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错位

胸椎正骨手法:

胸椎后关节呈冠状面,胸肋关节和肋横突关节与胸椎后关节相联结,胸椎椎间盘前后等高,且较薄,加上胸廓的保护作用,故胸椎不易做旋转动作。胸椎棘突细长并向下方重叠如盖瓦状,故在定位时棘突与椎体约差一节。正骨手法的施治时要注意这些生理特点。

胸椎正骨推拿常用手法:

放松手法以掌揉法、擦法、平推法为主,与棘突旁拇指揉法结合使用。

强壮手法以双拇指棘旁拨筋法,最长肌提弹法,穴位根据病情选配,以背部俞穴为主。胸腹内脏病者,加用捏脊疗法。

痛区手法:腰背痛以外的痛区按胸部或腹部症状选用镇静手法或兴奋手法。

正骨手法常用的有五式:俯卧冲压法式;捶正法二式。

1、单向冲压法

单向冲压法:适用于单椎后凸滑脱式错位和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俯卧,胸前平放于薄枕上,术者单手或双手重叠,掌根置于后凸棘突上(如向右侧弯侧摆者,术者站于患者右侧,双手用力方向偏左前方),嘱其做深呼吸,呼气时,术者用有限度的冲压力,重复2~4次。

冲压法亦可在坐位下进行。患者骑坐于木椅上,面向椅靠背,术者立其后,用右膝关节屈曲顶按于其后凸的棘突下方,术者双手扶患者双肩向后拉,同时右膝适当用力向前顶按。滑脱较重者,加牵引|力,患者双手对抱,术者双手从其腋下伸出抓住其前臂,复位时将患者向上端起并向后拉,右膝同时顶按。对合并旋转式错位者,顶按后,将患者大幅度向左,右旋转上体复位。此动作由于术者前臂经患者腋下伸出,向左转时将右手向上抬,左手向下,使患者同时做左侧屈体位,较易成功。如法向右复位。

2、俯卧双向分压法(亦称间接冲压法)

俯卧双向分压法(亦称间接冲压法):适用于于某椎向前滑脱或倾位仰位式错位。患者俯卧,胸前垫高枕使成驼背状,术者站其左侧,双手交叉以掌根部分置凹陷病椎其上下二椎棘突处,配合呼吸做由轻渐重的多次适度冲压,由于术者双手交叉用力方向相|反,与胸前高枕联合作用、常可将凹陷的胸椎撬起。

3、俯卧旋转分压法

俯卧旋转分压法:适用于胸椎左右旋转式错位。以T6棘突偏左、T7棘突偏右为例,患者俯卧,胸前垫薄枕,双手放在躯干两侧,背部放松。术者立其右侧,右掌根置其T7棘突右旁,左手掌根置其T6棘突左旁,配合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适度的冲压力,由于双手用力方向不同,使T6、7受到旋转力而复位。术者紧接着转体将左手下移定点于T7棘突右旁,右手移至T8棘突左旁,重复上述复位动作。如此将各椎间调整达到全部复正为止。

4、肋骨平推法

肋骨平推法:胸椎错位,尤以向前滑脱者,其有关肋骨多见隆起或合并肋软骨炎,复位时亦可借助肋骨的杠杆作用,术者用掌平推法和按压法,将隆起的肋骨下按,按时嘱患者深吸气,有利于胸肋骨小头关节的复位。并注意整个胸廓变形的矫正。

5、俯卧定向捶正法

俯卧定向捶正法:此法比冲压法安全柔和些,适用于体质虚弱的老人和儿童。患者俯卧,肩背放松,术者右手握拳,左食指或拇指置于偏歪的棘突旁,用拳捶于食指末节而震动其错位棘突。亦可用器械(或用一特制指形小棒)代替手指捶正。

捶棘突与捶横突交替进行效更佳,以T3棘左旋,T4棘右旋为例:术者立其右侧,以左食指“定点”于T3棘左旁,右手握拳捶击左食指末关节部,以向右45°拳击椎板与棘突根部使其向右旋移,继而“定点”于T2棘突右旁外1横指处,即T3右横突后侧,右拳捶击方向垂直,使后旋的横突受力前旋而达复位,此两定点可交替重复2~3次。对错位重的患者(如倾位仰位式错位),

本手法作为微量调正,最好在牵抖冲压法后进行,椎体倾位或仰位错位时,因关节突的挤压,常致其上、下方的椎体向后隆凸,当左右偏歪捶正后,还以捶正法纠正,会加强疗效。同例,先调正患椎上方椎体,术者站于右侧,左手食、中二指,分别“定点”于T1-3棘突两旁,右拳由上向下斜击双指,每椎捶1~2下,1~3椎捶击2~5遍,由轻渐重,继而站其左侧,以同法将T7、6、5椎隆凸部,由下而上捶正,经上下捶正后,能使棘突间原增宽和变窄的棘间调正使复位完善。配合背部拍打法进行。此种病情,脊柱失稳较重者,应配合练保健功才能巩固疗效。


6、悬吊牵引推按捶正法

悬吊牵引推按捶正法:适用于混合式错位者。完成第一步放松手法后,嘱患者双手抓住单杠或肋木(无此装置可在门框上或由助手将患者背起)使身体悬吊起来,术者用掌按压推动其错位胸椎和肋骨隆起处,或以拳捶正之。术毕,将患者缓慢放下,(不能跳下)以免发生新的创伤。此法旨在于缺乏治疗床环境时,可利用门头、树木、铁架等作悬吊工具,以替做“牵抖冲压法”进行正骨复位。

其他复位法可参阅腰椎及颈椎复位法。例如摇腿揉腰(胸)法、坐位旋转复位法、提肩侧摆推正法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