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该如何传承呢
我们中医传承群到底要传什么?传承中医的道、法、术,传承中医的理、法、方、药,或者是理、法、方、针,各种各样的技法……所有能够帮助我们患者的方法,我们在这里都可以继承、传承、交流。
中医各门各家所擅长的各种式法,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每种式法都能解决一部分问题。我们如果能把这些东西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比较哪些式法从哪里入门或入手最佳,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探索和研究。
中医的各个学派之间,因为他们传承是不太一样的,有些东西是不能相互通约的,那我们能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重新解读一下,把它们融会贯通呢?
此时就需要大家不要怀有成见,先把自己腾空,变成空杯的心态,以一个儿童的心态去学习。当达到一定时间时,自然就融会贯通了。融会贯通的时候你再去看,就会知道他说的或是那个学派讲的是哪个层面的事,哪个是最快捷的法式,临床当中就会去验证,去实践,去检验。
古医术的真伪之辨
十二年前,我得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时候,有人说这本书是伪书,网上都在争论这个事儿。我当时想,这个伪书它到底是怎么伪的?我就抱着好奇心把它拿来看了一下,看了以后,我大吃一惊,好多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释疑了。有人说这本书是新的,是后人假借仲景之名而写的,但这个伪书所伪的水平确实相当地高。
这本书解决了张仲景没有讲的许多问题。如果说这本书是伪书,那么伪著者的目的何在?他是为了混淆视听,还是借张仲景之名传播他自己的学术呢?还是想要贻误后学,做奇人之高论呢?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他要是想做奇人之高论和显示自己的水平,写他自己的名就行了,为什么要写张仲景的名?大家想过这层关系没有?
他想图什么?他想图财害命啊?这本书也许就是张仲景第十二稿,也许不是。无论是与不是,这对我们来说不是最关键的,而是他讲得对不对,临床上能不能去验证?他记载的这个方、法或理,能不能临床去运用?
实践证明,经过我个人十二年的临床验证,该著作里面的许多方和法,不但能够运用,而且临证效果非常好、非常神奇,一点都不比仲景原文的方子效果差。当然,我说的仲景原文是以宋本为主的。
空杯心态,寻求各派通约
那么仲景的这些方子到底是怎么构成的?这个方子是张仲景创立的吗?不是的。他只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采来的好多方子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方的原意是什么,但是他会用,而且就这么用了,就这么记载下来了。
当我得到《辅行诀》的时候,看到它的许多方子和仲景是一脉的,好多方子是师兄弟的关系,有些方子完全一样,只是主治范围会发生变化。其实是可以相互通约的。
当我看到僧深师的东西,认识了恒伟老师以后,我刚开始看到那些药时和大家的感觉一样,也是觉得非常怪诞:药物那么大!但是倒过来想想,《千金方》和《外台秘要》里的许多方子也是如此啊,用药的繁复程度,包括手法之细腻,许多地方其实远在《伤寒杂病论》之上的。
我说这个话可能会得罪许多学伤寒的人。但它跟伤寒其实是一脉的,也是有传承的,只是不同学派的东西被穿插在里面了,没给你挑明,你看不出来,但确实是古中医留下来的东西。
再比如说王叔和编的《脉经》,自古以来就有气运脉法和所谓的全息脉法之争,它的用法完全不一样,还有好多不同的学派对脉法的运用,每种式法对脉的要求是不太一样的,关注的侧重点也是不太一样的,是不能够相互通约的,每种式法都对应每种脉法。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请教了沈谦益老师。沈老师给我们做了回答:脉该怎么看?应该看哪一些地方?他略略给我们指点了一下。当时我听完以后,忽然就豁然开朗了:原来这东西看起来乱,其实讲的是不同层面的东西。
中医的真传承与机缘
真正得到中医传承的人,他会告诉你具体的口诀,应该看哪些,哪些是显传的部分。学有经学和纬学之分的,经学是传下来的,纬学是不传的,纬学是口传心授的一些东西。只有当经和纬碰到一块的时候,那个点才会确立起来。
我们群许多传承人,介于他们师门中的一些东西,是不能够完全明白地讲出来。但是在我们一再请求下,他们已经破例把许多东西抛向了我们当中。因为有些地方跟看病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跟修行有关系。我尊重我们群中的各位老师,他们有他们传承的规矩,给我们大家略略做一些式法,有缘人自然而然的想要进一步提升的,就会跟上去。
作为世间的一个凡夫俗子,我们只想把医搞清楚、搞明白,只集中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容易跑偏,要么妄自尊大,要么妄自菲薄,这都不太正确。我们怎么办呢?张仲景给我们留下的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那么,我们能不能扩展一下眼界,借鉴现代医学的东西,然后看看古人的东西,融古汇今?能不能为我们后来者提供更好的研究方向,或研究的一些传承的东西呢?
