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医如何做到医法圆通

“医之道,任非小,关性命,诚是宝。医之理,很重要,花气力,抓主要。边学习,边创造,通古今,明医昭。”
中医是道器合一的

我们讲中医是道呢?是法呢?是术呢?自古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我认为中医既是道,又是法,又是术,是道器合一的。它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对宇宙人生真谛探索的一种方法和实践。

前两天宛平邀请我,叫我讲点什么,我问她:“您想听道、法、术哪个层面的呢?”她告诉我:“我都想听!但是听道的层面听不懂。”

其实,道的层面,我也讲不清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讲术的层面呢,我们许多老师其实讲了许多术的层面的东西,哪个方子怎么用?具体用多少?剂量多少?怎么去用?它的适应证是什么?禁忌症是什么?这些都是术的层面的东西。法是什么呢?法是介于道与术之间的,是沟通道与术之间的一种桥梁。我们都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那么请问一下,阴阳为何呀?术数为何呀?取法于阴阳,中医是道,又和于术数,我们绕不开阴阳术数,绕不开阴阳术数的具体的运用。

“道德本体,一元四质,象数理炁,显藏者象,对待者数,主宰者理,流行者炁,阴阳合炁,一炁化三,精气与神,升降出入,气血津液,四象更替,五行运转,六气分经,七曜悬朗,九宫八风,十方圆融。”

医是源于道的,取法于阴阳,阴阳在这里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取法阴阳”有这几个方面:一、就是我们讲的日、月、星的层面,取法阴阳就是取法日、月、星;二、阴阳,天地四时阴阳,我认为在中医上主要是把这两块搞清楚。而“和于术数”,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都来源于河图与洛书,如果说我们完全撇开河图洛书,压根不牵涉它,讲得时候许多东西没有法子讲清楚,没有办法把中医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贯穿始终。

我们都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出自《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

换句话来说如果我们一个学中医的人,不懂得真正阴阳的实质,不懂得用阴阳来贯彻始终,在临床当中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人,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的学者或中医的临床大夫。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到底阴阳是什么呢?为什么古人没有讲“察色按脉,先辨阴阳”而说是“别”呢?这是因为阴和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别”呢,指得是入手的功夫,从何处来入手而已。因此有阴阳离合论,有阴阳离合,阴阳可离可合。在一年四季当中,有四个阴阳离合的日子,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还有二至、二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

在《伤寒杂病论》伤寒例的前面有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图,它讲什么的呢?是讲人法天地阴阳四时变化的一个规律,告诉我们大家任何的疾病都和时间有密切的关系,逃脱不了时间、逃脱不了空间、逃脱不了人本身,天、地、人三才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有一次有一个中医的学者和我们共同来探讨,我说,咱们中医其实就是一种关系学,是什么关系呢?是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人与四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内部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调控的医学,是一种以象思维为主要核心的意象医学。

中医的法门也是非常地多。我们都知道中医有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八法。这八法又源于什么呢?其实简单地说,不是祛邪就是扶正,就是两法;不是治外感的就是治内伤的,两法;或者加一个不内外,就是三法。

自己开悟:为了用而去学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问老前辈们:如何成为一个好的中医?当时有位老大夫答复我:半部伤寒打天下,伤寒一定要好好地学,学会了伤寒,会用它的理法方药,就算《伤寒杂病论》不是一部完整的书,因为《伤寒杂病论》被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许多地方有残缺,但是中医的理法方药全部俱备,认真理会,反复体悟,你自然就会明白中医是如何看病的。

我看了《伤寒杂病论》,看来看去,看了半天仍未得其要。后来别人又告诉我:你要看《内经》,《内经》是中医最根本的东西。我又去翻看《内经》,看了《内经》疑惑更大,众说纷纭,不知所措,莫衷一是。又有人告诉我:《易经》为众经之首,我又去看了《易经》,看了《易经》,我的疑惑也很多。后来又得知我们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来源于河图洛书,于是我又追溯到了河图洛书。

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与理解,我似乎逐步明白了一些道理:中医许多时候是各说各的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自成体系,相互不能交流,相互不能通约。许多的东西,就算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候,它的意义完全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

