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底盘”,有多重要,你知道吗?

汽车的底盘不光承载着车身,也为汽车其它重要系统提供了有机组合的空间和条件。

人类也有“底盘”,就是我们的盆底,在我们的身体中起到了类似汽车底盘的作用:承上启下、居中策应。

盆底支持系统

完整的盆底功能是在骨盆、盆底肌、盆底结缔组织此三者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如储尿、储便、性交、排尿和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

此外,盆底作为人体一个重要的结构,还参与保持直立姿势、行走、呼吸、弯腰等活动。

骨盆的生物力学

骨盆位于人体的中心,是一个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组成的环状结构,连接脊柱和下肢。

骶髂关节的楔形结构、附着在关节周围的坚固的韧带,以及位于骶骨和坐骨之间强有力的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大大提高了骨盆环的稳定性,一起协助转移从脊柱传到下肢的重量,并使骨盆环具备缓冲的弹性,吸收震荡地面的反作用力。

盆底肌的生物力学

盆底肌肉是维持盆底支持结构的主要成分。

在外、中、内三层盆底肌肉中,内层是骨盆底最坚韧的一层,而内层中的肛提肌是盆底支持结构最主要的部分。

盆底肌主要为慢反射纤维,其有三种主要的施力肌肉:

①耻骨尾骨肌,向前的力量

②肛提肌板,向后的力量

③肛门纵肌,向下的力量

三个方向的肌力通过阴道及其支持韧带传递,使肛门、尿道、阴道获得形状并具备相应的功能。盆底肌支持盆腔器官,维持其形状、结构及关闭其开口,还参与呼吸、脊椎活动及整体运动的动态调控。

盆底结缔组织的生物力学

盆底既是骨盆也是腹腔的最底端。盆腔如肠道、膀胱、子宫等内脏器官一样,其表面覆盖脏膜,与相邻器官接触并发生互动滑动,犹如骨骼关节一样,被称为“脏器关节”。

盆筋膜是腹内筋膜的延续,盆壁筋膜与盆脏筋膜之间形成许多筋膜间隙,间隙内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这有利于盆腔器官容积改变。壁层脏膜和韧带可以维持器官在正确的位置,同时不会干扰其固有活动。

盆腔压力系统

主要包括垂直下压系统水平分压系统

垂直下压系统

腹腔器官堆积在盆腔器官和骨盆上方,形成一个“压力柱”。

由于重力的关系,整个压力柱的压力会垂直往下、往外作用于肌肉或骨骼构成的体壁。

当肌肉构成的体壁发生功能障碍时,整个压力柱的平衡会被打破,某些器官会承受比原先更多或更少的应力。

而承受过多应力的器官其支撑肌肉或韧带会被异常拉扯,动静脉血管、淋巴循环系统也会受到压迫,感觉神经会受到慢性刺激,最后实质细胞减少、纤维结缔组织增多,用以对抗这些异常压力,但却不具备原有实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些纤维化组织反过来还会阻碍压力的传递。

水平分压系统

骨盆腔压力的分散是借由会阴肌肉与腹膜下组织所担任,若某些肌肉发生不协调的差异性收缩会引发巨大的压力变异,某些状况下这样的变异会引发结构受限。健康的会阴一定是柔软的,这样才能有效的收缩或扩张,否则像咳嗽的力量就会对某些结缔组织或肌肉造成积累性损伤。

盆腔压力平衡的重要性

骨盆底是极具弹性的结构,内脏柱体由上而下的压力只有水平的分力让括约肌闭合。

当盆底弱化时,垂直分力会超过水平分力,阻止这些括约肌的闭合。

会阴底部有许多出口,包括直肠、尿道、阴道等,这些开口也代表了会阴底部对抗压力时阻力最小的点。

要是没有及时矫正,骨盆器官排列会变得更为垂直,逐渐地往开口方向位移,容易造成脱垂。

为什么盆底那么重要?

自1852年Marion教授确立了妇科学与泌尿学的关系以来,妇科泌尿学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已有100多年历史,发现盆底疾病是女性常见疾病,直接危害妇女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在经济发达国家的调查资料表明,尿失禁比高血压、抑郁症和糖尿病等更常见,医疗费用已远高于冠心病、骨质疏松症和乳腺癌等,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5种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

例如妊娠与分娩、肥胖、慢性或突然的腹压增高、老龄化、激素水平下降、产后腹直肌分离或腹肌松弛都会影响盆底的支持功能。盆腹腔手术造成盆腔器官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受损,以及由此形成的瘢痕及粘连都会影响筋膜活动,也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压力传导。

在中国受传统观念及对疾病认识程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有相当多的病例“诊治延迟”,特别是老年盆底功能障碍,往往被认为是年纪大了就应该会发生的情况。因此,适时对我们盆底功能进行系统评估,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康复治疗,是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并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如何保养、修复我们的盆底?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式保养、重建盆底:

① 盆底肌训练

② 生物反馈法

③ 电刺激法

④ 针刺疗法

⑤ 药物治疗

⑥ 手法治疗

其中手法医学是研究用手工操作进行防病治病的一门学科,属于无创治疗的范畴。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研究与应用手法治疗来防病治病。手法治疗包括西方手法治疗和传统医学的手法治疗。

西方手法治疗的理论体系及操作方法也是多样的。例如其中的肌筋膜徒手治疗技术来源于肌筋膜理论。其中它又划分为颅骶疗法、内脏松弛术、扳机点治疗术和整骨技术,以及整合以上四种技术,以运动为核心的运动疗法。

盆底训练须知

在进行盆底训练前,要先进行完整的身体体态、盆底肌肌力评估,再制定适合个人的训练方案。从激活本地感觉能力开始,感知自己盆底肌位置和收缩方式,继而再配合运动康复、体态矫正和呼吸训练,调整全身平衡。

练习要点:

起始位:先找一把软硬适中、高度与自身小腿同高的凳子,端坐凳子上。在坐立位对扇形区肌进行观想,感受它的弹性、伸展性和强大的收缩能力。

动作拆解:

①吸气,想象“扇子”正在展开(扇形区肌舒张);呼气,想象“扇子”正在合拢(扇形区肌收缩)

②屈曲髋关节,骨盆带动上半身前倾,这会使“扇子”展开

③继续前倾,直到“扇子”被展开到最大

④后恢复端正坐姿,感受“扇子”的合拢(除了感受,你还可以尝试主动收缩扇形区肌)

⑤使骨盆后倾,“扇子”会进一步合拢。恢复端正坐姿,“扇子”又稍稍展开

⑥多次重复上述过程,直至你能切实地感觉到扇形区肌像扇子一样自如地开合。

练习频率:

10个呼吸循环/组,3组/天

注:“扇形区肌 ”是《富兰克林盆底疗法》的作者埃里克·富兰克林自行命名,实际为肛提肌群。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