沈谦益老师昨天讲得时候,我就非常有感受。中医现在常讲“始终理会“,其实只讲了四分之一。道和古中医学的表达,是通过“象数理炁”来讲清楚这些问题的。抛开“象数”,医学还完整的吗?不完整。那么谁能够把“象数理炁”一以贯之地说清楚呢?说实话,至今我碰到的高人中,真把“象数理炁”完全讲得很清楚、能够一以贯之、了然无疑的,至今还没碰到一个。
可能是我们的福德资粮还太低,所以没能碰到。或者偶有所得、偶有所悟,高出众人一点的这种老师,我碰见很多。这些老师,因为我们的真诚,有些时候给我们简单地做一些示法,指点一二。每次看到这些高人在我们面前做一些演示时,会匪夷所思。我们想想他们比我们多了什么呢?其实什么都没多,就是因为他有传承,有些方法被传承下来,而我们没有,我们没有这种机缘去学习。
勤求古训,融古汇今
仲景在他的《序言》当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我相信了。因此,我到处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从佛经、道经、儒家、易学等古典经典中去寻找对中医有益的东西。
逐渐地,我发现好多东西以前不明白,等你真正地明白一点的时候,倒过头来再看时,你会发觉,古人说的全是真话,只是他说完的东西我们没有理解而已。不是真信,就不会真学,就不会真用,也不会真效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我们不停地学习,不去动脑子思考古人为什么这么说,不去精思之意,就会迷惘。古人留下这么多东西,我怎么能学完呢?“思而不学则殆”——每天苦思冥想,就像一个苦行僧一样,不去学习,光胡思乱想,自以为是,结果是啥结果呢?“思而不学则殆”,殆是什么?亡了。
我常常给学生们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非常热爱尊重我们的老师,但我更热爱真理。为什么要热爱老师呢?因为老师就是真理的化身,当老师不是真理的化身的时候,我怎么能提起对老师的热爱呢?“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当老师不能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就枉为人师了。那么,我们的医学该如何去办,我们的中医该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庇佑苍生呢?
秘传的古本医籍
当我用心给病人看病的时候,许多病人就说:“大夫您这么为大家服务,我们感谢您,该怎么感谢您呢?”我说:“啥都不需要”。他们说:“我看你爱看书呀,我们家中有古中医书你看不看?”我说“好呀,太好了!”。后来,患者们就把家里没人看的书拿给我看,像《伤寒论浅注》、《伤寒论篇》,都是在非常年代在火盆里面烧了一半,从火盆里拿出来的。
记得曾经有一位甘肃籍的老人,他是祖传中医,他到新疆的时候拿着一本《内经》,是《灵枢》和《素问》合订的一本,一个卷子。他带着他的爱人找我看病,观察了我半年以后,告诉我“大夫,我看你爱读书,我有本书,我想请你看一看。”我问“什么书?”他说:“《黄帝内经》。”我说:“好呀,您拿过来看看。”老先生却说:“我只借给你啊!”我答:“好啊,我看完以后会还给您的”。
实际上,老先生观察我了半年,他给我这本书就压根儿没打算要回去。他说“你三个月就必须还给我呀”这个话其实是怕我不好好去读这本书,怕我把书就放在那里了。后来,过了半年,老先生来了,我说:“老先生,那本书我已经读完了。”他哈哈一笑,说:“那本书呀,其实我就送给你了”。我说:“那怎么行呢,这是您家祖传的东西呀!”他说:“我看了一下,这本书也就只有你配读,在别人那里我看也是个没有用的东西了”。我非常感动。后来老先生去世了,去世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他家人跟我说老爷子去世了,在去世之前还说:“要是有机会,你们好好地向大夫多学习”。
还有一位我们当地的名医,当时我们没有钱去买那么多书,他有一套《景岳全书》,还有《济阴纲目》、《名医类案》、《针灸甲乙经》等,他的那些卷子全是古本的。我给他家里人看病,先给他爱人、子女去看病。他得了中风以后我去他家里给他看病,后面他们说要感谢我。我说:“老人家,你给这么多患者带来了福音,我看病给您免费看,不收您一分钱,就当是我们后辈表示对前辈的一种尊敬”。
老人朝我笑了一下,说:“我知道你想要啥”。给他爱人一说,打开柜子,里面全是医书。他的柜子走到哪里背到哪里,最穷的时候,柜子都是不离身。这就是我们老一代中医的风采,把医书当作自己的生命。
不光是本书啊,传载的是我们中医的精神,是骨子里面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术”的层面的东西。这些书呢,有一部分,我们群中的张苍老师,张广中老师他们到我家去的时候都看到了,他们还拿照相机拍了这些古书。
