万物,以土为之象,因为土生万物。

少阳阳气初生谓之“生”,故木象征了“生”之象;太阳阳气隆盛谓之“长”,故火象征了“长”之象;少阴为阴生阳收谓之“收”,故金象征了“收”之象;太阴为阴气盛,故阳气收藏谓之“藏”,水象征了“藏”之象;五是四象之中,中的作用之一即是“化”,沟通阴阳变化万物,故居中以土象之,象征了“化”。

从上所述可知,五行是阴阳的进一步分化,阳进一步分为生与长,阴进一步分为收与藏,阴阳之间的“中”变为四象之“中”,即化,故五行实际上是气之变化——气化,即生长化收藏五个状态。所以,五行绝不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只是象,是为表达生长化收藏之意。故《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寒暑燥湿风火、木火土金水都只是象,其背后的本质是天地阴阳的变化,五行即是生长化收藏,即阴阳的变化。古人将太极圜道划分了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五种状态,这就是五行。古人为了表达生长化收藏这五种状态或者五个阶段,借用了百姓生活中最常见的五种物质作为比喻和象征,这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作为象,传达生长化收藏之意。木之意是阳气的初生,春天、早晨、东方、动物、人从出生到青年等等,它们都是一类象,有相同之意——阳气的初生;火之意是阳气成长盛大,夏天、上午、南方、动物与人的青壮年等,它们都是一类象,有相同之意——阳气的盛大;土之意是阳气的转化,是从阳转阴这个过程的变化,长夏、正午、中央、动物与人的中年等,它们都是一类象,有相同之意——阳气的转化;金之意是阳气的收敛,秋季、下午到黄昏、西方、动物与人的老年等,它们都是一类象,有相同之意——阳气的收敛;水之意是阳气的归藏,冬季、夜晚、北方、动物与人死亡,它们都是一类象,有相同之意——阳气的归藏。

对个体而言,生长壮老已象征一个圜道循环的结束。如果圜道可以循环往复,则收藏之后是下一个循环再启动,即水生木,启动新的循环。这就是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生即是生长化收藏的相续。所以金生水是说“气之藏”源于“气之收”,故金生水,就像秋天紧接着就是冬天。

为什么万事万物都有五行?因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为什么万事万物都有阴阳?因为万事万物都有生有灭,小到粒子大到宇宙,都有生有灭,生灭就是阴阳,生灭转化的过程就是阴阳转化的过程,就像太极图所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有阴阳就有阴阳的再分,有阴阳的再分就有生长化收藏,从阳到阴,从生到灭,这个过程分为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就是五行,阴阳五行的变化就是圜道,圜道就是太极图。所以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都有五行,都有太极图。但绝不是说万事万物都有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种物质只是象,象征了万事万物都有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的圜道。

五行相克之理

阴阳相反相成,因而五行有相生也有相克。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就是生、长、化、收、藏一气周流的变化,就像四季相续一样。相生好理解,那么相克呢?为什么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为什么如此相克?为什么不能是火克水、水可土?如果五行是五种物质,那么水克火,火也可以克水;土克水,水也可以克土。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了五行的五种物质只是象,是比喻,其背后的真实之意是生长化收藏五个意,那么相生要从此考虑,相克也要从此考虑,即从生长化收藏的意的角度考虑。

我们来看五行相克。首先,从阴阳上分,木火属阳,木为少阳,火为太阳;金水属阴,金为少阴,水为太阴。木金都是阴阳的初始阶段,都是“少”,即“少”或“初”的级别。火水是阴阳之隆盛,都是“太”,即“太”或“大”的级别。首先,是同级别的相克,在同一级别上一定是阴克阳。因为克为杀,杀为阴,所以从杀与克的角度上看,是阴杀阳,而不是阳杀阴。所以少阴克少阳,也就是金克木。在太的级别上,太阴克太阳,也就是水克火。同一级别上不能被克的,就需要高一级别的来克,“太”级别克“少”级别,即太阳克少阴,火克金。

