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阴阳之用即阴阳两仪四象
人之病除了前篇论述的主气之为病外,还有客气之为病。客气为病亦称“外感天行”也。
《至真要大论》重点谈论了客气之六气司天之胜复,六气在泉之胜复,三阴三阳之胜复,引起的病变和治法。
客气为病,不同于前面五味治法补泻,中医采用五味阴阳之分立二旦四神汤。
《辅行诀》“弘景曰:外感天行(按:六气),经方(按:《汤液经法》)之治,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一、二旦汤
1、阳旦
小阳旦汤(桂枝汤)
大阳旦汤(黄芪建中汤,加人参)2、阴旦
小阴旦汤(黄芩汤,加生姜)
大阴旦汤(小柴胡汤,加芍药)
二、四神汤1、青龙
小青龙汤(麻黄汤)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2、朱雀
小朱鸟汤(黄连阿胶汤)
大朱鸟汤(黄连阿胶汤,加人参、干姜)3、白虎
小白虎汤(白虎汤)
大白虎汤(汤竹叶石膏汤,去人参、加生姜)4、玄武
小玄武汤(真武汤)大玄武汤(真武汤,加人参、干姜)
弘景曰: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
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
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
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
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
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并曰“此六方者,乃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所谓“六合”者,脏腑六合也。六合而成五味阴阳也。《至真要大论》“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阴阳应象大论》说:“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化生精,精食气,气生形,形食味。味伤形,形伤气(原作气伤于味),气伤精,精伤化(原作精化为气)。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这段论述清晰的展现了中医五味的四象特征。
《神农本草经》云:“味有酸咸甘苦辛,又有温热寒凉四气”,而自古本草类经文都更重视温热寒凉四时特征,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其实读过我文章的应该都会知道关于太乙的一段论述:“温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所以,大家就可以理解本草是以太乙之纪-四时春夏秋冬,温热凉寒来归纳草药五味的。
而阴阳四时实乃四象也: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其在术数中经常以四神的面目出现,《本草衍义》称“四气”为“四性”都是一个意思。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中说:“寒热温凉四时者生乎于天,酸苦辛甘淡咸成乎于地。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故而,草药中性味往往并举,制方时性味都要考虑,这是两个互补的方面,并不矛盾。
其五味阴阳之分术数原理如下图:
关于上述出现的六味,要明白所谓的“六味”只是草药之性味或者阴阳之性并非草药之五味。
其中的淡味,多见于道家文献。《管子》“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故而这个淡味是水的味道,称为水因为它是五味之准,故而云“万物准”或者“五味之本”。《吕氏春秋》云“凡味之本,水为最始”此也。因淡味居中象土又为阳,故而《内经》也把淡味归为胃,其实不过是水土一体理论的运用罢了。 所以如果你明白古人的五和六的术数原理,那么他们说的话都不矛盾,否则你就会象方舟子之流一样认为中医实乃“矛盾百出,满纸荒唐言”了。
阴阳之气与五味配合列示如下:
《难经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
如此,草药六气五味配十二经也。
这里草药之性再次出现了相合的概念,不同于前篇草药五味之金木合并,水火既济的相合,这里六气味呈现的是三阴经合三阳气,三阳经合三阴气。故而草药之性味乃相合于五脏六腑也。草药的性合六经,草药的味合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