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对癌细胞有阻止生长作用
薏苡仁
薏苡仁最早载于《帝王世纪》:“有莘氏吞薏苡而生禹”,古人称其为“薏苡明珠”。薏苡仁在我国约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一直沿用至今。薏苡仁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也是药食同源品种之一,现远销国外,被誉为“世界禾本科之王”,称其为“生命健康之禾”。
来源
薏苡仁,中药名,为禾本科薏苡属植物薏苡Coix lacryma jobi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
植物学性状特征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高1-1.5m。须根较粗,直径可达3mm。秆直立,约具10节。叶片线状披针形,边缘粗糙,中脉粗厚,于背面凸起;叶鞘光滑,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质硬。总状花序腋生成束;雌小穗位于花序之下部,外面包以骨质念珠状的总苞,总苞约与小穗等长;能育小穗第一颖下部膜质,上部厚纸质,先端钝,第二颖舟形,被包于第一颖中;第二外稃短于第一外稃,内稃与外稃相似而较小;雄蕊3,退化,雌蕊具长花柱;不育小穗,退化成筒状的颖,雄小穗常2-3枚生于第一节,无柄小穗第一颖扁平,两侧内折成脊而具不等宽之翼,第二颖舟形,内稃与外稃皆为薄膜质;雄蕊3。花期7-9月,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
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脱粒,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及杂质,收集种仁。
药材性状特征
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
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
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主治病证
1. 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薏苡仁淡渗甘补,既利水消肿,又健脾补中,常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小便不利。
2. 脾虚泄泻:薏苡仁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尤宜治脾虚湿盛之泄泻。
3. 湿痹拘挛:薏苡仁渗湿除痹,能舒筋脉,缓和拘挛。
4. 肺痈、肠痈:薏苡仁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
用法用量
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注意事项
津液不足者慎用、孕妇慎用。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薏苡仁具有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抗菌、抗病毒、降血糖、降血钙、降血压、调节血脂、诱发排卵、抗炎镇痛、抗氧化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肺癌、胃癌、肝癌等恶性肿瘤;妇女不排卵、痛经等;急性咽喉炎、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原发性多汗、顽固性失眠等免疫力低下等。除此,薏苡仁还有止血、祛湿利尿、治扁平疣等功效。
已故名医何任教授(生于1921年11月1日,卒于2012年2月23日)在1973年患膀胱癌后,直至临终,在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的同时,患癌后40年一直坚持不懈的食疗。
而其坚持一生的食疗方案极为简单:仅生黄芪和薏米两味,生黄芪60克、薏米一二两,以布袋装生黄芪,与薏米同煮,粥熟,去生黄芪,食薏米粥。
何任教授身为膀胱癌,但屡次复发转移,也是颇为难治。何老患癌后能够存活四十年,年过九旬才去世,当然与何老高明的医术和养生术有莫大的关系。
何老不光自己长期以黄芪薏米粥食疗,还让找其就诊的其他癌症患者也长期以黄芪薏米粥食疗。
薏苡仁又名苡米、苡仁,土玉米,薏米、起实、薏珠子、草珠珠、回回米、米仁、六谷子。是常用的中药,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常用量9~30克。
薏苡仁是药也是粮食,是食药两用的典型代表。薏苡仁中提取的西药“康莱特”早已成为抗癌名药,让人们大惑不解的是,性味甘淡,健脾利湿、大益肠胃的食物,竟然有“对癌细胞有阻止生长作用。”事实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经引用甄权“(薏苡仁)治肺痿”的话。古人之言,绝非空穴来风。
薏苡仁也是常见的抗癌中药,现代抗癌成药康莱特就是从薏苡仁中提取有效的抗癌成分制成的。康莱特不但在中国通过了临床实验,也在美国通过了临床实验,为美国FDA所许可。目前已经在全球多国获得了临床应用的许可。附带一提,康莱特即是何任教授所在的浙江中医药大学研制的。
现代经方治癌名医王三虎提到:即使没有“康莱特”,没有隋唐名医甄权“(薏苡仁)治肺痿”的远见卓识,如今看到《本草新编》“薏仁最善利水,不致损耗真阴之气”的见解符合我提出的“燥湿相混治癌论”,我也会义无反顾地重用薏苡仁抗癌了。
《神农本草经疏》谓其“味甘,微寒,无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能食。久服轻身益气。”
《本草纲目》记载:薏米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渗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
《本草新编》言: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
薏苡仁不但有明确的抗癌作用,是有效的抗肿瘤促进剂,还有抑制骨骼肌收缩的作用,镇痛作用,解热、抗炎作用,扩张末梢血管(特别是肺血管)的作用,免疫作用,降血糖作用,诱发排卵作用,兴奋小肠作用,抑制胰蛋白酶作用等。
中医中用到薏苡仁的方剂很多,例如:
麻杏薏甘汤治癌症发热疼痛。
千金苇茎汤治肺痈、肺癌。
治疗湿温病发热的三仁汤。
治疗风湿痹痛、痛风等病的四妙丸。
治疗肠痈的薏苡仁附子败酱草汤等。
赘疣是发生于皮肤的赘生物,多散布在手脚、颈脖的暴露部位。现代医学理论,意苡仁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而疣是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疾病,所以薏苡仁治疣效果好,将薏苡仁、香附、板蓝根、木贼同用,效果更明显。
寻常疣,中医称“千日疮”,俗称“瘊子”、“刺瘊”等,本病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所引起,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好发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
《山东中医杂志》1994年第5期
张某,男,20岁,患者手背及面部,出现角质增生性丘疹,大如豌豆,小如米粒,经皮肤科确诊为寻常疣,用冷冻疗法治疗,每日仅治疗3—4个,且留有疤痕。给予薏苡仁治疗(薏苡仁25克,煮粥食,早晚空腹各1次,15天为1个疗程)22天,疣全部消退。
扁平疣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3和HPV5感染引起,好发于面部、手背部等暴露部位,其治疗方法基本同寻常疣,二者如经过搔抓,挤压其疣体破溃后极易自身感染蔓延或传染给他人。
《湖南中医杂志》1987年第1期
张某,女,24岁。双手背患扁平疣半年,后发展到面部,曾到多家医院治疗无效。遂用薏苡仁50克煮熟后(薏苡仁刚裂开)加白糖少许,与水同时服下,日1剂,服15剂,大部分疹块脱落,再服5剂,疣疹消失而愈。
治疗面部痤疮、扁平疣、蝴蝶斑、面部疖肿等,有一首经验方,名为薏苡仁消痤汤:薏苡仁30g,板蓝根10g,香附10g,木贼10g,桑叶15g,菊花15g,荆芥10g,防风10g,牡丹皮12g,赤芍药12g,金银花15g,连翘15g。此方具有消疮止痒、祛痤解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