我们该怎么去学呢?是把所有的经典全部学完吗?当时我就想,那就这么办吧。大部头经典,我就从头到尾地去读,读来读去,读得天昏地暗,仍未得其要,因为是一名临床的医生,我们每天可以面对大量的病人,当我们用心地为病人着想,设身处地地去治疗、调理这些病人的时候,会发觉许多说得非常好的理论,临床上用起来却是十分不实在,而有些东西说得可能很简单,用起来却非常方便。

有时候真得有这种感觉——“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啊。这时候我就悟出一个道理:“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明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

如何开悟呢?开悟之道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有句话叫做“尽信书不如无书”,又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其实我个人感觉,既要读书多,又要临证多,还要有自己的体悟,要把古人的东西全部练到自己身上去,把古人讲的经典的东西全部在临床当中能够运用出来,体会出来!这就比较牛了!不是说为了学而去学,而是为了用而去学。所以我们要先设定目标,看医书不是把所有的书从头到尾全看一遍,而是哪个有用看哪个。

中医是天地宇宙之理,各流派可通约

古人对各个流派有一些说法,比如,“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杂病法丹溪,热病法河间”,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如何去看这些问题呢?

其实古人在他的行医生涯当中发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发现用一种方法或用一种模式模型去解决一些问题时,可能也能解决,但是比较复杂,这时候我们能不能根据中医的理法另辟蹊径,另成一些模式、法式呢?中医的各个流派之间能不能够通约呢?能不能汇通呢?我觉得完全可以。

只要站在足够高的角度去看,完全可以统摄,不光是中医可以统摄,中医和西医之间也可以统摄,甚至人和天地宇宙也要统摄在一块,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体的,不是分开的。所以说“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人是法天地阴阳四时的,因此必须和阴阳四时要和才行,否则就生病——就是我们讲的疾病。

现在有些说法,就是我只会伤寒的式法,把其它的式法全部舍去了,这些方法对不对呢?我认为不太对,为什么呢?比如说古人在清朝的时候,所有的医典医集都汇集在那里了,《医宗金鉴》刚开始有伤寒的、金匮的东西,后来又分了许多的科,为什么呢?因为全科有全科的思想,专科有专科的思维,全科和专科的思维相互配合,相互影响,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医学。我们在变易的征象中,领悟出不易之理,选用最简易之法解决,是谓三易,中医之道法术亦复如是。

因此我常常跟学生们讲,也跟同道们去交流,其实中医的理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天地宇宙之理,而它的法是这些理对人体具体的运用指导原则,而具体的术就是在法的统摄之下具体的操作步骤,这个步骤应该是清晰的、明了的、简单的,而且反复重复的,这样才行。

我们可以看看《伤寒杂病论》,“辨某某某病脉证并治”,因此我们看病的顺序也是这样的,应该第一步叫观象,第二个叫识病,第三个是辨证,第四个脉法,最后是治疗,这才是理法方药一以贯之。望闻问切都是我们的切入点,临床运用的时候四诊要合参,这是最完美的,临床实际上从每一个门都可以入。

望闻问切,皆可达出神入化境界

许多时候病人一进门,你就有种感觉,你一望就知道他想干啥,大体上是一个什么问题,我把这种方法叫做“抓大象”的方法。有些病人还没进门,听他说话的声音大致就可以判定他可能是什么样的问题,一听就知道;有些问题必须要通过问才能知道;有些时候说了半天,好多信息都是不正确的信息,干扰的信息,你摸摸脉再体会一下,脉会告诉我们许多没有表达出来的、隐曲的东西。因此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是医生的四个等级、级别,其实每一门如果说我们把它研究得透彻了,都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如何检验自己的中医水平是不是很高呢?我们可以把古人这些神话故事,倒过头来看能不能在现实当中,把一些玄虚的东西去掉,能不能把它重复一下?如果说你能重复这些医案当中的经典的案例,那么你的境界大概就属于这个境界当中的人的水平。

