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到底对吗
旋覆花,属《本经》下品之药。依据《纲目》收载,其别名有“金沸草”(《本经》)“盗庚”(《尔雅》)、“夏菊”(《纲目》)等,笔者因曾见及中医师处方之“旋覆花”,皆写作“旋复花”,尝试以“旋复花”作为关键词检索历代文献,其所载药品之外形与功效主治,与“旋覆花”实属同一药材。故本文所涉及文献,皆采用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所出版第五版《中华医典》作为检索系统,以“旋覆花”和“旋复花”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加以分析所得。现行版《中药学》教材对旋覆花的功效精炼地概括为“降气、消痰、行水、止呕”,即旋覆花以“降”为能事,药性为“降”;中医界对旋覆花药性有一句名言,即“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然而历代对于旋覆花之升降属性,颇有争议,已有学者认为其性升降皆有。故至今虽定其属性为“降”,然而其中亦有矛盾之处仍待辩明。笔者曾跟师学习《伤寒论》中“旋覆花代赭石汤”一方,认为其病机证治与旋覆花主降气之说似有出入。兹不揣自陋,从中医诊断学之病机病位的角度,参合历代本草著作中相关论述,对旋覆花之升降属性陈述自己的一些见解。
旋覆花之基源
根据现行版《中药鉴定学》记载,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oponica Thunb.或欧亚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的干燥头状花序。本品为头状花序,多呈伞状排列,花朵外层被呈旋转排列的苞片所包围,内为舌状花和管状花,整个花形圆而覆下,故名。
历代本草记载,大略与此相同,如“叶似水苏,花黄如菊,六月至九月采花”(韩保升);“旋复叶如大菊,又如艾蒿。秋开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黄色,其香过于菊”(寇宗奭);“花状如金钱菊。水泽边生者,花小瓣单”(李时珍)等。
旋覆花之性味功效
对于旋覆花之功效,《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所记载内容较朴实,简列于下:《本草经》:“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别录》:“甘,微温。消胸上痰结,唾中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其根主风湿。”
寇宗奭:行痰水,去头目风。
从病位角度分析,其功效大致分为两大类:其一,主内在脏腑之水饮结气;其二,主外在之风寒湿气。前者包括散结除水气,治疗胁下满,惊悸,胸上痰结,唾中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以及利大肠之气;后者包括因风寒湿痹阻经脉所致的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通血脉,益色泽,去头目风。
基于此,从寒热属性分析,旋覆花理应归属温性药;从五味角度分析,其味咸、甘,却并不全面。笔者曾跟随药用植物学带习教师在野外采集鲜品旋覆花,闻之略带辛味,正如《罗氏会约医镜》记载:“(一名金沸草,味咸甘,微温,入肺、大肠二经……辛温能通行破结,化痰结坚痞”,正因为其辛温之性,所以能外达肤表,以驱散风寒湿邪气,疏通脉络为主,治疗病位浅表之证,而且从文献记载看,其走散之性并不弱,相反,很多医家已清楚认识到其散气损正之弊,如朱丹溪认为旋覆花能“行痰水去头目风,亦走散之药”,以至于“病人涉虚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肠,宜戒之”,此中“冷利大肠”并非指旋覆花性味寒凉败火,而是其走散五脏内在正气太过导致寒自内生。如此走散之药,岂能认定其性“沉降”?因此,李时珍认为《本草经》所载诸多功效,皆在“行水、下气、通血脉”的观点颇有不尽然处。
另外,旋覆花味“咸”,依据《内经》“咸入肾”的理论认定其沉降,然而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除中上二焦结闭之疾……咸皆治下,咸而能治上焦者尤少。惟此味(旋覆花)咸而治上,为上中二焦之药”,因其咸则能开宣上中二焦水饮结气,结气一散,气机自然流动,升降各复其常;且因旋覆花“体轻气芳”“体质甚轻,飞扬疏散”,气温味辛,合辛温之味则能发散,即《内经》“辛甘发散为阳”之意,当属上中二焦之药,甚至有医家认为用旋覆花治疗风寒喘嗽,“最是正法”。故此推断,旋覆花至少不是一味“纯降”之药。
