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里的“阴平阳秘”并非“阴阳平衡”
阴平阳秘,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二节 阴阳学说》:就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而言,则生命物质为阴(精),生命机能为阳(气)。其运动转化过程则是阳化气,阴成形。生命就是生命形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阴精与阳气、化气与成形的矛盾运动,即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有斗争就要有胜负,如果阴阳的对立斗争激化,动态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胜负、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现代中医普遍都按着中医教材来这样理解,其实这与《黄帝内经》本义相去甚远。
平,指事。小篆字形,从于,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八”是分的意思,气越过而能分散,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语气平和舒顺。
秘,形声。从禾,必( bì)声。本义:一种香草。
不难理解,阴平阳秘,是指阴阳像声音和香味一样充斥空间,参照前一句的“密”字儿,这样解释是合理的,不会把两个“秘”和“密”字义混同。
《素问·生气通天论》是在讲生命节律像天一样,春夏秋冬、生长收藏,故曰:“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气,即节气,是节律的一个基本时间单位。而这一节律是由阴阳决定的,故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而生命又是以阳(气)为主导,故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后世医家阐述更加清晰,《颅囟经》:“小儿为纯阳之体”,《类经图翼》:“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一切常人,分阳不尽则不死”。
生命的过程就是阴在不断地增长,阳不断地退守,故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亟,会意。甲骨文字形,是“亟”(古極字)字的初文。中间是一个站着的人,上面一横表示“极于顶”,下面一横表示“极于踵。”金文繁化字形,与小篆的写法相似。本义:极点,尽头。
精,风热湿燥寒,生长化收藏。《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德,自己认识的路。
阴,每每突破极限,推动生长壮老已的进程。若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其定义就是:《内经》的阳就是主管活着的机制;阴就是主管死亡的机制。《内经》的五行就是阴阳主导下某些生理病理周期依照一定节律分出的五个(若干)阶段。天的运动过程是风热湿燥寒,种族的生命过程是生长化收藏,个体的生命过程是生长壮老已。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指出,“生命赖负熵为生”。又说,“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产生和增加其自身的熵,当熵趋近最大值时,就是死亡。”所以,不难看出,《内经》的阳就是负熵,阴就是熵。
按着普里戈金耗散结构理论,生命做为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由于它内部不断产生熵,就要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从外界引入负熵流,其来源除了阳光、水,就是有机物,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即便如此,个体生命还是要有生长壮老已的过程,最终还会死去,违背这一自然规律也必然带来疾病,熵与负熵不和谐,即阴阳不和,就像有春无秋,有冬无夏。《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讲天“气”与五味,即不断从外界引入的负熵流,其过程不和谐就会造成疾病:“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平衡,就是相等、同等。相等还怎么生长壮老已,岂不青春永驻?把阴平阳秘,说成是阴阳平衡,显然是现代中医对经典中医的误读,经典中医的科学性、前瞻性,亦被蔽而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