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十一脉书对现在的经络理论有什么影响

1973年底,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其中有许多古医书,包括《足臂十一脉》、《阴阳十一脉》、《脉法》和《阴阳脉死候》等。所谓“足臂十一脉”是指按先“足”后“臂”(手)排列的足三阳、三阴脉,加上臂二阴、三阳脉,总为十一脉。而“阴阳十一脉”则是指按先“阳”后“阴”排列的足三阳、手三阳脉,足三阴、臂二阴脉,共十一脉。后者分别有甲、乙两种写本,内容基本相同,统称为“帛书”。1983年,在湖北江陵县张家山汉墓又出土了千余枚竹简,这些简书中也有古医籍,原题名为《脉书》和《引书》。《脉书》的开头论全身各种病症,后分论十一脉,内容与“阴阳十一脉”一致(可称之为“丙本”),最后为总结性的《阴阳脉死候》和《脉法》,统称为“简书”。以上内容都属于《脉书》。

十一脉中,上肢内侧只有两条脉,即“臂泰(巨)阴脉”和“臂少阴脉”。《灵枢·经脉》篇有十二经脉,上肢分有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三条脉。如果仅从名称看,《脉书》的“臂二阴”与《灵枢》的手太阴经脉和手少阴经脉相当,所欠缺的应该是“手厥阴”一脉。但从具体内容来分析,情况并非如此。如何才能正确认识这种脉的论述方式?我们要明白,帛书或者简书的论述方式是以“是动病”和“所产病”为分类法,换句话说,它们是以“病”为主来论经脉所治的,重点在论脉病,而非如《经脉》篇重点论脉所行兼论病症。而且要明白这里的“脉”不是《经脉》里的循环经脉概念,而是呈放射线的“经腧”脉,《内经》往往简称“腧”,《脉书》论的都是腧脉。转换角度后,我们如果从“病”的角度去分析为何只论臂二阴脉,就能看到真相。下面我们来看文本描述:臂少阴脉:循筋[之]下廉,出臑内下廉,出腋[下],凑胁[入心中]。其[所产]病:胁痛。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阴脉(《足臂十一脉》)。

臂少阴脉:起于臂[内阴]两骨之间下骨上廉,[循]筋之下[廉],出臑内阴[入心中]。是动则病心痛,嗌渴欲饮,此为臂厥。是臂少阴脉主治。其所产病:胁痛,为一病(《阴阳十一脉》)。

臂太阴脉,循筋上廉以凑臑内,出腋内廉,之心。其[所产]病:心痛,心烦而噫。诸病此物者,皆灸臂太阴脉(《足臂十一脉》)。臂巨阴脉:在于手掌中,出[臂]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阴,入心中。是动则病心滂滂如痛,缺盆痛,甚则交两手而战,此为臂厥。是臂巨阴脉主治。其所产病:胸痛,脘痛,心痛,四末痛,瘕,为五病(《阴阳十一脉》)。

《足臂》在记述了每条经脉(共十一条)循行路径之后,接着记述了该经脉病候,即“其病”,也就是该经脉腧穴所能主治的病候,与《阴阳》的“所产病”和《灵枢·经脉》中的“所生病”相一致。更重要的是,《足臂》在记载了“其病”之后,有“诸病此物(物即类的意思)者,皆灸XX脉”一语,意思是:如果患以上病候,可用艾灸XX脉进行治疗。而《阴阳》有“是火x脉主治其所产病”一语。《内经》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刺xx脉”,一般人会觉得奇怪,怎么是刺脉?因为《经脉》篇给人感觉经脉很长,到底刺哪里?其实这种迷思都来自于对俞脉治疗法的不理解造成的,而《脉书》的出土为我们展示了古中医俞脉治法的真貌,刺灸的是俞脉,具体所刺或灸的穴位位于此俞脉上。

《足臂》“其病”、《阴阳》“所产病”以及《灵枢·经脉》的“所生病”是一类病症,它们的治法是“灸法”。《禁服》云:“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官能》云“经陷下者,火则当之。”因此《足臂》是灸经,它重点只论述宜灸治的经脉所产病,而《阴阳》是刺灸相合,《禁服》有“紧则灸刺且饮药。”《血气形志》有“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因而从俞脉治法来讲,一脉有病分两种治法,有徒宜灸治,或者宜用刺治。民间流传的“灸则不刺,刺则不灸”就是这种分类法,《通评虚实论》云“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亦是此理。故而《难经·二十二难》提出:“经言(俞)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变为二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也,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奎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

明了《足臂》和《阴阳》是以灸法或者刺法论治病后,我们就无需陷入对比两者描述经脉的文本差异之中来争论谁先谁后了,这种研究即浪费金钱也没有意义。《足臂》描述臂少阴脉循筋[之]下廉,是符合灸法的关注俞点,而《阴阳》描述臂少阴脉起于臂两骨之间是因为刺法的需要取俞,是两种治法,你根本无法得出《足臂》和《阴阳》谁在先谁在后,理论谁更成熟的结论来。对于俞脉治病,是通过刺或灸俞穴位置,就能治疗此脉路上一系列病症,而非像当今针灸,病痛在哪里,刺那里附近的穴位疗法。因此,俞脉疗法都是从脉来归纳病症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