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痛经只懂布洛芬?试试自我康复

痛经:妇科常见疾病之一

痛经指的是妇女(14岁以上女性)随月经周期有规律的出现的月经前或行经过程中小腹部痉挛性疼痛,或坠胀感,或痛引腰骶,症状轻者不采用止痛措施即可以忍受,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肢冷等症状,甚至剧痛发生晕厥,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现代西医学把痛经分成原发性和继发性,指出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M)是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到痛经总数的 90%以上。

原发性痛经占痛经总数90%以上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女性面临更大的竞争和压力,原发性痛经的在女性中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并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年轻女性是 PDM 的高发人群,患病率为 45%-95%,重度PDM的患病率占到 10%-25%。研究表明,PDM 在青少年中的患病率最高,约为 93%。在成年女性中的患病率为15%- 75%,其中因严重疼痛而限制日常活动的比例占7%- 15% ,但这又与一项针对 26 岁以下年轻人的研究报告不一致,后者报告说因痛经而限制了日常活动的人群比例占到了 41%。

病机与病因:中医&西医

中医:不通/荣则痛

关于古代中医文献中下列提到:东汉医圣张仲景记载的“……经水不利,少腹满痛……治以活血化瘀为主……”,张仲景认为痛经与经水不畅、瘀血阻滞有关,其“少腹满痛”是对痛经最早的描述。《女科指南》中记载“多忧、思、怒、忿,忧思过度则气凝,气凝则血亦凝……气血凝结则涩而不流……”指出思虑、忿怒等情志波动会使气凝而血流不畅,引发痛经。“……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痛……”指出由于肾气虚亏,使肝脾不足导致痛经。明代的孙志宏《简明医彀》补充:“……或行经时,手掬水浆,口食生之冷,留阻败血。”指出在行经期间触碰冷水食用冰冷的食物而受凉,导致痛经。

古代中医文献的记载中把痛经的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是身体内在产生相关的病理状态,由自身体质因素导致的痛经,与七情內伤、劳伤气血、先天禀赋不足有关;外因是受到了外在之邪,是指身体被风邪、寒邪、湿邪等入侵而导致痛经。

清代的黄元御指出痛经与肝气郁结有关;明代的《女科正宗》提到由于血滞气逆引发痛经,提出痛经有因寒、血滞、气滞、热滞导致的实证,也有因血虚、气虚导致的虚证,但虚实相杂。此时已有辩证之分,清代《傅青主女科》里指出痛经与肝气不畅、下焦湿寒、肾气不足有关。

古代中医家认为痛经的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并与肝脾肾相关,表现为痛证。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瘀阻,以致“不通则痛”,或由于气血虚亏,令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产生“不荣则痛”。

现代中医家在总结前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对痛经分别有自己的观点。张晓东等人认为痛经的病因主要是因为“血瘀”,无论寒凝、气滞、湿热、肾虚、肝郁,都会围绕血瘀来阐述,瘀血阻络,瘀则不通,不通则痛。另有学者结合自身实践认为有些痛经患者出现行经发热的症状,是与阳明胃经和冲脉有关。

现代人多暴饮暴食,导致胃的功能失常,胃气将水谷转化的能力减弱,扰及冲脉,对月经产生影响。《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痛经》中将痛经分气滞血瘀证、湿热瘀阻证、寒凝血瘀证、气血虚弱证、肝肾亏损证。可见现代中医对痛经的认识已经比较全面,对痛经的症状进行了辨证分型,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用于进行对痛经的诊治。

西医: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有关

目前西医对PDM的病因还没有十分确切的说法,都在尽可能去研究其与什么最相关,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分为内分泌因素、免疫力因素、心理因素和遗传因素四方面。

①内分泌因素:前列腺素分泌增多,前列腺素(PGs)升高被众多医学研究认为是引起原发性痛经重要因素之一;

催产素(Oxytocin, OT) 既能作用于子宫肌层使其产生收缩,又能促进PGF2a 的合成和释放,而 PGF2a 有使催产素的分泌增加,两者共同作用,令子宫过度收缩而引发痛经。

大量钙(Ca2+)渗透进细胞内,使细胞内的 Ca2+超出负荷造成细胞膜破裂,引起子宫短暂性缺血。另外,还有血管加压素、雌二醇、内皮素、内酚酞等分泌异常而引发痛经。

②免疫力因素

③心理因素

笔者认为身体与心理相互影响,其在心理

④遗传因素

Treloar 等人研究了遗传对于月经量、月经疼痛的影响,对澳大利亚的 728对双胞胎进行纵向调查,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在月经疼痛中占 55%,遗传对月经限制的影响达到 77%。

⑤腹部被活化的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是导致痛经的原因之一。MTrPs 指位于受累肌上可被扪及的结节,在受累肌及其附近产生局部性疼痛或者引发远处牵涉痛。

腹部被活化的肌筋膜触发点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

是导致痛经的原因之一

痛经治疗方法

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法、针刺疗法、穴位埋线、艾灸疗法、推拿疗法、运动疗法及综合治疗。

①中药内服法

中医药及相关治疗方法是治疗痛经的主要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而中成药相对于中药汤剂具有性质稳定,服用、携带、贮藏保管方便等优点,人群对此接受度较高。所以笔者选取《中成药治疗痛经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中中成药物推荐的流程图可供大家参考。

此图为2022年5月更新的

《中成药治疗痛经临床应用指南》

②针刺疗法

选穴的不同对于痛经疗效也存在差异。徐晓月通过针刺选取八脉交会穴:内关、公孙、足临泣、列缺,其有效率为 93.3%(30名PDM女性),并表示针刺八脉交会穴对痛经时的恶心呕吐、胃痛这两个症状上,要优于常规取穴。李青青采用针灸周期疗法,取穴三阴交、中极、地机、次髎、十七椎、归来、关元,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 3 个周期,有效率为有87.10%。