大家都看过电视《神医喜来乐》了吧?可能许多人都把这个电视当做中医故事来看,其实我看这个电视的时候呢,我反复在思索一个问题,它的中医的理、法是什么东西?其实它所表现出来的这些东西我们完全可以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把它演示出来,应该能够完全用中医的理法来解释清楚的。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

我始终认为如果懂得了五六之学,中医学得就很好了,至少在理的层面来说已经很清楚了,在指导临床实践,在诊治疾病上,阴阳五行可以有具体的实质,无论是判断疾病、预后、转归,包括它的取法、取象、用药,都是时时刻刻离不开的。

刚开始我用伤寒的很多式法,用伤寒里面的方子的时候,特别是在一些急性病、大病、重病当中用伤寒的方子的时候,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我在好多病案当中跟大家交流过,许多的病人确实用上非常地神奇。但实际上我们每天在门诊中看的疾病,那种疾病是偏少的,反而一些内伤杂病是偏多的,特别是在门诊工作的人,大家可能会有深刻的体会。这时候我们用伤寒的式法,有些时候你会觉得有点怪,有些时候它的速度不是那么得快,大家有这种体会吗?

我当时就归结为自己的水平太差,不会用这些方子,但是经过了十年、二十年,体会越来越深刻,我觉得用许多的方子有些时候显得非常笨拙。倒过头来我又想外感法仲景,内伤是法东垣的,我又研究了东垣的东西,我又发觉一个特点:他的方子量很小但是味数多一些,它的靶点就比较多,用起来有些时候每每有意想不到、能够补伤寒方的特点。这时候我又开始研究东垣的一些东西。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我说研究东垣的东西,其实就是研究他的方子在临床当中上怎么去运用,并反复体会。这个功夫经过反复地锤炼,就长到自己身上了,就把它化了,你就自出枢机了。之后,你用的方可能是仲景或者东垣的方,但具体运用是你在运用,这才是你的东西。当我用伤寒的式法,碰到湿温、暑温这类疾病的时候,经常我觉得不太会看了,用药老是觉得不能丝丝入扣,老是觉得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然而,当我学习了温病的许多东西,《温热经纬》、《温病条辨》方面等方药的时候,我豁然就开朗了,觉得它的理法方药一以贯之,用起来非常地方便,其实就是一个三焦的辨证方法。我认为三焦的辨证方法,它可以和伤寒去通约,可以化约,但是它这个方法是非常简单的,简易之法。

就拿这几天来说吧,根据北京现在的气候,我门诊上病人最多的情况:一、三仁汤;二、甘露消毒丹;三、东垣的清暑益气汤。无论是外感的,还是内伤的,这三个药方用得频率是较高的。我们可以用五运六气来说,也可以从时气来讲,我们可以用病人的体质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去切入。不管怎么切入,“活在当下”,当下怎么解决?这是我们临床大夫所必须要面对的,而不能痴谈空理。

其实我在临床上就体会,温病其实是伤寒的一个发展,它是对伤寒的有力的补充,它完善了伤寒当中许多或言不详的东西,而且有些东西确实又自出枢机,有它独到的地方。受伤寒的影响,而又自出枢机,确实如此,不能一概的否定。而用它的方子呢,非常好使,临床当中疗效也非常地好。我们是临床医生,以临床是否见效为标准,而不是空谈谁对谁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我用伤寒的方子,比如说建中类的方子,小建中汤、大建中汤这一类的方子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当见了越来越多的病人后,用这些方子的时候,疗效会越来越降低,为什么呢?病情复杂了,绝不是那么一点点简单的式法所能解决的,所以要用更多的式法。正当我苦无对策之时,我发现了深师建中汤类的方子,使我别开眼界,又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我把深师类的方子,建中类的方子发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深师十味建中汤

黄芪四两、 当归二两、 桂心六两、白芍四两、

炙甘草二两、半夏一升、人参三两、附子一两、

生姜一斤、大枣二十枚

深师十五味建中汤

黄芪三两、当归二两、  桂心二两、

白芍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二两、

附子一两、生姜六两、大枣二十枚、

茯苓二两、麦冬三两、生地一斤

厚朴一两、龙骨三两、饴糖半斤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甚至辅行诀中的大阳旦汤,全发上来,大家看一下。

