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五味归类揭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要法则,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是揭示失传的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之线索也。
经现代人方国强(著有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研究其云“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本草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本草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本草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也许是传抄的遗落,《黄帝内经》里面似乎没有记载用正五行五味组过方子,《汤液醪醴论》是唯一的一篇谈论的文章,里面论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可知在《内经》前的上古时代,就有圣人做汤液,理法具备了。自古相传中医的真正组方之法,源自于商汤时代的《伊尹汤液经》。《汤液经》所用草药五味归类于失传的《桐君采药录》有关,那么神秘的《桐君采药录》的草药五行归类到底是依照什么神秘标准?其实它是依照纳音五行来归类草药的。我们来看方国强的一张图表:
再对照看下表:
对比方国强整理的五味表,真相很明显,《桐君采药录》的五味归类乃用纳音五行归类法则也。
为何用纳音五行配五味?《左传》云: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正成其政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也就是说与五声相济的五味才是正理,而非以水味配水音也。所以《至真要大论》云“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故而失传的《桐君采药录》中草药药味是用纳音五行归类的来组方治病的。其法依据60甲子,六六三百六十日法,总方为360首,《伤寒论》组方俱从《汤液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