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误治如何救逆

一、感冒的分类、感邪途径与正治法

感冒是临床常见呼吸道感受邪毒疾病之一。

  • 分类

此病分为两类:一是时行感冒,有传染性;二是伤风之疾,为普通之患。

  • 侵犯人体途径

侵犯人体途径有二:一为皮毛,二为咽喉。

经此二途致病,皆可内射于肺,但不病于肺。何以言之?因肺主皮毛,司玄府;喉主天气,为肺所司,主呼吸。故患感冒时,为皮毛、咽喉二者为病,不是单一感受为患。所以人在感冒外有表证之时,其咽喉之喉核,红赤痒痛。

  • 与咳嗽的异同

感冒患者,虽有咳嗽一症,此为邪气内束于肺,引起肺气不清所致,然肺体不病。

感冒与咳嗽二病症状有相同之处,而病位、病性、病情、病因各异,所以二病在证候上,呈现出之病象有轻重之不同。因此必须辨明病因,审清病机,查验证候,此为先务。

  • 正治法

故感冒病正治法是“见热莫攻热”,“有表先解表,无表则治里”。

表解则热清,《内经》所谓“邪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其义耳。

二、感冒误治后的三类转归

当今医界,某些中医学者不留神研究病、证、症,理、法、方、药,不精究方术,而是惟名利是务,忘记治病为本、医德为先的神圣职责。临证治病既不望色,更不闻诊,摈弃切脉之法,对来诊者一律采用抗生素加激素之类药物或病毒灵、双黄连注射液等等,加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用3~7天不等。殊不知此病的病程在3~7天,若不用此类治法,热也能退也。相反用此类药物治疗,能造成本病向不良结果发展。其病机转归有三:

1、太阳、少阳合病

一是原本此病只犯皮毛,不入经络。由于用药不当,虽热退外邪未解,邪气留恋在表,毒伤于卫,邪犯太阳,能闭太阳之开,邪气不得出,必伤于营,营卫失谐,不能御邪,必侵及少阳。少阳主半表半里,为机体表里开合之枢纽,今少阳受邪,枢机不利,邪结太阳、少阳二经,成为太少合病之疾。

症见身有微热,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肢节酸软,胸闷气短,动则汗出,头晕,呕恶,舌红,苔黄白而薄,脉多虚弦而数。此症可迁延数日,乃至数月不愈。

法宜温清,和解表里为主,方用柴桂汤去参治之。

药用:柴胡、黄芩、清半夏、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水煎温服之。症见咽喉红赤者,加入金荞麦、金莲花、紫荆皮治之。

药用

柴胡、黄芩、清半夏、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水煎温服之。

症见咽喉红赤者,加入金荞麦、金莲花、紫荆皮治之。

2、表卫受损,正虚在肺而干咳

二是医药之误,造成表卫受损,正虚在肺。所以然者,肺属卫主气,邪气未解,毒气必内舍于肺,结于募原,久而不出,化热伤津耗液,肺脏失润,气管干涩、喉痒。

症见干咳,少痰,胸中涩滞而痛,咽干喉燥,口鼻气热,身倦乏力,舌红赤,少津,苔薄黄而寸脉多虚数而涩,病延数日不愈,医难速治,药难速效。

治此法宜宣肺润燥,生津止咳为主。方用生津宣肺汤治之(笔者方)。

药用:蛤粉、青黛、糖瓜蒌、百部、天冬、麦冬、白前、蜜紫菀、玄参、防风、炮干姜、炒苏子、白梨皮为引,水煎服。坚持数日用药可愈。

药用

蛤粉、青黛、糖瓜蒌、百部、天冬、麦冬、白前、蜜紫菀、玄参、防风、炮干姜、炒苏子、白梨皮为引,水煎服。

3、正虚于内,卫虚于外,喉核邪毒不解

三是病者反复感冒,感则即用抗生素、激素类或病毒灵等治之,从而造成正虚于内,卫虚于外,营气虚而不能中守,体表皮毛失护,腠理不固,玄府开合功能弛缓,为邪犯之路,上则喉核邪毒盘踞不解,为外邪内侵之根,所以自然气候一变,必引起发病。

症见头晕,肢节酸楚,咳嗽,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缓。

此为冒风,中寒家,治此法宜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为主。方药用桂枝汤、玉屏风散治之,月余可痊。

对以上三症,均慎用寒凉之药和消炎之剂,否则病难速已,转生它病。所以古代医家曾用“伤风不醒,变成劳”之语警告后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