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

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半

大阳旦汤

黄芪五两、人参三两、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炙甘草二两、饴一升

十四味建中汤

当归、 白芍、 甘草(炙) 、人参、

麦门冬、川芎、 肉桂、 附子、

肉苁蓉、 半夏、 黄芪、茯苓、

熟地黄、各等分

图片
图片

不知道大家看了以后有什么样的感想,有什么样的体会?因为方子没用过,我用过了。我就想到当我们反复去考虑一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古人早在那里等我们了,见与不见他都在那里。我们是自出枢机另闯一片天地呢?还是向古人学习,在古人的基础上,肩膀上再往前走呢?而不是说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认为高明呢?

行医就像修行

我觉得学医的人有些时候真得像修行的人,尽管不在庙里面。病人天天围绕着你,当你解决不了病人问题的时候,你就两个字——烦恼、苦恼。作为一个医生,不能为病人解除痛苦,叫什么医生啊!实际上,有些病医生确实无法解决。如何在临床上判别哪些病是我们能治的,哪些是不能治的呢?我有一些看法分享给大家。

这是我的一个体会:病分四类:不治而愈,能治愈,迁延难愈,死证不治的。不治而愈者,得天地和谐,人不妄治,自然就好了;能治愈者,得天时地利人和而已,我们把这个关系搞顺畅,就可以了;迁延不愈者,是天地人三才不合谐,相互有冲克的问题;死证呢,天冲地克人力所不能及呀。

所以我们首先得有一个认识,任何的诊断、任何的治疗是有边界的,不是无边无际的,并不是像有些人夸大其词的。体验可以理解,阐扬可以光大,只有深刻地去体会它,把自己和理法方药完全融合到一起,甚至看病的时候,天、地、人、患者全部合一,拿起笔来写得时候如有神助。天地、阴阳四时、阴阳数术全在笔端,我觉得这样才能开出非常好的方子,才能开出神来之笔,才能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方子,吃了药,就会得到应该有的效果。

当我碰见一些危重又极难治愈的疾病时,用了伤寒法的时候,发现有些力量仍然不够,怎么办呢?我又回过来看了《千金》、《外台》,包括了深师和其他医家的东西,发现许多的疑难重症、死症,在《千金》、《外台》里面竟然都有答案,或者说很多都有答案,只是我们水平太低,根本看不懂古人在说什么,不理解他们说的病到底和现在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关联。因此我提倡,先说继承,而不要说创新

我曾经非常狂妄,自以为在临床上取得了一些效果,创了一两百首方子,便自觉天下无敌。后来看到古人治疗的诸多方案,用药之精准,从象数理气四个层面,一以贯之,我叹为观止,完全被折服!许多的所谓的疑难杂症,当我们身体力行时,有困惑、有顿悟、有超脱,非此道中人难以体会。我们只有信受奉行,依法奉行,才能出现很好的效果。我们只有真信才能真学,才能真用,才能真效。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启示

当我沾沾自喜,自认为自己独得天机的时候,又有许多的疾病仍然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处而处理。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当中,对奇经八脉的指导思想,用六经来治疗奇经八脉的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它是怎么说得呢?

六经治疗奇经八脉假令督脉为病,脊背强,隐隐痛,脉当微浮而急,按之涩,治属太阳。看来督脉的问题从太阳上下手;任脉为病,其内结痛疝瘕,脉当沉而结,治属太阴;冲脉为病,气上逆而里急,脉当浮虚而数,治属太阴。带脉为病,苦腹痛,腰间冷痛,脉当沉而细,治属少阴。阳蹻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外,脉当弦急,按之缓,治属少阳。阴蹻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内,脉当浮缓,按之微急而弦,治属厥阴。阳维与诸阳会,其为病在脉外,发寒热,脉当浮而虚,治属气分。阴维与诸阴交,其为病在脉中,心中痛,手心热,脉当弦而涩,治属血分。”