但谈到土,就比较特别,它是圆心、是中,因此土不在任何一个级别上。那么为什么土克水、木克土?谈到五行、谈到土,就一定要回到圜道上,回到太极图上。古人将生长化收藏循环往复的过程比喻为一个循环往复运动的圆,木(生之气)是从圆的最低点向上升起的部分,火(长之气)是接续木之气一直到达圆的最顶点的部分,金(收之气)是从圆的最顶点开始向下运行的部分,水(藏之气)是接续金之气到达圆的最低点的部分,而土居中为圆心。这个圆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是古人对自然之气运动变化的认识,这个气化模型即圜道,也就是太极图(见图2)。图片

土克水,即居于中心的化之气克居于圜道终点的藏之气。在太极图或圜道上,水象征藏,是圜道循环的终点,以圜道一个循环的终点或终结象征之。水是藏,但如果藏之过度就会停留在这个循环的终点,而难以开始下一个循环,就不会让水再生木,就不能开始新的循环。因此,如果想让这个循环可以往复,一定要有一个力量克服这个终结之力,克服这个藏的终结之气,给它从收藏到启动的力量,就要靠圆心,也就是土的化的力量。化,是转化,促使藏的力量转化为生的力量。土居圆心,以圆心化的力量克服水的终结之力,如此才能使水生木。因此,启动下一次循环的力量之源,即土克水。土克水,才能让水生木,相克才能相生。

为什么木克土?土居圆心,圆心虽然可以促使圆运动循环往复,但圆心的另一个目的是维持这个圆的稳定和固有大小。比喻来讲,如果这个圆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就必须克服这个圆心的牵引而使半径变大,才能建立一个新的、更大的圆。建立一个新的更大的圆,就要有一个新的起点启动之,并克服原有圆心的力量,而圆的启动之气,在五行就是木。由此,新圆的启动之机——生之气——木,克服原来的旧圆圆心——土的牵引,才能开始形成一个更大的圆,而这个过程就是木克土(见图3)。图片

克即是生——进化之路

如果说一次圆运动就代表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那么圆运动的循环往复就象征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就像草木凋零后,春天复生,人会死亡但传宗接代不断繁衍。土克水,让圆运动不断循环,象征生命生生不息。而木克土,才能产生新的更大的圆,象征生命的进化,突破原有的限制,进化出更完美的生命。人类身体的进化、基因的进化,正是对原来固有的(圆运动)状态的突破和进化,木克土象征新生。因此,五行相克如此重要,五行相克就是另一种让生命生生不息的过程,五行相克其实是另外一种生,甚至是新生。《国语·郑语》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太极圜道并非是只在一个层次或一个范围内的循环,而是可以突破原来圆的范围而产生新的圆,产生进化的生命或事物。

木克土象征新生,但反过来,如果木气克伐过度,也是对圆心的破坏,而且是对圆运动核心的破坏。如在脉诊中,肝属木,其脉为弦,而对于病理的弦脉,清代郭元峰在《脉如》中说“弦为六贼之首,最为诸经作病,故伤寒坏证,弦脉居多,虚劳内伤,弦常过半,总由中气少权,土败木贼所至”。弦脉过强代表了肝气过盛克伐脾土,土是圆心,是五藏之本,圆心被克伐,诸经做病,五藏六府皆病。但弦脉又是生机之意,病重之脉见弦脉又是生机之象,如此如何判断吉凶,总由胃气之有无,即脉之从容和缓之气多少而定。

综上所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之间的枢、是阴阳的沟通点。阴阳再分就是四象,加上原来的枢,即构成了五行。所以五行是阴阳的进一步再分,而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为了深入具体地表达阴阳是如何生万物的,也就是说三生万物是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进一步表达出来的。尤其是从土克水中,我们看到让一个生命延续不断的力量,从木克土中我们看到的生命进化的力量。五行的相生相克正是三生万物的生生不息之道。《逸周书》:“陈彼五行必有胜,天之所覆尽可称。”晋五经博士孔晁注云:“言五行相胜,以生成万物,尽可称名之也。”清代潘振《周书解义》注云:“两间陈列五行,相克而生物。天之所覆,万物尽可称名,皆道之所在也。”

太极圜道的变化分为五份就是五行,分为六分就是三阴三阳,分为八份就是八卦。五行也好,三阴三阳也好,八卦也好,都是为了更细致具体地表达阴阳的变化,如果还嫌不细化、具体,还可以演变到64卦、384爻,奇门遁甲的1080局,里面隐含了更为复杂的生克制化,但无疑五行是基础。因为五行是阴阳初分的结果,是最基础的生克制化的具体形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分化。图片

