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三阴理论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大气上陷,升陷汤】。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少尿,吐利。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野狼牙汤洗之】。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痼疾】,后至为客【新感】。
太阴脉
三阴论是黄帝在跟雷公讲。黄帝曰:“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三阴”讲的是太阴。“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伏鼓不浮”是寸脉伏,即右手寸脉没有力气,摸着短,没有力气,沉。“上空志心”就是心慌。寸、关、尺,对应肺、脾、肾,气要往上走,如果这里寸脉摸不够,这是大气下陷,用张锡纯的升陷汤。这是讲太阴脉。“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说的就是我们的气化主要靠太阴。形气神,人的躯壳有了,发育成熟了,神志也有了,但是气化是维持一天生命活动的动力。当然气化的背后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说肾精化气,但是人体直接的动力来自于气化。所以说“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
厥阴脉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说的是厥阴。“二阴”指厥阴,《阴阳系日月》说的很清楚。“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就是讲外感病的极期会导致少尿、吐利。比如说,“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说表现为下利、干呕,所以外连脾胃。呕吐下利,呕,在胃,胃气上逆;利,在脾,脾气下陷。所以干呕,利不止,叫“外连脾胃”。“厥逆无脉”,它是厥阴病。所以“二阴至肺”,比如休克性肺炎,出现上吐下泻,然后“其气归膀胱”,少尿。厥阴无脉,休克。休克的患者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少尿,因为肾脏的血供减少,导致少尿。休克的病人,大家学西医都知道要插尿管观察尿量。当病人的休克得到纠正的时候,他的尿量会增加。所以,“厥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可以表现为消化道的症状,干呕、下利,可以表现少尿,休克。“厥逆无脉”,休克的人少尿,我们能够理解。到了胃肠功能衰竭的患者,也会导致干呕、下利,这些都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表现。出现呼吸急促,甚至呼吸衰竭,“至肺”,这是呼吸系统的衰竭;“其气归膀胱”,这是肾功能衰竭;“外连脾胃”,这是胃肠功能衰竭。这就是休克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所以我们叫厥阴。“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当然厥阴无脉,这就是个休克,随后导致心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胃肠功能衰竭,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少阴脉
“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一阴”指的是少阴。少阴脉,就是我们摸病人的尺脉是一个浮滑脉。如果尺脉浮滑,这是少阴生殖系统的疾病。《伤寒论》讲,“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野狼牙汤主之。”用仙鹤草。“阴中即生疮”指的是宫颈糜烂,还有宫颈的一些特殊的炎症,HPV,生殖器的疱疹、疣等这些疾病。有一些属于是性病的范畴,这是女性。当然男性也有,而且男性少阴脉浮滑,也可以见到不光是有感染,也可以出现功能的改变。
六经脉法
所以这里说了“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太阳的脉是一个浮脉;阳明的脉是一个大脉,或者数脉,数脉在经,叫洪脉,即洪大脉;少阳的脉是一个弦脉;太阴的脉伏,脉力不够,是气机下陷;厥阴的脉,无脉,导致呼吸窘迫、少尿、胃肠功能衰竭。厥阴无脉,就是脉细欲绝,微绝脉;少阴的脉,一阴独至,尺脉浮滑。这里讲了三阴病的脉。我们前面讲了三阳病的脉,后面讲了三阴病的脉,所以说“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六经的脉就出来了。
主客学说
最后还讲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中医的主客学说。就是说我们一直都摸到这个脉,它是主;后来发生疾病,摸到的脉,是客。所谓主,《伤寒论》叫痼疾;所为客,《伤寒论》叫新感、卒病。举个例子:柴胡桂枝汤,可以表现为无黄疸型肝炎。这种柴胡桂枝汤有两证,一个是桂枝证,是脾虚的人感受了乙肝病毒,发生无黄疸型肝炎,他表现为柴胡桂枝汤证。所以桂枝为主,柴胡为客。脾虚是他的痼疾,用桂枝汤,小柴胡是他的卒感。脾虚的人感受了少阳的病邪发生无黄疸型肝炎,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患者本身是个柴胡证,既往就是一个肝炎、肝硬化,他现在感冒了,表现为桂枝证。就是一个肝炎、肝硬化的人感冒了,它以柴胡为主,是痼疾,肝炎肝硬化为主,而感冒为客,是新感。哪个脉先摸到,哪个脉是痼疾;哪个脉后摸到,哪个脉是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