八脉内伤同时又讲了八脉内伤,比如说:“……督脉伤,柔柔不欲伸,不能久立,立则隐隐而胀;任脉伤,小便多,其色白浊;冲脉伤,时咳不休,有声无物,劳则气喘;带脉伤,回身一周冷;阳蹻伤,则身左不仁;阴蹻伤,则身右不仁;阳维伤,则畏寒甚,皮常湿;阴维伤,则畏热甚,皮常枯。”
它的脉是什么情况?“八脉内伤,其脉何似?师曰:督脉伤,尺脉大而涩;任脉伤,关脉大而涩;冲脉伤,寸脉短而涩;带脉伤,脉沉迟而结;阳蹻伤,脉时大时弦;阴蹻伤,脉时细时弦;阳维伤,脉时缓时弦;阴维伤,脉时紧时涩。”

治则“督脉伤,当补髓;任脉伤,当补精;冲脉伤,当补气;带脉伤,当补肾;阳蹻伤,则益胆;阴蹻伤,则补肝;阳维伤,则调卫;阴维伤,则养荣。”
你看它把治法全部写出来了,在其他的版本当中没有,只有《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当中才有。我是一个临床的普通的医生,我不陷于争论书的真伪,我是跟着古人们学习,谁能够帮助我们通向中医的彼岸,我们就听谁的。

我们临床上应用的时候会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大经大法,就算你去悟十年二十年,如果你真不知道它真正的地方在哪里,你可能一辈子都悟不出来,可能你举手投足就已经错得十万八千里了。可能你经过百折困顿之后,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你觉得是那么地亲切,那么地实在,那么地一针见血。张仲景没有具体的方子,而后世医家则补充了许多,比如说傅青主、陈士铎这一门,许多治男科、妇科,奇经八脉的许多药方,用起来非常地好使。

我们是真中医吗?

我刚才做了个简单的举例,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是真的中医吗?我们对中医真正了解多少呢?好多人到了六七十岁、七八十岁说:“我中医没有真正入门”。我认为不是客气话,而是一个对自己内心的客观的判定,到底我们知道多少?我们经常说,我们要发扬中医,我们要推广中医。我经常问说这些话的朋友们:您懂中医吗?您真正了解中医吗?您会用中医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吗?您真正会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去解决实际问题吗?

其实中医的理就是天地的理,中医的法就是天地运行规律的具体的操作之法,术是由法所生的。我前面在其他讲座中讲过,“十年成药,百年成方,千年成法,万年医理”。其实我的本意是讲:如果说我们对某个药的体会,因为人这一辈子是有限的,短短百年之内,你只有几十年的体会、感觉。

而一个方的形成需要百年的验证,而法的确立需要千年来验证,而理是万年不变的。真正中医的理法方药都是要用心去学习,用心去体悟、体会,不光是学习,而是要体会,把这些东西全部变成自己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血液当中,甚至融入到自己的灵魂当中去,一以贯之,这不是生就能知之的。“十年成药,百年成方,千年成法,万年成理”,我是指这个意思。

我们都说“合方治疑难”,但是现在临床上发现有许多的问题,就是说莫名其妙的合方,没有源头的合方,泛泛的合方,其实是没有必要的。第二个,是对整个事物的把握是不精准的,或者说是模糊的;还有,对它的适用范围是不清晰的。我在临床上也经常用合方治疗一些疾病,反复地体会,甚至对好多药物的比例剂量我们做了严格的控制,为什么要控制呢?

