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的四时究竟是什么?

时脏脉法理论载在《六节藏象论》和《脏气法时论》中,由于后人不懂五运六气和五行区别联系,读不懂五常之政,所以时脏脉法自古得传的人不多,自汉唐以后中国几乎失传了,目前在韩国民间还有此传承。现在我们来复原时脏脉法原理架构,以期能够恢复这门脉法绝技。
《六节脏象论》先论何谓“六节”,后论“脏象”。六节是经纪天度和气数两者的法则,“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说白了其实就是六甲子。“脏象”是地之九,天地相应。“六节”和“脏象”如何结合?经云“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就是要通过立这个岁时来布五脏之气。
如何做?经文只有一句简单的话,“求其(五气)至(之时)也,皆归始春”。具体怎么求?这个必须遵循经文论述的以下几点规则:

(1)求其至也,皆归始春。(2)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四时之胜,各以其气命其脏。(3)所谓求其至者,(求五)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4)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5)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所谓“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有的医家只笼统解释是“从立春开始”,没讲为什么和怎么开始,因为并不明白这句经文的意思,随文演义想当然的认为是立春罢了。经文告诉我们,要知晓五行之胜,必须遵从历法四时。《管子四时》:“令有时。无时则必视,顺天之所以来,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管子是道家学术传承者,这段话其实道出“四时”的真意,不知四时就无法知道五运六气的规律,所谓“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天地大理是三阴三阳,而四时就是三阴三阳的规律体系。
那么,如何知“四时”?为什么只有“圣人知四时”?照大多数人理解,四时不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吗?人人皆知啊!下面我们来看“四时”到底是什么。
中医理论是必须用干支五行来表达的,否则就会是空话无法指导实践。《难经》六十三难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诸蚑行喘息,蚏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就是说,要以甲子为岁数之始,为岁立,为春。从东方、春、卯位开始,此乃“显明”之位也,五星之晨出东方也,星命中的命宫所在也,“(三)阴(三)阳之门户”也,“帝出乎震”也,依此才能求五气之至时也。依照四时“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四时之胜,各以其气命其脏”安排六十甲子来“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其实道理说穿很简单的,但是没说之前很难领悟,大家看下面表格就明白了:
图片
天气始于甲(己),地气始于子,甲己得甲子。 天气始于丙(辛),地气始于子,丙辛得戊子。依次各得五甲子五行。五子配入河图就是下面:
图片

①天气始于春,东方木,以甲木胜甲己土,春胜,子甲相合名曰岁立,故而得甲子为春时,青木气行;

②天气在于夏,南方火,以丙火克乙庚金,夏胜,子甲相合名曰岁立,故而得丙子为夏时,赤火气行;
③天气在于长夏,中央土,以戊土克丙辛水,长夏胜,子甲相合名曰岁立,故而得戊子为长夏时,黄土气行;
④天气在于秋,西方金,以庚金克丁壬木,秋胜,子甲相合名曰岁立,故而得庚子为秋时,白金气行;
⑤天气在于冬,北方水,以壬水克戊癸火,冬胜,子甲相合名曰岁立,故而得壬子为冬时,黑水气行;
此乃五鼠遁时也,所谓“时立气布”此也,所谓“四时”者,此也。《内经》中“四时”真意,是指五个甲子时,而非仅是大家一般认为的四季,只有明了五甲子时,才能知道“五气”是怎么运行的。
五气以甲为始,甲乃胆也,故而你会看到经文看似莫名其妙的出现一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如果你不懂脏气法时,那么自然不懂这句话的原理何在了。正确的理论是能够指导实践的,必然是有实证现象存在的。《外经微言》有对胆这种特殊性的详论:

“胡孔甲曰:十一脏取决于胆,是腑亦有脏名矣,何脏分五而腑分七也?岐伯曰:十一脏取决于胆,乃省文耳,非腑可名脏也。

孔甲曰:胆既名为脏,而十一脏取决之,固何所取之乎?岐天师曰:胆司渗,凡十一脏之气得胆气渗之,则分清化浊,有奇功焉(帝出乎震,天地攸分,五行显明,岁星晨出东方)。
孔甲曰:胆有入无出,是渗主入而不主出也,何能化浊乎?岐伯曰:清渗入则浊自化,浊自化而清亦化矣。
孔甲曰:清渗入而能化,是渗入而仍渗出矣。岐伯曰:胆为清净之府。渗入者,清气也(青气),遇清气之脏腑亦以清气应之,应即渗之机矣,然终非渗也。
孔甲曰:脏腑皆取决于胆(甲子春),何脏腑受胆之渗乎?岐伯曰:大小肠膀胱(大肠秋丙子,小肠夏戊子,膀胱冬庚子)皆受之(乃得四时之胜)也,而膀胱独多焉,虽然膀胱分胆之渗,而胆之气虚矣。胆虚则胆得渗之祸矣,故胆旺则渗益,胆虚则渗损。”
依照五甲子排布60甲子,就是著名的“五鼠遁时”法,知道五子遁时才是知道五行“所胜”,才能明了《天元纪大论》“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图片
有了五鼠遁时,就可以“(求五)气至之时也”,就可以“谨候其时,气可与期”这就是所谓的“脏气法时”也,所谓“候(脏气)亦同(此)法”也,由此而产生的脉法乃《难经》所谓“脉法六十首”也,即王冰所传六十甲子诊脉法。
图片
人如果气至时至则内气充盈,邪不可干,邪气无从落脚,如果非此,则邪气就能落地。经穴乃邪气所客居之处,因此可刺穴而驱之,由此产生的刺法就是“子午流注”之刺。
具体侯法,是以六节为框架用五鼠遁时去侯五脏之气: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这样你才能知道五脏的盛衰,这才是判断“有(时)至而(气)至,有(时)至而(气)不至,有(时)至而(气至)太过不及”的正确方法。这样“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甲子)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时脏脉法根本不是专家教授认为的“春季,脉为弦”,就是说整个春季72天脉象都是弦的,要知道经文“春夏秋冬四时”是五甲子时的代名词,所谓72日只是数理非实际日数。不明白这点,闹笑话事小,以此指导实践必然头破血流,造成学《内经》时感到理论很美,但是落不到实处,由此心生忿恨,埋怨“古圣”满纸荒唐言,只是“朴素的”“简陋的”“原始的”自然观罢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