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顽固喘咳,要注意活血化瘀通肺络
连××,女,10岁,病喘咳八、九年有余。
患儿1岁时,偶感风寒,初咳后喘,后逐年加重,遇寒必发。发时常以夜间加重。
近日来天气骤变,复感风寒,喘咳齐发,口吐泡沫痰涎,喘促不能平卧,欲呕吐,夜间辗转反侧,不能成眠。诉气短心悸,腰痠腹胀,咳出痰常带瘀血,胸膈满闷,胁肋刺痛,每欲长呼一气后方觉稍舒。求诊于余。
证见面色黧黑,呼吸急促,动则喘甚,喘鸣音如拽锯,隔室可闻,舌质淡红,边尖可见瘀点,舌根部见青筋突起如蚯蚓状,苔白腻,脉沉弦细涩。
证属寒邪袭肺,瘀血阻肺,肺肾不足,治宜宣肺化痰平喘,佐以活血通瘀。
处方
麻黄、法半夏、陈皮各6克,桂枝、杏仁、桃仁、川贝母、赤芍、丹皮各9克,细辛3克,二剂。
二诊:
药后喘大减,溲多,夜间已能平卧,咳出痰夹瘀血明显减少,食纳增进,惟仍觉胸膈满闷,肢体见轻度浮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守前方加减以治。
处方
麻黄、枳壳各6克,藏红花、细辛各3克,杏仁、桃仁、赤芍、茯苓、桂枝、川贝母各9克,三剂。
三诊:
喘平肿消,胸闷、痰夹瘀血诸症均瘥。惟仍动则气短,脸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为巩固疗效,嘱长服自拟“胡桃健肾补肺膏”。
处方
胡桃肉、冰糖各30克,海马、白果、川贝母、杏仁、桃仁、红花各15克。上药为末,早晚分服,每次2克。
患儿遵嘱服药三月,未见复发直到成年。
唐宗海在《血证论》中云: “盖人身气道,不可塞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痰饮为瘀血所阻,则益冲犯肺经……”又指出: “若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者,亦宜上三味(指厚朴、枳壳、大黄)加当归、白芍、桃仁、丹皮治之。”
说明临床上亦有因瘀而致喘者。本例患者1岁起病,迁延多年,肺肾两虚无疑,久病常致血瘀。故除见气短息促,咳痰喘鸣,胸膈满闷外,还挟瘀之象毕呈,见颜面黧黑,痰带瘀血,舌见瘀斑,脉细涩等。
故其治首先宜紧扣病机,以宣肺化痰平喘通瘀之治为先,待上法奏效,喘咳渐除,再以补肺益肾之品,以缓进渐图,培元固本。
自拟之“胡桃健肾补肺膏”就是根据此类患者而设,临床上用于瘀血阻肺咳喘病后虚弱调理期,疗效不错,不失为一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