③穴位埋线

张娜对 32 名PDM患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每次月经来潮前 5-7 天分别进行穴位埋线 1 次,连续治疗 3 个月经周期,有效率为 93.3%,治疗结束后,进行了 3 个月的随访,随访的有效率为 90%;白俊嫄对于原发性痛经中的气滞血瘀型的患者进行治疗,分别在经前期(月经来潮前的 3-5 天、经间期(月经来潮前的 13-15 天)经后期(月经结束后 3 天)进行穴位埋线,有效率为 91.4%。

④艾灸疗法

2020年袁海燕等人对42名PDM女性艾灸双侧子宫穴和双侧三阴交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再配以艾灸命门、关元、肾俞、血海、足三里等穴位,最后的疗效结果显示治愈是 19 例,显效是 20 例,有效是 3 例,无效是0 例。刘颖华等人通过艾灸神阙、关元穴对 147 例寒凝血瘀证PDM女性进行临床治疗,好转 55 例,未愈 81 例,治愈 11 例,临床总有效率则为 44.89%。

⑤推拿疗法

邬代玉对 24 名原发性痛经的女大学生进行“痛经调理手法”的干预,采用握推、四指推、拇指推、掌指压推等手法对下肢、腹部、腹股沟、腰部、髋骶等部位进行推拿按摩(每周 3次,干预3月),有效率为 83.33%,表明“痛经调理手法”调治女大学生的原发性痛经效果明显。

⑥运动疗法

中医运动疗法大多以导引为主,导引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与呼吸运动相结合的古代健身方法。主要有华佗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波罗门导引十二法等。张杰、康萌等人分别通过24式太极拳和八段锦进行短期干预,结果显示对痛经的改善有效率为87.91和85.91%。

⑦综合治疗

西医对痛经的治疗方法

①药物治疗

一般以四类药物为主: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口服避孕药、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药(PGSI)以及其他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临床上主要是:

PGSI是为了减少子宫肌的痉挛,可以通过把前列腺素的分泌降低的方法,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跃程度来改善痛经症状。常用的有水杨酸

②物理因子疗法(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等)

③内脏松弛术(Visceral Manipulation,以下简称VIM)

内脏松弛术是指用轻柔、特定的手法使得生理律动受损的内脏、结缔组织和身体其它部位恢复正常的能动律和原动律。

内脏松弛术通过子宫原动律和能动律评估,根据不同症状以不同方式和手法松解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甚至卵巢等。还可以经由腹部去干预子宫周围张力。

子宫的节律运动受到腹膜、韧带、血管与会阴等结构的限制,也就是说子宫节律受到子宫自身悬吊与支撑系统所限制。

④运动疗法

张春美对不同运动方式对女大学生的痛经疗效进行了研究,设立三个组,甲组通过健身走进行干预、乙组通过快步走进行干预、丙组通过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健身走组有效率为 87.5%,快步走有效率为 77.5%,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组有效率为 50%。表明长时间、中小负荷、有计划的体育锻炼能缓解痛经症状。

⑤肌筋膜触发点治疗

Huang 等人认为痛经属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被活化的 MTrPs 能够刺激到内脏器官,进而引发疼痛症状。同时,经期内子宫扩张会激活内脏运动反射机制,使邻近躯干肌(如腹肌、胸肌、盆底肌)上的 MTrPs 被活化。针刺法是临床上灭活 MTrPs 的常用方式之一,主要分为干针和湿针。干针 又分为深层肌肉干针治疗、浅层肌肉干针治疗以及针灸。干针因见效快、操作简单等优势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治疗中广泛使用。干针是一种类似于针灸针的物理介质,穿过皮肤或肌肉层到达 MTrPs,通过反复穿刺将其灭活。

⑥手术疗法

对于痛经严重顽固,且对以上疗法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进行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除术,其机制是阻断来自宫体、宫颈和输卵管近端的感觉通路,通过切断感觉神经来消除痛感。

居家可做的练习

①风吹树倒式

双脚并拢,膝可微屈膝,双手向侧旁举起,在头顶合十,将手臂和髋部向两个不同方向延伸。

注意整个身体在同一平面,肋骨腹部收。

跟随呼吸延展身体,吸气保持,吐气向远端延展。

②三角式

山式站在垫子的中间,双脚大大的分开,左脚掌外旋90度,右脚掌微内扣;左脚脚后跟和右脚足弓在一条直线;骨盆端正,脊柱延展;吸气,双手体侧平举,呼气手臂带动身体向右侧弯进入三角式,保持5~8组呼吸,手臂带动身体起身,反侧练习。

③蝴蝶式

盘腿端坐下,脚心相对,双手握住脚背,双膝打开尽量贴靠地面,反复弹振数次。

20-30次/组,3-5组

④宽距婴儿式

跪立位,大脚趾贴靠,双膝分开略宽与肩,双手向前攀爬至最远端,俯身向下,额头点地。腹部放松,感觉背部延展拉伸。

可以保持3min/组

⑤仰卧腰部扭转拉伸

仰卧位,双膝双足并拢,双肩远离耳朵,双手掌心朝上,跟随呼吸摆动髋膝部。吸气准备,吐气将一侧双膝转向一侧地面,尽量保持对侧肩部不离开地面,在末端保持3-5次腹式呼吸;反侧练习。

保持6-8次/组,3-5组/天

⑥仰躺放松(躺尸式)

仰躺瑜伽垫上,双手掌心朝天花板与身体呈45°,双脚略宽与骨盆把持呼吸。

5min/组,2-5组/天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