感召真中医的传承人
我觉得人只要有真诚的心,可以感动天地鬼神,可以感动群中的各位老师,把自己的真东西适时地拿出来,供后学者和同道相互借鉴学习。如果说大家都能够这样子,我就非常开心了,觉得我们的传承群没有白白地立。
群中的各位,我都是在各个群,还有其他地方,通过平时的表现以及我的一些感觉,邀请大家来的。因此,希望大家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升自己的境界和医道水平,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有能力的人能够著书立说,传于后贤。“为子条记,传于后贤”,这也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面常常出现的字眼。
我今天的讲话不是做什么演讲,也不是什么报告,只是把自己有感而发的一些东西多说两句。占用大家这么长时间,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苦心,希望我们大家有良好的心态、正向的观念来传承我们的中医,把我们中医的“精气神”传承下来。
中医传承的要点—学术
现在中医不是缺乏传承人的问题,而是缺乏学术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能够真正地把中医的学术传承下来?中医的基础是临床,临床的核心是疗效,而疗效取决于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学术。因此我们传承论坛,提倡的是学术精神,而不是说唯何人为主,不是这样的,不是造神,而是拉下神坛,抛开面纱,直指人心,共创辉煌。
严格地说,《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我是没有资格讲的。我只是一个施术者、研究者,没有真正地传承。但是我相信,我们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张仲景老先生看我们这么诚心实意地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时候,在天之灵也许会帮助我们。还有这么多的老师,对伤寒有这么深刻的理解,有这么深刻的体会,我相信大家都会拿出自己对它的理解。
寻找中医真正的传承人
其实我心中一直有这个想法,假设张仲景有第十三稿《伤寒杂病论》,它会是什么样的?当今世界还存有吗?如果我们传承群的老师知道有这本书,或者知道相关的线索,可以提供给我们。我很想一睹第十三稿《伤寒杂病论》是什么样的。张仲景作第十三稿《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心境,我非常想了解。
同时,如果有《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真正的传承人,请大家务必通知我,我们一定要把他请到传承群里来,听听原汁原味地有传承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怎么回事。同时我们也想邀请《辅行诀》的传承人,有孙真人真正传承的老师们,比如说陈士铎这一门的传承人,金元四大家的传承人等,能不能出来给大家做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呀?
群中的一些好友告诉我,还真有《桂林古本伤寒论》的传人。因为种种因素不愿意出来论述。我们的真诚心能不能感动他们,把他们所知道的东西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给我们,使我们也能一睹真正的《桂本》的传人是怎么回事儿。
《伤寒杂病论》我这里就有十个版本,我在其他群中也讲过。这十个版本我都看过,不敢说研究,这么多年来,特别是对桂本里面的许多方子,我用的略略有一点体会而已。其实这几个版本并行而不悖,甚至和《千金要方》里面很多东西是完全可以重合的。
在里面没有讲详细、没有讲清楚的东西,在《外台》和《千金》里面有些记载。还有些方子,竟然各门各家都在传抄。比如说僧深师里传抄的变阳汤,我在陈士铎的医书中,就发觉了他们传抄当中就相差了一味药,别的剂量完全相同。说明了什么?自古以来的传承没有断过,只是我们近一百年当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我们读清以前的书的时候,还能找到它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