中医病位之内涵挖掘
《本草经》认为旋覆花能“下气”,历来医家皆本于此认为其性“沉降”;然而从药性与其主治功效分析,颇有“升散”之意,两者似乎矛盾,应当怎么理解,笔者试分析于下:
曾跟随我校伤寒系傅元谋教授门诊实习,见其将中医病位作了细分,其中关键是将“病机病位”和“病象病位”分开理解。中医临证处方之准则是辨证论治,而“证”应该是一个疾病的片段,即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性、病势和病位的综合概括,而病位是其中的重要点,关系着处方选药准确性。傅先生认为所谓“病象病位”是疾病本身症状所处的位置,从《内经》“标本”分析,病象病位多属于“标”的范畴;而“病机病位”则是疾病某阶段根本矛盾所在之处,多属“本”的范畴,关系着整个疾病变化的趋势,即疾病某阶段的机括所在,病机病位一旦找准并对此处方用药,疾病加重之势将得到遏制,反之无异于隔靴搔痒,终将导致病情严重化。毫无疑问,病机病位才是中医应该重点关注之处。
如《伤寒论》中小青龙汤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其中,“心下有水气”是病机病位,乃疾病之关键;后面诸多症状都是病象病位,即由于水气停滞心下导致的种种变相表现,因此,针对此水饮之证,当遵循温化痰饮,通利气机之法,采用小青龙汤治疗。
基于此,笔者认为《本草经》所谓“下气”,乃中焦水饮结气被旋覆花辛温咸之性枢转通畅,达到中焦气机清升浊降,痰饮由六腑下达之象,其本质仍是旋覆花辛开宣泄之功。
《伤寒论》旋覆代赭汤条之病机与组方分析
对于旋覆花之方药,最负盛名者,莫过于旋覆代赭石汤,因其条文所列诸症有“噫气不除”一症,而旋覆代赭石汤乃其的对之方,故尔认定旋覆花乃“沉降”之药,然而,其中颇有不甚周密处,笔者试论述于下:条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旋复代赭石汤方: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
上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首先,从条文分析,伤寒经汗法,或用吐法,或用下法,外证得解,脾胃内在气机痞塞,出现心下痞硬,即今之胃脘胀满痞闷不适,且腹诊可见腹皮肌肉坚实之象,此亦提示中焦气机壅实不堪,痰气郁结较重;“噫气不除”即今之嗳气不适,后世医家不深究何以“噫气不除”,却因此定本方为“沉降”之性,其间论说并不十分周密。殊不知,伤寒外证当以汗法解,吐法在原书中被视为“小逆”,因吐法亦能发汗,但伤中焦正气较重;下法被视为“逆”,与表病当汗解之原则相悖,亦伤中焦,且汗法用药过峻,亦能伤中焦正气,导致胃气内虚,故黄宫绣于《本草求真》中论曰:“噫气多属胃气虚弱,三焦失职,清无所归,浊无所降。”脾胃升降正常则清升浊降,何来痞塞之证?唯脾不主运则升降乖戾,多见中焦痞塞之证;至于“噫气不除”,乃胸中气机不适,胃中元气欲上达疏通之象,因不恰当治法伤及中焦,虽频频噫气却不得宣通,故《罗氏会约医镜》云:“胸中气不畅,故嗳以通之,属不足。”[12]如此,本条文所述病证当属脾胃虚弱,痰气阻滞之证,治之当健脾安中,化痰利气。
处方分析,方中人参、大枣、甘草皆甘温补虚以安中;重用生姜之辛辣,以散水饮,宣通上焦;半夏温燥而辛辣,能燥痰湿宣气分;所余唯旋覆花和代赭石两药:其中,旋覆花为本方之君药,君药当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故旋覆花当属辛温宣气之品,正如黄宫绣所云:“旋复花旋转阴中阻格之阳升而上达”,阳气通达于上则上焦通,上焦得通则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此处则痰饮浊气自下,达到清升浊降之目的,上焦得通,何来“噫气”?代赭石能沉降,然而本方用量只有一两,相比于生姜、半夏之用量,何其微哉?区区一两代赭石并不能扭转整个方子主宣通阳气之妙用,其功用旨在加速浊阴沉降,由此促进阳气宣通,所以笔者认为,并不能因代赭石主沉降而认定旋覆花主沉降,否则颇有连坐之嫌。
小 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旋覆花之药性并不主“沉降”,而是主“升宣”。其所“升宣”者,乃宣达中上焦之阳气,以促进脾运,使之行少阳春生之令;其所“沉降”者,乃因升宣阳气,通达上焦而成,上焦通达则浊阴自下,以成清升浊降之象。笔者仅此抛砖引玉探讨“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之说的不确然,提出植物之花,性质轻扬,以花为药的中药主轻宣升散之性当为其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