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张仲景的“论广《汤液》”,经王叔和撰次后,沦落为一本专治伤寒的《伤寒论》了。经北宋林亿校修后,不但搞乱了学术渊源,而且将《伤寒论》狭义化了。实践证明:从北宋开始,凡是用《针经》《素问》中的理论进行注解的,都没有成功!但清末民国时出现的中西汇通派,却有诸多可取之处。因此,若想正确解读宋本《伤寒论》还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首先是将林忆辈新校入的篇章与条文剥离出来,将其篡改、移动与伪造的内容纠正过来;第二,是将王叔和搜采的医经家有关伤寒热病的空论,以及自己对伤寒热病的认识与即时感悟剥离出来。参考一下日本的康平本、康治本《伤寒论》与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尽可能地还原出张仲景“论广《汤液》”内容。致于王叔和搜采的其他经方家治疗伤寒热病的经验方证,虽然多数方证都并非严谨,但对张仲景的“论广《汤液》”为害不大,所以可以顺便研究一下。
2、用张仲景三阴三阳六病为准绳,将王叔和错简、用医经家理论补全、修饰了的条文纠正过来,并将条文重新进行归类。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六病,其实是中医里唯一的一个比较系统的疾病分类方法;而三阴三阳六经则是人体的组成部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关于人体三部的现代解剖生理学基础,可以参考一下刘绍武先生的《伤寒论三部六病精义》。
3、用现代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知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解读《伤寒论》中的经验方证。所谓经验方证,就是经方所治疾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经方就是经验方,其组成无所谓什么君臣佐使,纯粹就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经反复试验总结出来的。有人认为经方是经典方,只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方才是经方,这是错误的!准确的说:这是“汉传经方”。实际上,宋金以前的处方基本上都是经方;与从北宋以后的儒医们,运用《针经》《素问》中的理论即所谓的中医理论通过思辨推测,根据君臣佐使组织而成的时方,有本质的区别!用现在语言和知识解读《伤寒论》中的经验方证,可以参考胡希恕的《伤寒论讲座》。致于《金匮要略》,就是王叔和“各以类例相从”,搜集的魏以前经方家治疗杂病和妇人、小儿病的经验方证,与医经家的一些相关的理论;只要剥离出医经家的相关理论,用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六病进行归类,再用现代的人体解剖生理知识从中医角度出发,用现代语言解读其中的每一个经验方证即可。
《伤寒论》-学习重点:
脉之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脉有阴阳不足: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脉有浮沉迟数: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五脏正脉之形: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
人之胖瘦与脉之浮沉: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何为伤寒: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太阳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少阳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太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少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汗与下的原则: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重点方剂:
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五苓散: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茯苓十八铢(味甘平)桂半两(去皮,味辛热)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大陷胸丸:大黄半斤(味苦寒)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
麻黄汤: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一两(炙,味甘平)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
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
大柴胡汤:柴胡半斤(味甘平)黄芩三两(味苦寒)芍药三两(味酸,微寒)半夏半升(洗,味辛温)生姜五两(切,味辛温)枳实四枚(炙,味苦寒)大枣十二枚(掰,甘温)大黄二两(味苦寒)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甘草三两(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温)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
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干姜一两半(味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二两(炙,味甘平)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芍药三两(味酸微寒)五味子半升(味酸温)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细辛三两(味辛温)
白虎汤:知母六两(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粳米六合(味甘平)
猪苓汤:猪苓(去皮,甘平)茯苓(甘平)滑石(碎,甘寒)泽泻(甘咸寒)各一两〔猪苓〕
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苦寒,酒洗)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枳实五枚(苦寒,炙)芒硝三合(咸寒)
真武汤:茯苓三两(甘平)芍药三两(酸平)生姜三两(切,辛温)白术二两(甘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乌梅丸: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
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辛温)桂枝三两(辛热)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辛热)大枣二十五个(甘温)通草二两(甘平)甘草二两(炙,甘平)
白头翁汤:白头翁二两(苦寒)黄连(苦寒)黄柏(苦寒)秦皮(苦寒)各三两
理中丸:人参(甘温)甘草(炙,甘平)白术(甘温)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金匮要略》-学习重点:
五脏有病补泻之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风的作用: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病微即治: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重点方剂: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两(切)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酸枣汤方: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穹穷二两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茵陈汤方: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六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 小麦一斤 大枣十枚