我们看看张仲景老先生他是怎么样的——“某某某汤主之”,“宜某某某汤”,什么意思?什么叫“主之”,就是说这就是我们的经过了验证过的东西,不要去问为什么,只要去用就可以了。因为医之理太深了,比如说,我经常给朋友和同学们讲,这就如同说电视机的构造非常复杂,这个回路那个回路,这是高级工程师需要了解的东西。

您,临床医生,只要干一件事,就是按频道。一频道就是中央一台,你不要把台按错了,你这样去做的时候,在当代来说,如果能按得很好,你的水平已经不低,对于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效果是非常好的,包括一部分疑难杂症,如果说你还要想提升自己,达到一个圣贤的境界,那么你就要很好地去研究经典。

第一个境界是通过学习经典提升自己,学习各家学说来提升自己;第二个阶段叫经典来证明我是对的,功夫都长在自己身上了;第三个阶段是什么样呢?举手投足间完全将理法方药浑然一体,是不拘一格的,怎么做都是有理的,你的理法方药是一以贯之的,不假外求的。

当然这样境界的人确实很少,很难遇见。所谓各个学派的创始人是怎么产生的?就是用了以前旧有的方法或旧有的手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充分地继承古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探明机理,运用现有的东西进行化裁、整合、打磨,最后形成一套新的治疗方案。源于古人而有所提高,有所创新,这才是一条正路子,自古以来所有名家概莫能外。

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呀?张仲景就是研究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并《平脉辨证》、《胎胪药录》,学习了这些古人的东西,然后对于寒疫,根据他老师张伯祖的东西进行了整理,发表出来的,据说有十三稿之多。

它充分地体现了什么问题呢?你想仲景的东西进行了十三稿的修改,而我们现在一稿都拿不出来。因为总是觉得今是而昨非,以前觉得这些观念是正确的,过一段时间发现不是那么确切,它还有漏洞,因此不断地在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也是这样的,否定之否定,你说不行,就有人说行。在中医当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从这个角度看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思维方式,可能非常简单。

因此我认为各种式法是并行而悖的。无论是六经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三焦辨证方法、气血津液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方法、经络辨证方法、五运六气辨证方法,我觉得每种方法都只是我们切入的一个模型、一条门而已,真正的进入大门里面完全是可以通约的,看到房屋的内景的时候是完全一样的,完全都是可以通约的。

因为入的门不一样,所以说路边的风景会不一样,这无关紧要,关键是我们能否保持敬畏之心,保持学习的心态,保持客观的、冷静的,像婴儿一样的心态看世界,而不是说还没有听完,还没有看完,还没有了解完,就贴了好多标签。这样我们就不能够进步,无法与圣贤交流。

离开传统文化的中医是残缺的中医

我是从临床而来的,从小(十三岁)受舅父影响,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如易经、佛学、参禅、打坐等方面的修学,我就感觉到其实现代的中医是残缺的医学,是不完整的医学,许多东西都说不清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当中去,而是各说各的话,这样就根本无法与古人、和天地宇宙沟通。

真正的好医生是体悟出来的,还真不是学出来的。连张仲景先生都说“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博闻强识次之”。我们不是生而知之的,就只有学而知之,博闻强识次之。因此,我们不要带任何成见,对任何事物保持一种敬畏的心理,用心去体察,不要轻易地说对错,好多东西不存在对错,只是适不适合而已。

我的好多朋友都说,老师请把你完整的体系拿出来。这个完整的体系我恐怕这辈子也拿不出来,原因在哪里呢?因为我的体系就是没什么体系,全部是运用古人的方法解决现在的问题,如果说有体系,那我和古今圣贤的体系是完全一致的、等无差别的。我要拿出来,怎么去拿?到今天为止我也没有想好,我只能说拿出一点点来,跟大家共同探讨,确实是非常庞杂的。

当我们研究、体会非常深刻的时候,你把许多冥想的东西抛去的时候,你会发觉古今圣贤讲的东西完全是一致的,甚至中国的、外国的、印度的这些圣贤讲的东西,他们体会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是没有区别的,只是用的语言、方式不一样,你用你的语言,我用我的语言而已。

我刚行医的时候,经常也爱谈空论道,看别人的方子以后,说这个药热、这个药凉、这个药补、这个药泻、这个药量大了、这个药量小了……时至今日,对以前的语言感到惭愧,不了解就不要发言,宁可存疑。好多时候,你错过了很好的学习的机会。尽管当前真正的明师越来越少见,但是不是不存在,当我们有这种因缘的时候,就因为我们的恭敬,可能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尤其是我们没有分别心时,对古人各种技法的掌握可能更加快速,而且能用出他的效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