五行在中医上对应了人体的五藏,五藏在太极图上常常这样表达(见图4):肾主封藏,在圆的最下,代表圆的结束,代表藏,五行为水;肝居于圆之左,故《素问·刺禁论》云“肝出于左”,代表阳气的生发,为气之生,五行为木;心居于圆的最上,代表阳气最盛,长的状态,五行为火;肺居于圆之右,故《素问·刺禁论》云“肺藏于右”,代表气的降、气之收,五行为金;脾居中,在圆心,代表化的状态,五行为土。五藏在这个太极图上,与五藏对应的六府、十二经络也就在这个太极图上,所以说太极图是人体气化运行的总图,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五行乃圜道的控制中心

圭表日影一年的变化就形成一个圜道模型,这是一个二维模型,而二维的建立必须要有横竖两个轴。首先,圆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即冬至点和夏至点,如果左升为阳,冬至点就是阳的起点;如果右降为阴,夏至点就是阴的起点,冬至、夏至构成纵轴,这是一维的阴阳,这是根本。在此基础上阴阳再分阴阳,就有了春分点和秋分点,它们构成了横轴,纵横两轴交叉,使圆成为二维图。因为是正圆,纵横两轴的交叉点就是圆心。其实先有了圆心,才以此为中心构成纵横两轴之交,即有了立于中的表才有日影所描绘出的圆,圆是围绕圆心运行的。

圆心、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五个点控制了二维的平面圆。冬至、夏至构成的轴是一维的阴阳,这是根本。以此为基础,阴阳再分阴阳,加上春分、秋分构成的轴,就建立了二维的太极圜道模型。圭表记录了太阳运行的变化,太阳运行的变化导致了四季的变化,四季气候和阳光的变化导致了物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皆以太阳运行的变化为主导。太阳运行变化被圭表记录成为一个模式图,这可能就是太极图的缘起。太阳运行变化的四个关键点,即太阳运行变化的两个极点——冬至、夏至点,两个平分点——春分、秋分点,构成了纵横两轴,决定了二维图的基本构成,加上圆心这个中点,就构成了“五”这个元素。太极图上的五个核心点是形成并控制整体圆运动的关键点,它们决定了整个圆,可以说把握住这五个核心点就把握了整个圆,这就是中国古人之所以用五行之“五”的原因。换句话说,这五个点必须是最能体现生长化收藏的代表点,这就是五行的来源。

万物皆秉圜道,如果将太极圜道看作一个系统,这五个点就是把握和控制这个系统的五个关键点,古人称此为“机”。这就是五行的本义。因此,古人用五这个数字绝不是数字崇拜,无论用五还是用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哲学含义,甚至是科学含义,而不是幸运数字或图腾数字。

古人认为万物的的产生和变化源于道生一的一,一生二,二即阴阳,而在模式上,阴阳只是一维,当阴阳变化形成圜道的时候,就形成了二维之圆,而二维之圆的形成——纵横两轴,即XY轴的交叉就构成了五行。但二维太极图只是模式图,万物有升降也有出入,升降是二维,加上出入就变为三维。《黄帝内经》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三维的运行构成了太极球,XYZ三个轴构成了六个点,即六合,这就构成了三阴三阳,这是实际运化模型,太极球的球心和太极图的圆心是一个点。三维的太极球是立体交叉的两个二维太极图,太极球的三维运行实际上秉承了二维的太极图,其运行模式源于二维的太极图,因此三维太极球的基本控制是二维的太极图,而二维太极图的基本控制就是纵横两轴交叉而来的五个点,放在太阳运行的圜道上就是冬至点、夏至点、春分点、秋分点以及圆心,也就是五行的本质。因此五行控制了整体圜道的变化,而三阴三阳是圜道的三维实际运行。

“六”意在将圜道的三维空间与时间结合起来表达圜道的实际运行,但“五”是控制圜道的最基本的核心,五行是圜道的控制中心。从关系上讲,五行的五还是最基本的关系变量,关系最少发生在两个事物之间,它们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只有五种,以A和B为例,即A生B、B生A、A克B、B克A、不生不克(生代表有益,克代表有害)。它们的基本关系只此五种,其他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化,就像计算机运行再复杂,也还是0和1两个基本变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